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后纳凉星夜下,萤火虫微风弯月牙,大人聊听不懂的话,鬼怪都躲在床底下;我们就一天天长大,记忆里有雨不停下,蝉鸣中闷完了暑假,新学年又该剪头发……”——《儿时》
作者: 李文芬 著
责任编辑:姜甜甜 滕思薇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4
深圳以北 故乡月明
——《月光谣》编辑手记
春风文艺出版社
“晚饭后纳凉星夜下,萤火虫微风弯月牙,大人聊听不懂的话,鬼怪都躲在床底下;我们就一天天长大,记忆里有雨不停下,蝉鸣中闷完了暑假,新学年又该剪头发……”——《儿时》
我有边写东西,边听音乐的习惯,在写这篇编辑手记的时候,音响播放的是刘昊霖的《儿时》。倘或音乐拥有直观的触感和氛围,这首歌无疑很适合做这本《月光谣》的背景音乐,它们都是能够唤起童年记忆的歌谣,讲述的都是年少懵懂的烂漫好景。
拿到《月光谣》的初稿时还是苍山暮雪满地冰,而今付梓出版已是绿树荫浓夏日长。这本书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小布老虎好孩子”书系的新品图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有梦想的中国童年”一直是本书系尽力秉行的出版宗旨。《月光谣》讲述了20世纪改革开放期间深圳周边地区的聚散迁徙,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读者们展示了客家小村里的一个个普通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动人故事,是一部《城南旧事》般的儿童小说。
这本书入选了“百班千人”暑期书目,目前在顺利发行中。作为责编之一,我相信这只是《月光谣》的起点,作为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值得更多的读者选择并阅读。
李文芬与春风文艺出版社渊源深厚,她的《无独有偶》《时间的礼物》《天空信箱》等多本书都在春风社出版,持续友好的合作,是我们能够再次出版她的新作《月光谣》的基础。
而关于《月光谣》这本书的写作初心,李文芬表示是源于一次偶然的“迷路”。她在2022年的春节回到故乡,看到家乡统建房工整对立、柏油路平整笔直、小汽车川流不息、几个握着手机的孩子不时冒出几句普通话,一时恍惚,觉得一切既陌生又熟悉。为了留住自己记忆中的童年,李文芬用普通话并穿插了少部分的客家话,动笔写就了这本《月光谣》。她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离乡人远行不惧、近乡不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热气腾腾的生活和自然流淌的温情。
基于这样的创作原则,能够看出作者想要以文字的魔力驱动小读者们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的愿望,回到粤北家乡的围龙屋中,看一看客家村庄曾经的烟火日常。在《月光谣》这本书里,大量的故事发生在围龙屋这个独具粤北特色的场景中。围龙屋的近亲是闽西的土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广西的干栏屋同为古民居的典型构造。家人不会忘却围龙屋,因为这里有先祖的筚路蓝缕,有童年难忘的梦,这里是小鸟举翅前的壳,是蝴蝶羽化后的茧,是游子剪不断的图腾。正因围龙屋对客家人、对作者的别样意义,我们在封面上着重呈现了这一特殊意象:一间围龙屋被月光拥入怀中,潮湿,温暖;李小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长高,长大,看向氤氲的前方;风在吹,猫在闹,红灯笼会永远亮着,小双永远能找到家。从土地的给养到成长的抽痛,从月光的温柔到风暴的侵袭,从相对的安宁到绝对的变动,《月光谣》是所有离乡人化不开的乡愁。
除去故乡记忆,这个故事还有孩子的想象,有真实的童年日常,有大人的不幸,有时代的变迁,它要比我看过的一些复杂的讨论哲学、讨论人性的小说,更能给人带来纯粹的感动。比如书中以小双的视角讲了七个小人物的故事:群娣娘痛失女儿,用一个个煨红薯和一件件毛冷杉护佑着小双;刘顺子生来兔唇,却毫不畏惧为母亲抵挡落下的拳头;山林伯独自住在山里,日夜巡河走沟;长安爷失足殒命,却带不走满屋的纷争……书中关注了众多的凡人小事,客家乡村中的每个人都在艰难图存、逐浪前行,他们的寻常生活,没有大江大河的壮阔,不过是一个小村庄的四季流转。冷暖人情世故丑,说不上来有多么的丑,却带着不自知的美,就是几个小孩,几对男女,几匹马,几头骡子,几条狗,从生到死,不断重复。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写的是:“银白的清辉会照亮这个小小的村庄,照亮那些远在他乡的故乡人。”我想,对她来说,这本书就像伴随着沉默而来的风,在遥远空旷的夜晚,拽响了树梢的月亮,当第二天太阳升起,光从围龙屋屋檐上抬起头,李小双已经走出了小村,从此只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了。
来源:辽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