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雾未散,舒城县舒茶镇石塘村开国茶园的晨露还缀在叶尖,村民王大娘的直播间已升起袅袅炊烟。青翠的蒿叶在糯米团中翻卷,手机屏幕上的订单数字不断跳动。“以前做蒿子粑粑只为贴补家用,现在通过直播能卖到北上广,日均收入2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她将刚出锅的蒿子粑粑
晨雾未散,舒城县舒茶镇石塘村开国茶园的晨露还缀在叶尖,村民王大娘的直播间已升起袅袅炊烟。青翠的蒿叶在糯米团中翻卷,手机屏幕上的订单数字不断跳动。“以前做蒿子粑粑只为贴补家用,现在通过直播能卖到北上广,日均收入2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她将刚出锅的蒿子粑粑举到镜头前,腾起的热气裹着清香溢出屏幕。这场“云端”助农的火热场景,正是舒城县推行“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转变始于去年推行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舒城县通过优化网格管理、搭建数字平台、健全服务机制等举措,在石塘村这个首批“无事”找书记试点村掀起变革浪潮。镇村党员干部主动叩开群众家门,将“深山藏珍无人识”的困境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生态茶园建起村级电商中心,让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间化作“新田地”。
“家人们!这蒿子是今早刚从野地里采的,咬一口满嘴都是春天的味道!”本土网红“三口食记”的主播正对着镜头吆喝。他的短视频不仅记录茶园风光、农事节气,更组建起村民直播联盟,单场直播观看量超十万人次,售出蒿子粑粑4000余份。“许多在外游子留言说,这口‘春天的味道’让他们想起童年。”主播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治理体系的升级中。该村将党建、综治、防返贫监测等网格编织成“一张网”,每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党组织建在网上、人员定在格上。盘山公路完成拓宽改造后,“三公里”就业圈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劳务合作社开发的茶园管护、农产品加工等岗位,配合“以工代训”机制,培育出近百名新型职业农民。村民李大爷感慨道:“现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抵得上过去半年种地的收成。”
行走村中,“无事”找书记智慧平台的电子屏滚动着实时招工信息,老党员在村口的“‘无事’找书记议事驿站”记录着家长里短。村党支部书记陶一玉的手机里,“两小时响应”工作群消息不断:“昨天张大娘反映的屋顶漏水,施工队中午就能到。”这种“群众呼叫、书记必到”的响应机制,让54项民生诉求转化为具体项目。
暮色渐浓,电商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打包好的蒿子粑粑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封装箱上“石塘味道”的标识映着月光。站在村口的文旅导览图前,舒茶镇党委书记高瑞稳勾勒着发展蓝图:茶文化民俗驿站主体竣工,精品民宿正在装修,研学基地迎来首批预约团队。“春采茶、夏避暑、秋赏景、冬品宴”的四季IP初见雏形。数据显示,该村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
从“深山藏珍”到“触网出圈”,12名在外青年带着新理念返乡创业,7家农户改造庭院发展农家乐,沉寂的山村焕发出新生机。而“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如同深扎大地的茶树,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中持续生长——既解民生之忧,又开振兴之路,更让治理现代化的新芽在这片土地上舒展绽放。随着最后一辆快递车驶出村口,蒿香裹着希望,正飘向更远的远方。
来源:六安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