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效农业的定西实践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7 10:32 2

摘要:春耕时节,定西大地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农机往来驰骋,春季覆膜作业即将收官;温室大棚中,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反季果蔬蓬勃生长;蔬菜育苗基地内,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运行,为大田生产输送优质种苗。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杨晓军

春耕时节,定西大地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农机往来驰骋,春季覆膜作业即将收官;温室大棚中,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反季果蔬蓬勃生长;蔬菜育苗基地内,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运行,为大田生产输送优质种苗。

当科技赋能农业成为时代风潮,智慧农业、高效农业在定西加速蝶变,自动化控制、数字化管理、工厂化生产正绘就一幅充满科技张力的现代农业新篇,让传统农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引水上山:旱塬连上大水网

在安定区鲁家沟镇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十几台大型农机高效作业,勾勒出春耕生产的繁忙剪影。

“去年我们种植马铃薯2000亩,应用节水滴灌技术,亩产超过6000斤,产量是旱地种植的三倍!今年我们底气更足,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600亩。” 定西聚鑫牧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话语间满是干劲。

这份底气,源自水利工程的强力支撑。2023年,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青岛与定西携手,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实施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在引洮供水工程二干渠设闸提水,引水上山,建成“取水前池+二级提水泵站+高位水池+田间配套”的灌溉系统,让旱塬连上了大水网。深埋地下的供水管网和铺设在田埂地垄的滴灌带一同构成了保障农作物生长的“毛细血管”,同时配套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水肥一体精准供给。

“滴灌技术比传统大水漫灌能够节水50%以上,山地马铃薯一亩年用水量不到100立方米,既节水节肥,又节省人工成本。”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马习文介绍,灌区斗口以上分水口实施精准计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5以上。

安定区耕地面积达237万亩,灌溉面积却不足15万亩。为改变缺水困境,安定区启动实施了总投资7.8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高标准农田灌溉项目,覆盖全区6个乡镇5.3万亩耕地。其中,2.37万亩今年5月即可实现洮河水灌溉。“力争到2035年末,全区灌溉面积达36.85万亩,15.6%的旱塬地变成水浇田。”马习文道出了旱塬变良田的坚定愿景。

“苦瘠甲天下”曾经是定西撕不掉的标签,缺水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今,引水上山工程正在改写当地“靠天吃饭”的历史。

设施农业:激活产业新引擎

水利兴则百业兴。对于干旱缺水的安定区而言,引洮供水工程不仅创造了旱塬地变水浇田的奇迹,更催生出设施农业的蓬勃生机。一片片白色塑料大棚拔地而起,在黄土高原勾勒出智慧农业的崭新图景。

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蓝莓种植大棚,自动化控制系统让大棚内湿润雾气均匀弥散,为“水果皇后”营造出理想的生长环境。曾被视为蓝莓种植“禁区”的干涸之地,如今借助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温湿度智能调控等现代技术,孕育出果大味甜、花青素含量超高的优质果实。定西独特的光照与温差,赋予高原蓝莓浓郁风味和更高营养价值,使其成为特色农业的靓丽名片。

一颗小小蓝莓,承载着黄土高原农业转型的希望,也寄托着乡村振兴的梦想。“2024年,我们从山东引进的蓝莓组培苗,很快适应了定西的水土条件,实现了当年挂果。如今19座温室大棚的蓝莓迎来采摘旺季,市场价每斤12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定西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负责人魏国军介绍,随着从山东引进大跨度智能温室和无土栽培、水肥一体等技术,蓝莓、车厘子等“贵族水果”也在定西扎根结果。今年,定西市继续和青岛市合作,建立生姜原原种代繁基地,打造高端农产品标杆,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注入新动能。

在临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层钢架大棚内暖意融融,春茬花樱萝卜开始采收。“今年萝卜上市稍早,目前价格每斤2元,一亩地能收入1.4万元。”临洮县辛店镇石郭家村菜农郭满仓话语间满是喜悦。石郭家村独有的花樱萝卜,采用高垄栽培、弱碱性山泉水灌溉,品质优、口感好、色泽艳,单价比市场上其他萝卜高出0.3元。这一特色种植,正是定西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聚宝盆”的生动写照。

2024年,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7.33万亩,产值达38.08亿元,构建起涵盖蔬菜、花卉、食用菌、瓜果、种薯等多元化产业矩阵。

工厂化生产:培育农业新动能

在定西,工厂化生产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能,蔬菜工厂化育苗、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现代生产技术为农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样板。

走进临洮县八里铺镇二十里铺村蔬菜育苗基地,日光温室内辣椒、西红柿、西葫芦等10多个种类的蔬菜苗在智能设备呵护下茁壮成长。八里铺镇副镇长辛红梅介绍,八里铺镇每年蔬菜育苗400万株以上,可满足县内18个乡镇3000多亩蔬菜种植需求。近年来,临洮县高度重视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建成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3个,百合脱毒种球扩繁基地1个,有效助推蔬菜产业加速发展。

在安定区高原夏菜标准化育苗中心,育苗盘从流水线源源不断输出,大棚内几十种菜苗茁壮成长。安定区园艺工作站副站长刘红兵说:“在高原夏菜种苗繁育方面,安定区主抓科技化、标准化,通过配套全自动精量播种育苗机,实现集约化选种,极大节约了种子和人工成本。同时,利用高架苗床、智能化水肥控制及绿色防控系统,保证了种苗的优良品质。”蔬菜工厂化育苗能够实现温湿度精准控制,育苗效率更高、菜苗稳定性强。所选种子经过包衣技术处理,抗病虫害,出苗率高,根粗苗壮。而且穴盘带基质营养土,菜苗移植后缓苗快,田间生长性状良好。目前,安定区通过建立5个标准化育苗基地,年产甘蓝、花椰菜、芹菜、辣椒等各类高原夏菜种苗2亿多株,助力全区打造全国优质高原夏菜供应基地。

如今,这种集约化、工厂化育苗已延伸到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百合种球、当归育苗等。农业工厂化生产在食用菌领域也大放光彩。走进临洮雪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仿佛踏入了一个现代化的菌菇王国。车间内,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作业,分拣、清理、打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目前,临洮雪榕公司拥有员工600余人,产业上下游间接带动1000多人实现就业。在这里,曾经的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作为西北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食用菌工厂,临洮雪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有日产65吨杏鲍菇生产线、日产20吨海鲜菇生产线、日产65吨金针菇生产线。这里日产鲜菇150吨,年产量约5.2万吨,产值达3.5亿元。

在菌菇生育室,杏鲍菇层层叠叠长在“墙”上如菌菇森林,海鲜菇紧密相依铺在菌架上似白色绒毯,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并调节着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为食用菌生长创造最佳条件。工厂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更推动农业产业不断换挡升级。

从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定西正以科技为笔、黄土为纸,精心绘制着智慧农业的壮美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地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