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市民吐槽“异味刺鼻”“难以忍受”,另一边是园林专家反复科普其生态价值,这场拉锯战背后,折射出城市绿化中“人性化”与“生态性”的复杂平衡。
每年四月初春,武汉的石楠花如约绽放,但伴随而来的却是一场关于“去留”的争议。
一边是市民吐槽“异味刺鼻”“难以忍受”,另一边是园林专家反复科普其生态价值,这场拉锯战背后,折射出城市绿化中“人性化”与“生态性”的复杂平衡。
石楠花的特殊气味源于花朵释放的三甲胺等挥发性物质,常被形容为“腥膻味”或“腐臭味”,密集开放时甚至引发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
武汉多所高校学生曾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宿舍楼下石楠花开,连窗户都不敢开!”
然而,石楠并非一无是处。作为蔷薇科常绿植物,它四季常青,春季白花成簇,秋季红果累累,观赏性极强。
更重要的是,它具备强大的生态功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还能为食蚜蝇等益虫提供食物,并为越冬鸟类储备“口粮”。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毛润萍直言:“石楠是城市生态链的关键一环,贸然移除会引发连锁反应。”
近年来,武汉市民对石楠的“声讨”逐渐从网络调侃转向实际行动。
2022年,沙湖公园附近居民李先生通过城市留言板建议移除石楠,认为其“影响游园体验”;
2025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学生集体呼吁修剪宿舍区石楠,最终促成校方火速行动,在清明前后完成低空人工修剪。
网友的诉求集中体现为两点:
一是气味敏感区域(如校园、居民区)减少种植;
二是优化现有石楠管理,如通过修剪降低花量。
对此,武汉市园林部门回应称,自2010年起,新建绿化工程已基本停用石楠,并逐步替换存量植株。
面对争议,园林专家与管理部门态度明确:石楠的生态贡献远大于短期气味困扰。
数据显示,武汉现存石楠多为2000年前后栽种,彼时因其耐旱、抗污染、易养护等特性被广泛推广。
如今,这些树木已形成稳定的生态网络——春季吸引蜜蜂传粉,秋季果实养活鸟类,冬季绿叶维持城市景观。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强调:“石楠是虫媒花,花粉不会随风传播引发过敏,其气味对人体无害。”
他同时呼吁市民理性看待,“花期仅10-20天,一场雨便能加速凋谢”。
石楠的去留之争,本质是现代城市对“人性化”与“自然性”平衡的探索。武汉作为“湿地之城”,绿化需兼顾生态韧性与人居舒适。
或许,我们不必执着于“非黑即白”的答案——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让石楠在远离人群的生态保护区继续发挥价值,而在生活区则以更温和的植物装点春天,方为可持续之道。
来源:彧爸不能正在输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