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我好抑郁”“我不想活了”,听得多了,有人会觉得是不是大家太矫情了,是不是这个社会太脆弱了。
但医生一句话就点破了真相:不是人变脆了,而是问题太复杂了,影响情绪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这些东西还一个接一个,根本不给人喘气的机会。
以前说抑郁,总觉得是受了什么刺激,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啥也没发生,却突然之间情绪就垮了,笑不出来、提不起劲、睡不好,甚至走到自杀边缘。
这种情况不光是“心情不好”,它是病,而且背后真不是靠安慰几句就能好的。
第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很多人压根就没意识到——那就是遗传。
有人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抑郁,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基因里就埋着“情绪的炸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做过一项大样本遗传分析,在上万人基因比对中发现,携带SERT基因短等位基因(5-HTTLPR)的人,在面对压力和创伤时,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这种人本身大脑里的血清素回收机制就比较特殊,换句话说就是“大脑里调节情绪的刹车片不好使”。
更可怕的是,家里如果有人曾经得过抑郁症,下一代患病风险能翻倍,尤其是一级亲属,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
有项发表于《JAMA Psychiatry》的研究统计,如果双亲都有抑郁史,子女患抑郁的风险高达46%,这不是巧合,是基因在起作用。
有些人从小看着性格挺开朗,可一旦遭遇重大变故,比如失业、离婚、亲人离世,情绪就会迅速崩溃,其实那是潜在基因被激活了,像病毒一样,平时躲着,机会一来就发作。
除了基因,还有一个让人防不住的东西——神经生化。人这台身体机器,靠的不光是思想和意志,更多是靠化学物质维持运作。
情绪,说穿了不过是大脑神经递质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这几种递质,这是很多人不知道事情。
如果这些物质分泌不足、接收不好、回收异常,整个人就会陷入抑郁情绪中。
有些人天天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我真的高兴不起来”,不是他矫情,是他大脑里真的“亮不起来”。
而且这种神经递质的异常,很多时候跟生活节奏有关。熬夜、压力、饮食失序以及阳光照射不足,皆会破坏神经递质的平衡。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实验发现,长期缺乏阳光的人群,血清素水平会下降40%以上,这种人普遍更容易出现持续性低落、兴趣丧失等情绪障碍。
不光是血清素,长期睡眠剥夺也会让多巴胺系统紊乱,大脑奖赏机制出问题,导致人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这也解释了为啥现代人看似物质丰富,却普遍“快乐阈值”变高,需要更强刺激才能获得快感,而一旦没有外部刺激,就陷入空虚。
第三个是现在大家最能体会到的——心理社会因素。这玩意儿可太广了,家庭关系不和、职场压榨、人际关系疏离、社会竞争压力,哪个都能把一个人压垮。
往昔之人虽物质匮乏,然人际关系紧密。遇事务,有人料理;有话语,有人聆听。
现在是富了,可人都散了。很多人表面风光,朋友圈晒得光鲜亮丽,其实回家一关门,一个人对着天花板掉眼泪,没人知道。
特别是年轻人,很多看起来“好好”的大学生、白领、小老板,其实心理状态早就超负荷。
心理学界有个“社会支持假说”,意思是说一个人能不能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情绪反馈和正向支持,是决定其是否会陷入抑郁的关键。
可现在大多数人都处于“高压低反馈”的状态,干得多、说不得、没人懂。
你受伤了,也只能笑着说没事,哭都成了一种“软弱”。
一项由清华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发布的2021年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指出,超过42.5%的大学生曾在过去一年内出现过“持续性无意义感”,其中有15%达到轻度抑郁标准,5%达到中重度。
这组数据够吓人,可问题是,它只说明冰山一角。
还有个常被忽视的——身体病带来的抑郁。
有些人不是情绪先出问题,而是身上得了某种慢性病之后才开始情绪变差,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帕金森、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些病,会直接影响到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
特别是那些慢性疼痛的病人,天天跟病痛打交道,不光身体上扛不住,心理上也会越来越灰。
长时间处于这种“内耗”状态下,大脑神经递质亦会随之出现问题。
德国弗莱堡大学做过一项针对癌症患者的追踪研究,发现其中超过一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抑郁症状,有25%的患者达到中重度抑郁程度,而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情绪低落”或“害怕死亡”,结果没能得到及时干预。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风后、产后、心梗后等身体大病之后,医学上甚至给这种情绪反应起了个名字——继发性抑郁。
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病带来的。
有些人甚至连自己得病都不知道,只是开始情绪低落,后来一查才发现是甲减、糖尿病早期、脑萎缩这种情况。
所以一旦长期出现抑郁情绪,不能只盯着心理,也得看看是不是身体系统出了毛病。
这种情况要是不找医生查清楚,光靠“心理疏导”是搞不定的。
还有个冷知识:吃药也可能让人抑郁。
某些药物,比如长期用的降压药、激素类药、避孕药、降胆固醇药,可能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造成情绪波动。
美国FDA在2020年更新的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中,就把超过50种常用药物列入“可能诱发抑郁”的风险名单,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自己不是“心病”,而是药物影响。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情绪低落、睡眠变差、对生活没兴趣这些情况,但又不确定是心理问题,还是身体、基因、药物等其他因素,该怎么判断?
[1]张艺.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2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