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一辆搭载三名年轻女乘客的小米SU7在安徽省高速公路行驶时发生碰撞事故,车内人员全部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驾驶模式,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自动介入刹车操作,但车辆仍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路边护栏。
3月29日,一辆搭载三名年轻女乘客的小米SU7在安徽省高速公路行驶时发生碰撞事故,车内人员全部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驾驶模式,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自动介入刹车操作,但车辆仍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路边护栏。
该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股价出现显著波动,两日内市值缩水约150亿美元。多家官方背景媒体报道指出,涉事司机生前曾与家人就智能驾驶功能的安全性进行过沟通,其母多次提醒该技术存在风险,但未能改变驾驶者的使用决定。
舆论焦点集中于当前汽车行业对L2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营销方式。多家媒体报道显示,部分车企在宣传材料中使用"高级智能驾驶""自动避障""解放双手"等表述推广其驾驶辅助功能,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有案例显示,某车企在发布会上将辅助驾驶功能直接称为"自动驾驶",并推出按月订阅收费模式。
行业观察发现,部分宣传视频存在展示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等危险示范,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系统能力产生错误认知。近期网络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另一辆SU7驾驶者在高速公路行驶期间处于睡眠状态,再次引发对驾驶辅助技术滥用的担忧。
针对这些问题,部分车企已开始调整宣传策略。例如特斯拉已从其驾驶辅助系统名称中移除"全自动驾驶"表述。监管部门近期也表示将出台相关规范,要求车企在营销中准确描述技术功能边界。
行业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已转向智能驾驶系统性能的比拼,年轻消费群体对新技术接受度较高。专家建议,除加强营销监管外,还应建立更完善的用户教育体系,明确告知消费者L2级系统的技术限制。同时强调,驾驶者始终是车辆操作的责任主体,任何驾驶辅助系统都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的注意义务。
来源:给你说个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