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那些鸡汤文总是告诉你:“努力就能成功,坚持就能胜利”,我当时信了,真的信了。于是卯足了劲,熬夜加班、日夜奋斗,感觉自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以为只要转得够快,成功就会自动找上门。结果呢?90%的努力,最后换来99%的失望。
我相信无数人和我一样,曾经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没成功? 而那些看似毫不费力的「人生赢家」,到底是怎么做到一路开挂的?
网上那些鸡汤文总是告诉你:“努力就能成功,坚持就能胜利”,我当时信了,真的信了。于是卯足了劲,熬夜加班、日夜奋斗,感觉自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以为只要转得够快,成功就会自动找上门。结果呢?90%的努力,最后换来99%的失望。
直到有一天,我翻烂了《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不是只有政治课本里才有的名词,对吧?),才猛然发现,原来所有成功学大师都在绕圈子说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毛爷爷几十年前就一针见血地讲透了: 成功的本质,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的主观思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残酷得让人脊背发凉——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方向完全错了。就像你坐在一辆马力超强的车里,却把油门当刹车踩,方向盘往左转,你却以为自己在往右走。累得半死,还以为自己很勤奋,其实一直在原地画圈圈。
我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做自媒体的时候。那会儿我天天发视频、写文章,恨不得把灵魂都掏出来给读者看,但播放量、点赞数就是上不去。我以为是自己不够勤快,于是就更拼命:早起晚睡,内容又长又干货,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倒给观众。结果发了几十条,依旧默默无闻。那个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难道是我不够努力?难道是我天赋不够?难道是这个平台不对我友好?
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读到毛选里的一段话(大概是《实践论》里那段,很多人应该都背过,但那时候没懂,现在懂了):“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想知道事情怎么成功,你就得先老老实实去了解这件事本身的规律,而不是靠想象、靠意念、更不是靠“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的自我感动。
我一下就醍醐灌顶了 —— 我那些视频为什么没人看?不是因为我不努力,而是因为我根本不懂“视频网站的推荐算法是怎么回事”、“我的目标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刚需”。我光顾着自己想表达、自己想分享,完全脱离了平台和观众的真实需求。就好像我费劲千辛万苦造了一艘船,却没搞清楚我要去的是太平洋还是西湖,就直接下海了,还纳闷为什么航线不对……
身边很多朋友也一样,他们创业失败了,不是说没努力过,而是努力的方向完全错了:
有人开了一家奶茶店,觉得「年轻人爱喝奶茶」,结果选址在了一个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半年亏光积蓄,还纳闷「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行了」;有人辞职去做直播,觉得「直播很好赚」,结果连最基本的「用户画像」、「直播间互动逻辑」、「内容留存率」都没搞明白,天天对着几十个观众讲大道理,讲到嗓子哑了也没涨几个粉;还有人天天在朋友圈发「励志故事」,以为「坚持」就能带来结果,结果几个月过去,点赞还是那几个老铁,暗自怀疑人生。他们失败后,第一反应是什么?不是反思自己的方法、思路、出发点错在哪,而是找一堆借口:
“现在社会太卷了,没机会”;“我运气不好,遇不到贵人”;“这个时代不行,换个时代我就是马云”……这其实就是典型的 不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什么?规律就是这个世界它本来就是这么运作的,你主观上想怎么怎么样,它不管,你得按照它的逻辑来。
再反观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不是网红那种「暂时的成功」,而是持续走在上升通道里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有个特别可怕的共同点: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打怪升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马云当年创业阿里巴巴,失败了N次,经历了无数人看不起、没钱、没资源的阶段,但他每倒一次,都总结一次经验:
第一次做中国黄页,失败了 —— 哦,原来那时候市场还没准备好互联网;第二次做阿里巴巴外贸平台,失败了 —— 哦,原来中小企业主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渴望「全球化」,他们更想要的是「本地生存」;第三次做淘宝,初期又失败了 —— 哦,原来用户不是缺平台,而是缺信任机制(所以才有了支付宝)。他不是靠「努力」成功,而是靠 不断用自己的主观思想(想法、方法)去适配客观规律(市场、用户、环境),每失败一次,他的脑子里就多了一层「地图」,知道哪些路不能走、哪些坑不能踩。
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区别:大多数人是「表现型心态」,简单说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 ——
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很牛;我不敢发表作品,怕数据差了被人嘲笑;我创业失败了,丢不起这个脸,所以干脆不创业了。而 真正厉害的人,是「成长型心态」 ——
我做这件事,是为了搞明白「我到底哪里不懂」;我发了文章没人看,没关系,我看看别人为什么火;我创业失败了,正好,终于知道市场不想买什么了,下次不踩坑就行。这两种心态的区别就是:前者把成功失败看成「结果」,后者把成功失败看成「经验」。前者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成」,后者是「我今天又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毛选里还有一句话特别扎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啥意思?你想真正懂得「成功」的道理,你就得亲自去「失败」这门课里挂科N次才行。
所以别再骗自己说「努力就一定成功」,那是哄小孩子的。**真正的成功公式是:
成功 = 你的主观想法(方法、计划) × 对客观规律(市场、环境、人性)的理解 - 你愿意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次数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不是他们不曾失败,而是他们每失败一次,他们的「主观想法」就更贴近「客观规律」一次。就像玩一个超难的游戏,前面99关都是坑,你每死一次,就离第100关近一点。
最后我想说,毛选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怎么「成功」,而是一种彻底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东西 ——
它教你不要意淫,不要靠意念生活;它教你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审视自己;它教你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还不自知。当你真正领悟了「主观符合客观」这个道理,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突然变得特别简单:
你想减肥?那你就别天天想着「我要多努力」,而是先去研究「人体的代谢规律」、「你那几块腹肌到底被什么脂肪覆盖住了」;你想写好文章?那你就别光顾着「我要抒发感情」,而是先搞清楚「读者到底想看什么」、「什么样的结构更容易让人记住」。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别人那么幸运」,也别再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不行」。真正该问的是:「我现在的想法、方法,到底哪里不符合这个世界的真实运作规律?」
当你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真的愿意去实践、去改错,你会发现,只要你的目标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你最终一定能实现。
因为,成败从来不是偶然,而是你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决定的。
最后的最后,送给大家毛爷爷的一句话,特别应景:“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把「自然」换成「人生」、「事业」、「目标」,是不是依然成立?
好好想想。
加油,不是加油去盲目努力,而是加油去搞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律。
(本文纯原创,观点来自《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矛盾论部分,情感部分是自己瞎bb的,求杠。如果你有所收获,点个赞再走吧~)
附赠一个小思考题:
你最近一次「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还是方向错了?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