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零售行业的浪潮中,沈家实是一位“老兵”。从1994年参与沃尔玛进入中国的早期筹备,到京东生鲜的操盘手,再到如今为一些头部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他亲历了零售业30年的跌宕起伏。他声情并茂地讲着历经的趣事,幽默辛辣地剖析着当下的机会点,从不将这份难得、幸运而丰富
引言
上联:高补贴兴内卷成就资本
(高兴成就资本)
下联:看价值重品质推动社会
(看重推动社会)
横批:站队指南
(您来站队)
这是沈家实对当下国内零售行业的点评。
在中国零售行业的浪潮中,沈家实是一位“老兵”。从1994年参与沃尔玛进入中国的早期筹备,到京东生鲜的操盘手,再到如今为一些头部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他亲历了零售业30年的跌宕起伏。他声情并茂地讲着历经的趣事,幽默辛辣地剖析着当下的机会点,从不将这份难得、幸运而丰富的资历作为“资本”:跟京东高层自嘲“情商为零智商为零”,永远是一张“能画出最新的蓝图的白纸”,在他与时代零鸿沟的心态中,自认为是“老兵”的唯一好处是,听到枪炮响知道往哪躲。
· 中国山姆,从不受待见到被争相模仿
· 模仿者们都还在努力中?
· Costco:把滞销的拿出来,我们想想怎么办
· 零售就是细节,同时要做到容易和简单
· 渠道最在意的不是产品多好,是供应力
· 农业的终极希望:朴实无华
· 小公司的生态位:给你一点惊喜
· 石时商业评论:零售渠道与农业食品生产企业的突围之路:从供应链韧性到品牌价值重塑
零售江湖30年:从沃尔玛到京东生鲜
沈家实有一股脱离年龄的活力和勇气。“忘掉资历和经验,拥抱新事物。老兵争取不掉队。”
最初,沈家实为欧美chain store和mail order,电话订购(早期的电子商务)供货。1994年,随着开放式货架进入中国市场,沃尔玛开始在中国布局,四十岁的沈家实也从乙方转型到甲方,加入了正大集团香港易初莲花配销投资有限公司。“我们跟广东珠江合资一起引进了沃尔玛。”深圳开出大陆第一家沃尔玛大卖场和山姆会员店,在谈判的最后阶段,由于一些原因,正大退出,变更为珠江沃尔玛有限公司。
他尝试“重返”沃尔玛,被对方以“over qualified”的说辞婉拒后,回到正大集团,在泰国接受培训。那时的正大在泰国也是如日中天。培训后被派往中国开店,却遇到金融风暴冲击。在这个十字路口,他再一次选择将简历递给沃尔玛。这一次,一路过关斩将见到采购部的老大,在山姆干了近15年,退休当天返聘。
这期间,沈家实做了十年多的生鲜,两年多分区全品类总监。2012年分区收回总部,他又干了一年的床品和服装。回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经历蛮幸运:“零售业,一刀劈,一边是食品,一边是非食品。再劈,食品一边是鲜食,一边是干货;非食品一边是硬货,一边是软货。食品里面我选鲜食,非食品里面我选软货里的服装。因为这两个我认为是最好玩,最具挑战性。”
2014年从沃尔玛退休后,他开始涉足新兴企业。“蛮感谢这些人的,他们不嫌我老,带着我玩,给我好多经验,给我丰富多彩的认知。”
去易果生鲜时(担任首席商品顾问),他直言对“烧钱”模式的好奇:“我要看看这些烧钱的公司怎么活得这么自在。”后来加入京东,四年期间主导多个项目。一次与京东高层共餐的席间,沈老自称“00后”:智商为零、情商为零。有人敛神道:“你智商为零,情商为零,京东为什么花这么大代价请你来?岂不是亏了?”他答,“你错了,我让你赚大了。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你灌什么我接受什么。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出最新最美的蓝图。”
“眼见不全是,故事未必真,只看当前景,妄为新农人。我现在时时刻刻提醒要忘记的,第一是资历,第二是经验,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拥抱新的事情,跟你们年轻人走,这就是我现在的宗旨。”现在的沈家实,自己经营一家咨询公司,永远走在探索与求知的路上。
会员店的核心逻辑:引领消费,而非模仿货架
一般找沈家实的人,问的不是“怎么进山姆”,就是“怎么开山姆”。“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到一个(会员店)成功案例。”他于14年从沃尔玛中国退休时,中国山姆承担着沃尔玛中国一半以上的利润。现在山姆54家店,沃尔玛中国还是几百家店,山姆不但是利润的来源,也是一半以上的销售来源。
但为何山姆的模仿者们都失败了?“基因不对。”在沈家实看来,现实是资本运作多于商品运作。他举了个发人深思的例子。
Costco、山姆一般会避开对方的供应商,除了某些全球头部公司。Costco采购去某全球头部公司,该公司拿出市场上最畅销的商品清单,以及会员店的畅销清单,你认为Costco会照此进货吗?非也。Costco采购说,你是一个全品类的公司,你有畅销的商品,你一定也有慢销、滞销的商品,你把那份清单拿出来,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针对这些商品可以如何提高。“这是什么境界?”反观国内,爆品逻辑,速度至上,与之完全相反。
可以说,二三十年前,中国山姆并不受待见。国内挤兑我们,海外的国际部不认可我们。美国山姆是给小零售店供货,而国内市场情形不同,刨除税率、会员价值,利润从哪儿找?于是山姆进入中国后开始了改版,成为了沃尔玛国际部的“混血儿”。中国山姆将客群瞄向有家庭、有良好收入、有良好教育、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个人消费者和有明确质量需求的商业消费者。
满足客户需求,一切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站在客户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为客户省钱——这在山姆只是基本功。 山姆的理念是引领消费。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了解市场的趋势,了解你的供应商能力,了解你掌握的社会资源、市场的资源。
另外,零售业有一句话,reta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细节。同时还有一句话,don't forget make easy and simple,别忘记把它做的简单和容易。这里说的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简单和容易是给消费者的,细节是留给自己做的。自己要把方方面面,把任何情况、计划、布局、实施、售后都要足跟到百分之百。注重细节,掌握细节。
不过,沈家实认为新玩家不要完全走山姆的路线,就像当年中国山姆没有完全走美国山姆的路线,而是在中国市场环境里自己闯出来一番天地。“拿选品逻辑来说,山姆品类都全,但是在每个品类里面,它已经帮它的客群选好了商品。山姆希望的是来到商场里的会员都到货架前站一站,看一看这个商品。同时毫不犹豫地拿起这个商品放在购物车里,推走,到下一个货架,把这个地方让给别人。”
农业食品企业 vs 渠道如何选择?如何合作?
谁都想进头部,但也不可能全都在头部里发展。14亿人口的国家,1-6线的城市,幅员广阔的生存空间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过,无论如何,现在都需要拼的是极致的性价比,包括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双结合。
想进入头部渠道,首先打铁必须自身硬。渠道的商品检验标准、收货标准只是基础;它们看重的是全链路、生产过程,是不是关键点都可控,是不是长年累月都能始终如一。
生产力是让好产品“进门”的敲门砖,而供应力则对应预防货架空置——“渠道最不能卖的是空气”,稳定、灵活的供应需要生产者与渠道长期磨合培养,共同建立。
在与渠道合作上,双方都可以对彼此背靠背是最好的。还要注意“35%”这一预警数字,即业务往来超过35%时要小心,因为届时任何一方出现灾难性事件,会给对方带来巨大影响。
想挤入头部渠道?如何做产品?如何做企业?
论风口:“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一看这个好卖,冲上去卡住他,然后我来赚这个钱,这是不对的。”看到太多风云变幻的沈家实,在一次创业者分享大会上以“祖国处处是阳光玫瑰”为题深入剖析了跟风失败的必然性。他对于农业的希望,落在四个字上:朴实无华,“做农业真得朴实无华,兢兢业业耕耘,做好品质。”
论营销:多元化消费场景、各种细分品类,这些创新非常好,但是沈家实并不认可某些极端化炒作,比如某些大健康产品为了鼓吹健康,提倡零添加,反对“化学”,将曾为人类解决了饥荒问题的农药化肥一棍子打死。“添加剂”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使用的人。为了营销不分青红皂白去抨击“化学”,不尊重客观事实地一味鼓吹“有机”,只能带偏消费者的认知。
论品牌:农业未来的出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扬汤止沸,更不是釜底抽薪,也不能拔苗助长。既不能偷工减料,又要一分一秒地去抠,一分一秒地去算,还要有复制性,还要有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且规模化并非简单地把小农做“加法”,而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系统地将其组织起来,生产规范的商品,如此才能形成标准化,产生品牌效应。
论研发:沈家实认为小企业做研发蛮难,除非带有研发的基因。小企业做研发要学会借力打力,资源整合。
论中小微企业突围:其实,有些小而美的东西确实需要小而美的公司去实现。从山姆的寻宝商品里,也可以窥见这样的供应商。头部渠道需要它们来打破常规,“给消费者一些惊喜”。
论区域特色产品:沈家实观察到老字号进驻头部渠道后面临的困惑: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该如何平衡?会不会不伦不类?老字号走出本地,要看到山外有山,未必别人的比你差;与同质商品竞争,要给渠道选择你的理由;还要注意小众产品是否也有可复制性。
尾声
在流量与低价主导的当下,他的观点如同一剂清醒药:“羊毛出在猪身上,熊买单。但现在熊变聪明了。”无论是零售还是农业,真正的胜利者永远是那些尊重规律、深耕价值的人。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密码。
零售渠道与农业食品生产企业的突围之路:从供应链韧性到品牌价值重塑
在消费分级与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头部零售渠道(如山姆、Costco、胖东来等)凭借严格的选品标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逐渐成为农业食品企业的“黄金赛道”。然而,进入这些渠道的竞争激烈,企业需跨越品质、成本、供应链等多重壁垒。本文基于资深零售专家沈家实的访谈洞见,剖析农业食品企业如何突破瓶颈,在头部渠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头部零售渠道的“基因壁垒”:从品质到思维模式的竞争
· 品质与供应链的双重考验
头部渠道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仅靠低价或规模,而是通过严控供应链全链路实现“极致性价比”。例如,Costco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关注畅销商品,更要求供应商提供滞销品改进方案,以优化整体供应链效率。这种思维模式倒逼企业从单一“卖货”转向系统性能力建设。
· 会员制渠道的选品逻辑
山姆会员店的“寻宝商品”策略强调差异化与稀缺性。企业若想进入此类渠道,需提供“非替代性价值”——或是独特风味,或是技术创新。例如,非遗老字号需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通过标准化改良适应现代渠道的货架要求。
· 关键启示
企业需建立“全链路品控”意识,从种植、加工到物流,确保产品稳定性;同时,通过数据化工具(如区块链溯源)增强透明度,满足渠道和消费者对可追溯性的需求。
农业食品企业的突围路径:从生产端到渠道端的价值重构
· 规模化与标准化的平衡
中国农业的“大国小农”特征导致生产分散,而头部渠道要求规模化供应。沈家实提到,阳光玫瑰葡萄的案例显示,规模化种植需与品质控制同步,品种优化与科学管理。企业可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整合资源,实现从“非标品”到“商品果”的转化。
· 借势科研与渠道资源
中小型企业可联合科研机构(如院士团队)进行品种改良与技术应用。例如,与生物农业实验室合作,降低农药依赖的同时提升产量。此外,渠道的“开放资源”(如山姆的供应商招募平台)为企业提供了直接对接机会,但需提前研究渠道品类缺口,避免同质化竞争。
· 成本控制与创新投入
沈家实指出,农业科技(如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虽前期投入高,但能通过降低损耗、延长上市周期实现长期回报。企业需在“现金流产品”与“战略产品”间平衡——用大众品类维持生存,用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食品)打开渠道门槛。
信任稀缺时代:品牌价值的终极战场
· 消费者信任的构建
头部渠道的本质是“信任代理”,其严选机制为品牌背书。企业若想长期合作,需超越“合规”,追求“超预期体验”。
· 避免“内卷式低价”陷阱
低价平台虽能快速起量,但低价竞争易导致品质妥协。沈家实强调,品牌商需坚守“商品意识”与“服务意识”,而非盲目追求GMV。某些折扣店以“极致低价”吸引眼球,却可能损害行业创新动力,最终被渠道与消费者双重抛弃。
· 关键策略:
建立弹性供应链:通过订单预测系统与渠道数据共享,降低库存风险。
拥抱“透明化沟通”:如直播生产基地、公开质检报告,增强渠道与消费者信心。
结语
挤入头部零售渠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压力测试”。农业食品企业需摒弃“赚快钱”思维,在品质、创新与信任上深耕,方能在渠道变革中占据主动。正如沈家实所言:“零售是细节,但细节的终点是让消费者毫不犹豫地将商品放入购物车。”唯有回归商业本质,才能在这场“信任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来源:石时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