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句川普高关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15:33 3

摘要: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模型内容之一,是中国这边生产物美价廉的各种商品,卖给美国民众使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赚美元,赚到的美元,一部分给老板,一部分给员工,还有一部分用来维持工厂、机器、设备等。美国自己不生产,而是纯购买,纯使用。

川普对中国加征高关税的做法,属于一梭哈子弹都打出来了。这么做的后果,大概是两个:

美国将面临通胀和部分物资短缺压力,中国将面临部分就业压力。

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模型内容之一,是中国这边生产物美价廉的各种商品,卖给美国民众使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赚美元,赚到的美元,一部分给老板,一部分给员工,还有一部分用来维持工厂、机器、设备等。美国自己不生产,而是纯购买,纯使用。

高关税征收上来后,相当于在用锤子硬性砸掉这个模型。

被砸掉后,美国那边没有相应物资,短期内自己又没有生产能力,只能是物资短缺或物资涨价,最后形成通胀压力。中国这边销售受阻,一部分对应生产进入观望状态,甚至生产停掉,导致出现机器冗余,员工冗余,逐渐出现就业压力。

川普说高关税可以增加美国收入,我认为基本属于忽悠美国民众的说法。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前的高关税时期状态。

高关税,会让纯进口商品的价格,变贵。

比如,以前的纯进口汽车,普通人很难买得起。因为它的关税,可能就有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一百,即在出厂零售价基础上直接翻零点几或者一倍。翻完后,进到国内后价格变得很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

这样的后果是,纯进口汽车在国内的数量并不多,偶尔有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也是中国消费者承担了这部分关税成本。中国并不会因为高关税,而直接多赚到钱,因为这部分关税成本,是中国消费者承担的。

所以川普说,美国在征收高关税后,可以增加收入的说法,我认为属于忽悠选民。

但高关税可以让觊觎本国市场的外国生产商,被迫将生产线迁入到本国来。

比如,如果你想赚中国汽车销售的钱,且不受高关税影响,你只能将生产线迁入中国。在迁入中国后,生产主体变成中国境内主体,关税没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十分薄弱的时期,当时国内有很多汽车合资厂,即外资和内资共同出资,在中国合资建厂,外资大约占一半股份,内资大约占一半股份。

经过合资厂的培育,很多内资汽车厂商也终于练出了自己的本事,形成了今天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我理解,老川主要是想干这件事,但他需要给选民一个说法,而这件事的逻辑,说起来太复杂,选民们不一定都能听懂,于是随便编个理由,忽悠一下选民。

但美国想要让制造业回流,何其困难。

因为美国的人工成本实在太高,美国的工会实在太厉害,太能搞事情。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川普代表的是美国铁锈带选民利益,对于铁锈带选民来讲,他们固然确实需要工作,但是如果工作来了之后,他们跟中国工人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相对中国工人而言,他们工作懒散,勤劳程度低,工作纪律差,还说不得,否则便可能通过工会要挟、罢工。

但工资,是中国工人的六七倍。

而且,除此以外,美国的法律还特别复杂。中国是一个大一统国家,理论上整个大陆的法律都是一样的。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每一个州的法律都不一样。

美国律师又超级贵,习惯于按小时收费,一小时收费约合人民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在美国开公司的法律和合规成本,比在中国开公司,要高出很多很多。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讲,中国固然有中国的问题,但美国也有美国的问题。

如果只是因为美国的高关税,而把工厂搬到美国去,这种选择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讲,极其痛苦,且极其难以抉择。

还不如就此躺平。

老川现在剑指中国,以及东南亚等一系列中国的外贸转出口国家,我理解本质上是为了逼迫中国的生产制造产业,搬到美国去。

但按照上面的论述,我理解多数中国企业家可能宁可在家躺平,也不一定会愿意搬到美国去。

别说去美国,他们去一下东南亚便知道了,那边的工人效能急剧下降,能有中国员工的一半效能,便不错了。不过,东南亚的员工,虽然效能产出相对低很多,但是工资要的也少。

相当于虽然员工效能下降了,但是员工成本也下降了。

但美国员工是效能下降了,成本却上升了六七倍。这会让原有的产业利润模型,出现极大偏差,调整起来极其痛苦,或者可能根本没法调整。

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建立在人力成本性价比高、法律和合规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这些要素上的。如果把这些成本全部抬上去后,“价廉”便可能不存在了。

这便是老川目前想做这件事情的一个悖论之处。

也就是说,不管他怎么搞,结局可能都是美国国内物价上升,出现通胀压力。

如果关税战胜利,中国企业家把工厂搬到了美国,则由于在美国本地的生产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加到商品价格中,美国国内物价上升,出现通胀压力。

如果关税战失败,中国企业家宁可躺平,也没有把工厂搬到美国,则由于美国国内部分物资出现短缺,价格上升,出现通胀压力。

中国下一步的应对措施,我理解核心是保就业。

就业,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因为大家只要有班上,有钱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预期,一是社会不会乱,二是有贷款要还也不用过度担心,三是只要日常开销都能维持,便不至于出现因为生活困难而走极端的情况,等等。

但如果没班上,没钱赚了,人心便会不稳。

围绕保就业,我估计会出台一系列措施,大头可能是政府消费。

中国是大政府体制,民间的消费一向算不上很强。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核心之一,也是靠政府消费,即修高速、修高铁、修机场,等等。

一方面改善了大家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拉动了经济。

我估计下一步大概率也是这个方向。

比如,我居住的小区,最近在搞旧改,政府贴钱的,又是换外墙面,又是换窗户玻璃。这叮叮咣咣一通搞,估计花不少钱,但建筑公司、工人们,都赚到钱了。

这些事,如果你让小区居民们自己搞,是不可能的。

小区居民这么多,如果你让每家每户掏一万,说搞旧改,估计光为了钱的事,便能吵上几年,搞不好最后还能闹出一堆矛盾和对立。

保就业的另外一个方向,是让老板们撑住。

按照这个逻辑,我猜测贷款利率还得降,搞不好奔着接近零利率去了。因为只有把利息降下来,才有利于老板们撑住。如果利息很高,光看利息就高得吓死人,估计一众老板们很快便躺平了。

贷款利率降下来后,存款利率也会降。

存款利率下降后,有助于拉动普通人的消费。如果你把钱存银行里,没啥利息,甚至可能是接近于零利息,有些人的存款欲望也便被打消了。

存款利率降下来后,政府对某些商品的消费给一定补贴(现在就已有),一部分消费便被拉动起来了。

消费上来后,能刺激生产,扩增岗位,拉动就业。

对企业家、有钱人的保护,我猜测也会有更强措施出台。

比如,对于马云、马化腾之类的首富,要让他们在国内有信心,不必担心自己的财富安全、人身安全等。尤其是财富安全,制度上大概率要给他们更强的保障。

因为只要这些企业家、有钱人都在国内,资产不转移,他们的消费也会留在国内。比如,买个别墅、买个好车、请个保姆,或者富家公子们在国内浪一浪、败败家等等,这些都会花钱。

花钱,对应的便是有人挣到钱。

要是他们走了,或者把钱转走了,这部分消费便没有了。

不要小看有钱人的消费能力。一个有钱人的消费,有时能抵得上几千个穷人的消费。

要是他们在国内再搞点投资,则财富流通速度会更快。投资比消费还要花钱厉害,随便搞个项目,至少几百万起,招个十几、二十个人,属于常态,上下游供应商的合同,一般也是签的哗哗起。

不管这项目最终成没成,这十几、二十多个人,都挣到工资了,上下游供应商也挣到钱了,很多人的就业,在一定时期内稳住了。

服务业、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等,没准也会得到大力支持。

因为个体对于硬性物资的需求,是有限的。一个人,一天最多吃三顿饭,穿一套衣服,开一辆车,不可能再多了。

但在服务业、文化娱乐产业的消费,没有这个上限。

比如,在玩游戏时氪金消费个几万元,属于常见的事。有钱人看直播打赏,一年消费个几百万,也是常见的事。在家无聊时刷手机看微短剧,消费个一两百元,也是常见的事。

对于这些消费事项,没有物资硬需求的消费频率、上限的区分。

现在这个社会,物资极大丰富,物价相对平稳,但印的纸币数量又很多,如果不把这些海量的纸币,流通到服务业、文娱产业的话,这些纸币没有承载载体,可能会变成一潭死水,财富分散效应不容易体现。

中国现在对美实行同等关税报复,也会逼迫一部分对中贸易的美国企业家,考虑是否将生产线搬到中国来。

他们目前遇到的困境,和主要做对美贸易的中国企业家,所遇到的困境,是一样的。

中国只要在制度上不走回头路,保持改革开放,坚定法治道路,走服务型政府模型,遇事公开、透明,在企业成本竞争和效率层面,相对美国而言是有优势的。

如果有一部分外资进入中国,也能够提升中国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增长。

以上供参考。

来源:叶之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