摘要:近5年间,新增出海企业数量25万家。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54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对外出口、海外投资外并购、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形式,加速国际化步伐。
近5年间,新增出海企业数量25万家。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54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
尤其是高科技、互联网、新能源、新制造等领域的中国企业,其海外营收及市场份额均有了显著提升。通过积极的海外市场布局,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包括收入多元性、抗风险能力等在内的增长韧性。
公开资料显示,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30%,甚至50%,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昭示了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企业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些中国企业已经不仅着眼于海外市场扩张,而是更注重全球资源及价值链整合,通过深度本地化战略来适应多元文化和市场需求。如今,越来越多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正开始选择原生海外、生而全球化之路,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正通过全球化的组织文化,人才建设,推动海外业务布局和全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有超过70万家企业正尝试或计划出海。调查显示,55%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将出海作为战略规划,其中31%的企业更是将出海作为核心战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企业出海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有79%的企业认为市场拓展、增加收入来源是其出海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动、分散风险并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也是促使企业考虑出海的重要因素,由此表明在面对国内市场饱和及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正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海战略来拓宽业务范围、强化品牌形象,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逐步形成了多个热门出海行业,包括电商和零售、泛娱乐、新制造、新能源汽车及相关科技、生物医药及生命科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泛娱乐企业多通过收购、投资和内容合作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电商和零售行业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电商生态系统;新制造企业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金融科技企业通过移动支付产品在海外市场迅速普及;企业服务领域,出海企业借助全球数据中心布局和人工智能平台,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调研显示,21%的制造类企业表示出海非常成功,效果显著,反映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有三成企业认为目前出海效果比较理想。由此表明,目前已有相当比例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但另一方面企业出海仍然面临种种挑战。
出海目的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成熟市场如北欧、西欧国家、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等,普遍拥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居民消费能力强劲,但也意味着更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企业提供高品质、创新型的产品及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高要求。合作与合规也是进入这些市场的重要考量因素,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本地化适应策略。
新兴市场包括但不限于东南亚、中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区。这些市场的特点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政策和法规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因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红利吸引了众多企业目光。在新兴市场中,竞争相对较小,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高增长潜力使之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海的首选。
调研数据显示,77%的中国企业将东南亚作为出海目标市场,其次为北美和欧洲这类成熟市场。
东南亚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经济增长迅速且市场潜力巨大,近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显著增加。东南亚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和便利的地理位置为企业出海提供新动力,凭借其便利的网络基础及潜在消费人群,将推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东南亚地区由于便捷地理位置、庞大劳动人口和文化趋同性,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热门目的地。一方面,企业从消费品、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切入,进军东南亚本地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许多中国制造业巨头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区域优势扩大经济规模。
在医疗健康、新消费等主要的出海行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布局数量均跻身全球前三。其中,信息技术行业出海东南亚的企业数量仅次于北美,是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出海市场。
不论采取何种出海模式,中国企业均面临三个层面的困境:战略上,普遍对于全球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缺乏充分认知,难以有效梳理发展主次脉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不完善;运营上,海外业务管控僵化,导致其无法迅速扩张并及时调整,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和布局,影响全球运营效率;能力底座上,各市场的数据割裂,导致无法对全球业务运营进行有效分析和洞察,数据的合规性与安全性也仍有待提升。
因此,打造一体化的全球运营平台是企业出海战略和能力构建的重点,并需要建设多方位、全视角、由点到面的国际化经营安全机制,保障资本、资产和资金的“三资”安全。这其中数字化是重中之重,数字化不仅关乎效率,更是对核心能力的塑造和业务模式的优化。出海企业应利用能力底座打造数字化引擎,从数据生产、处理、使用到回流形成闭环体系,支撑和驱动企业增长。
出海企业要构建数字化底座能力,需从技术、应用、安全及人才等多方面着手。包括:建立灵活的技术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平台、全球网络架构和合理数据中心布局;进行数据管理与整合,如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数据标准化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实现应用系统集成,如全球化ERP系统、国际化CRM系统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加强安全与合规,涵盖网络安全防护、合规管理及风险评估与管理;培养数字化人才、弹性组织结构和建构数字化文化。
同时为了成功管理企业在复杂混合架构上的多个企业应用,企业应从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三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应用架构方面,选择或开发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支持跨国应用的集成和协同工作;在数据架构方面,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策略,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在技术架构方面,考虑采用云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和云存储,支持企业应用的部署和扩展。
出海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长期发展的关键策略,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策略、适应当地消费者需求和竞争环境的产品创新,以及建立全球品牌形象和销售网络。海外数字化平台不仅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执行工具,更是推动长期发展和市场扩展的重要驱动力。
出海数字化平台建设跟随企业海外扩张分为萌芽、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企业需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出海初期,企业主要目标是捕捉海外商机,因此需要信息进行持续而深入的分析,并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沟通的畅通无阻,使企业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抓住关键时机;在成长期,明确海外机遇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尤为关键,需要能够系统的快速部署和交付,并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IT架构,以便迅速适应业务的发展需求,抓住当地商机;成熟期企业更关注如何在国际市场中继续扩大影响力,对敏捷性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基础平台的全球“标准化”,实现全球团队的高效管理和运转。
来源:霞光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