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VS插混,各有千秋还是一边倒?哪个才是更好的方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6 16:15 1

摘要:在今年的中国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一位院士在举例说明增程技术的优势时,根据某款插混车的后排地板是纯平形态,就主观臆断是采用了增程技术,闹了个大乌龙。

在今年的中国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一位院士在举例说明增程技术的优势时,根据某款插混车的后排地板是纯平形态,就主观臆断是采用了增程技术,闹了个大乌龙。

刚好今天比较有空,来和大家再科普一下,增程和插混到底有哪些差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哪条技术路径才是最优解呢?

01、增程技术为什么有不错的市场反响?

平心而论,如果对汽车行业不是很了解,那么也只能根据市场的反馈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事实上,新势力目前确实是以增程路线为主。

早一点的例子是理想汽车,不仅率先使用了增程技术,而且成为了细分市场的销量冠军。

这一路线得到验证之后,马上就有更多的新势力紧随其后。

比如问界、零跑等等,包括现在风头最盛的小米,下一款大型SUV也会采用增程式技术。

新势力的传播和运营与消费者联系更紧密,加上它们给人们的印象更为年轻化和科技感,所以在很多用户的认知当中,增程式是一种非常好的混动方案。

殊不知,新势力最早采用增程式技术其实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它们没有发动机技术,只能采购供应商的产品。

加上增程式的工况比较单一,研发制造门槛更低,新势力纷纷趋之若鹜,但增程式技术真的有这么好吗?

02、插混能应对的场景更丰富

(1)全场景适应性更好

新势力将增程式技术定义为可以加油的电动车,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都是用纯电行驶,尽量不去用油。

在城市工况下体验确实很好,如果遇到长途或者更为苛刻的工况只能用油,比如连续上坡、满载超车等等,增程车的体验可能就会打折扣。

主要原因是增程车只有纯电和串联两种模式,对于复杂工况的覆盖能力相对较差。

主流的插混车型通常具备纯电、串联、并联、直驱四种模式,可根据车速、负载、能量高低自由切换,全场景、全工况都有更合适的模式来匹配。

这些常规性的技术原理,在我的《一本书看懂新能源汽车》中也有详细解读。

最新上市的一批增程车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总的来说,插混技术的性能冗余会更高。

(2)全工况能耗更优

新能源汽车这几年销量节节高升,保有量剧增,所以在节假日经常会出现抢充电桩的情况。

增程车并不像纯电车型一样有里程焦虑,但还是有大量车主一路上充电使用。

其实除了用油的体验变差以外,油耗激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增程车在高速状态下,能量需经过“燃油→发电→驱动”两次转换,效率确实会低一些。

如果增程器的热效率比较高,其实影响也不太大,如果热效率比较一般,那么纯电和纯油状态的使用成本差距会更大。

而插混车型在高速状态可以直驱,吉利、长城等品牌的插混技术还有多档位设定。即便长途完全用油,油耗表现相对会更合理,也更可控。

(3)安全冗余更高

增程式车型只靠电机驱动,因此车辆的性能表现和电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电量高,状态好;电量低,状态差。

插混车型在纯电状态其实也是如此,但是馈电状态就能拉开一些差距。

增程车如果遇上电量低,而且长时间高负载的工况,动力表现就会不及预期,容易导致超车失败甚至失速。

而插混车型的发动机和驱动电机互为冗余,车辆既可以靠电机行驶,也可以靠发动机行驶,相当于多了一层保障。

这儿分享一个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测试研究,插混车型的故障容错率比增程式高30%以上。

虽然这种情况比较极端,但是插混车型更高的性能上限确实也带来了更高的安全冗余。

结束语

新能源在经过一段时间突飞猛进地发展之后,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纯电增速放缓,混动开始迎头赶上,总体呈现百花齐放的趋势。

甚至有些大厂在研发大排量发动机的混动车,这都说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形式会更多元化。

增程式技术确实有自己的特点,结构简单易于理解,日常代步工况下其实和插混车没有明显的差距。

插混技术更全面、冗余度更高,具备更广泛的环境适应性,长板更长。

不过就技术路线而言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更多的还是要根据实际用车环境进行选择。

来源:馬尔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