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面的这张图片是查尔斯·R·奈特(Charles R. Knight)1904年对巨河狸(Castoroides)的复原作品,描绘了这种已灭绝的动物在新泽西州的生活场景。作者:Charles R. Knight(公域图片)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芊佳
本文约2000字,阅读约4分钟
上面的这张图片是查尔斯·R·奈特(Charles R. Knight)1904年对巨河狸(Castoroides)的复原作品,描绘了这种已灭绝的动物在新泽西州的生活场景。作者:Charles R. Knight(公域图片)
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北美洲,曾经生活着一种超级大只的河狸,它们的学名叫作Castoroide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巨河狸”。这些家伙可不是普通的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它们的体型大得惊人,身长能达到2.5米,体重超过90公斤,相当于一只黑熊的大小。想象一下,走在一片广阔的湿地里,突然遇到一只和你差不多高的大河狸,那场面该有多震撼!
提到河狸,大家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它们修建水坝的能力。如今,世界上现存的河狸仅有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和欧亚河狸(Castor fiber)两种了。不过,巨河狸与现代河狸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表明二者的进化分支在大约1600万至2000万年前已经分离。
许多人曾经听说,现代的美洲河狸被称为“自然界的工程师”,它们用锋利的门牙啃倒树木,在河流里筑坝,形成小型水库,这些湿地不仅能调节水量,还能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那么,巨河狸是不是也像现代河狸一样,会修建水坝呢?它们是否也曾经塑造了北美的生态系统?
已经灭绝的巨河狸的颅骨结构,表明它们具备较强的水下活动能力,能够在肺部储存更多氧气,以支持长时间的潜水。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型门齿,这些门齿可长达15厘米,并且表面带有条纹状的珐琅质,而现代河狸的门齿则较为光滑。其咬合力强大,下颌的咀嚼肌附着区表明其咬力可能远超现代河狸。上图是由不同标本组装而成的俄亥俄巨河狸(C. ohioensis)的骨骼铸件。收藏于印第安纳州立博物馆。作者: Daderot(公域图)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巨河狸和美洲河狸虽然是远亲,但生活习性上可能有很大不同。一是巨河狸的牙齿更大、更厚,适合咬断粗壮的植物,但它们的门牙结构和美洲河狸不太一样,似乎并不适合细致地切割木材。这说明,巨河狸可能不像现代河狸那样会刻意去砍伐树木、建造复杂的水坝,而是更倾向于生活在天然的湖泊和湿地中。
不过,尽管它们未必像美洲河狸那样造坝,但巨河狸仍然可能深刻影响了湿地生态。
作为庞大的植食动物,巨河狸每天都要摄入大量的水生植物。这种大规模的采食行为,会改变当地的植被分布,影响水流和泥沙沉积的情况,甚至会间接塑造整个湿地环境。换句话说,即便它们不亲手“修建”湿地,也可能通过自身的生活习惯,在无意间“重塑”了北美的河流和湖泊。
巨河狸(Castoroides)是一种已灭绝的庞大啮齿动物,生活在更新世(约190万年至1.1万年前)的北美洲。它们的体型远超现代河狸(Castor),甚至达到了熊的大小,因此被称为“巨河狸”。上图是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展出的巨河狸(Castoroides ohioensis)的骨骼标本。摄影:C. Horwitz(CC BY-SA 3.0)
1837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泥炭沼泽中发现了巨河狸的化石,因此命名为Castoroides ohioensis。该属化石在北美地区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五大湖附近的伊利诺伊州和印第安纳州。此外,阿拉斯加、加拿大的育空地区,以及佛罗里达州等地也有大量发现。
在俄亥俄州怀安多特县的谢里登洞穴(Sheriden Cave),考古学家发现了巨河狸的化石,伴随发现的还有古印第安人遗留的工具以及平头野猪、短面熊、麋鹿等其他更新世动物的化石。这表明巨河狸可能曾与早期人类共存。
在纽约州和俄亥俄州,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最晚生存的巨河狸化石,这些化石的年代与早期印第安人遗迹相吻合(距今约1.15万至1.2万年)。
遗憾的是,巨河狸最终还是消失了。大约在一万年前,北美洲的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包括猛犸象、剑齿虎、地懒等,都遭遇了灭绝。
巨河狸作为更新世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巨型啮齿动物之一,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灭绝原因仍在不断研究之中。尽管如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人类曾直接猎杀巨河狸。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和当时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有关。那个时期,北美的气温逐渐回暖,冰川消融,导致许多湿地缩小,巨河狸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少。同时,早期的人类猎人也开始在北美活动,巨河狸很可能也成为了他们的猎物之一。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加上可能受到人类的捕猎压力,巨河狸最终走向了灭绝。
已灭绝的巨河狸(Castoroides dilophidus)在水中游泳的复原图。图源:Olmagon(CC BY-SA 4.0)
虽然巨河狸已经消失,但它们的近亲——美洲河狸仍然在北美洲活跃着。事实上,美洲河狸依然在做着它们祖先可能曾经做过的事情:创造湿地、调节水流、为各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现代的生态学研究表明,河狸创造的湿地不仅能提高生物多样性,还能帮助防洪、改善水质。人们甚至开始尝试利用河狸的筑坝能力,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只是长相呆萌的“啃木高手”,但其实,它们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即便是已经消失的巨河狸,也曾在远古时代塑造了北美的湿地环境,影响至今。如果有一天,科学家能找到复活灭绝物种的方法,或许我们还能再次在北美的湿地中,看到巨河狸悠闲地游泳、啃食植物的景象!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芊佳
审核 | Maggie
海湿总编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oroides
2.Did Giant Beavers Shape North American Wetlands? How Lost Megafauna May Have Influenced Ecosystems
3.https://discoverwildscience.com/did-giant-beavers-shape-north-american-wetlands-how-lost-megafauna-may-have-influenced-ecosystems-1-285298/
4.https://www.mee.gov.cn/ywgz/zrstbh/swdyxbh/202212/t20221229_1008989.shtml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你知道吗?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将组建代表团派代表团赴法国参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 河狸重返英格兰,水坝储水超过2400万升!湿地恢复的天然工程师
❁ 冰川——孕育湿地的生命之冰
❁ 荇菜:诗经里的水上仙子,现代湿地生态恢复的新宠?!武汉严西湖湿地采风记
❁ 描绘未来:法国卡马格国家湿地清单培训
❁ 2025年湿地领域的女性变革者揭晓!
❁2025年世界湿地日:全球1600场活动,意识到行动的深刻觉醒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