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知青的回忆暖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19:39 2

摘要:1969年早秋,空气中还裹挟着丝丝暑气,湖北知青赵卫民、王建军、周宇、张秀兰、刘梅、李悦等一行年轻人,背着简单行囊,怀揣懵懂憧憬,踏入了陕北黄原县李家沟,开启插队生活。

1969年早秋,空气中还裹挟着丝丝暑气,湖北知青赵卫民、王建军、周宇、张秀兰、刘梅、李悦等一行年轻人,背着简单行囊,怀揣懵懂憧憬,踏入了陕北黄原县李家沟,开启插队生活。

初来乍到,村里给他们安排了住处,男知青们被分到一孔窑洞,女知青们则住进另一孔。可当他们走进窑洞,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作了失望。窑洞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灶台连着土炕的烟道被老鼠咬得千疮百孔,冷风肆意灌进,室内一片寒意。

赵卫民性子直爽又毛躁,一进男知青窑洞就叫嚷起来:“这住的啥呀,跟咱湖北老家比,差太远啦!”王建军眼睛滴溜溜乱转,本想着琢磨些法子让这破窑洞舒适点,可一番打量后,满心希望瞬间破灭,无奈地叹了口气。周宇性格内向,只是默默放下行李,看着这简陋的环境,微微皱起了眉头。

女知青那边,张秀兰心思细腻,看着破旧的窑洞,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可她只是默默低下头,把情绪藏在了心底。刘梅心直口快,忍不住抱怨:“这怎么住人啊,晚上不得冻死!”李悦则怯生生地站在一旁,不敢吭声。

很快,知青们迎来了在李家沟的第一项挑战——秋收。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待收割的庄稼,可对于这群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知青来说,农活是既陌生又艰难。赵卫民扛着锄头,没干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手上迅速磨出了水泡,他把锄头一扔,嘟囔道:“这农活也太累人了,比在城里辛苦多了!”王建军则是能偷懒就偷懒,趁着旁人不注意,就躲到树荫下歇着。周宇虽然努力坚持,但因缺乏经验,进度远远落后。

女知青这边同样艰难,张秀兰和刘梅、李悦学着捆麦子,纤细的手指被麦秆划得一道道口子,疼得她们眼眶泛红。刘梅一边包扎伤口,一边抱怨:“早知道插队这么苦,我就不来了。”张秀兰则默默咬着牙,继续干活。

村里的老人们看着知青们这副模样,无奈地摇摇头,却还是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们。老村长李德福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娃们,这农活就是咱庄稼人的命根子,慢慢学,习惯就好。” 可知青们却满不在乎,依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随着秋天的深入,天气渐渐转凉。老村长找到知青们,特意提醒:“娃们,陕北的冬天冷得厉害,得赶紧去砍些柴火备着,不然冬天烧不了炕,可就要遭大罪咯。等明年开春,队里就给你们盖新炕。” 赵卫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着:“能有多冷,哪有那么夸张。” 依旧和王建军四处闲逛,把砍柴火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女知青们也觉得老村长是危言耸听,没有放在心上。

陕北的冬天来得格外迅猛,第一波寒潮来袭时,仿佛一夜之间,天地都被冻住了。知青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刺骨的寒冷包围。晚上,男知青们裹着薄被,蜷缩在冰冷的炕上,虽然地上有一个用枯树叶树枝凑合了一个小火堆。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牙齿打颤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赵卫民不停地翻身,嘴里嘟囔着:“这鬼天气,怎么这么冷!”王建军把被子裹得紧紧的,还是感觉寒意透骨。

女知青那边情况更糟,张秀兰、刘梅和李悦挤在一起,可依旧无法抵御严寒。张秀兰被冻得整夜难以入眠,泪水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刘梅小声抽泣着:“我好想家啊。”李悦也在一旁默默流泪。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窑洞的取暖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知青们这才慌了神,可此时去收集柴火,早已来不及。眼看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北风裹挟着雪粒子,发疯似的往窑洞里钻。女知青张秀兰从湖北带来的诗集,被无奈撕了生火,可那几张纸,不过是杯水车薪,只勉强烧热了半碗水。她再也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

“咱不能就这么干冻着,要不,去沟崖背坡捡点枯枝?” 王建军搓着冻僵的手,提议道。

“早被社员们捡光啦!” 赵卫民眉头紧锁,心急如焚,突然眼睛一亮,“听说五保户刘老汉院里堆着玉米秆……”

两人在这冰天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齐膝深的雪,好不容易摸到了村西头。月光洒在地上,泛着清冷的光,刘老汉的柴垛在月色下,像一座小山似的,玉米秆被草绳捆得整整齐齐,这可是刘老汉留着开春喂牲口的。赵卫民伸手刚碰到柴捆,就听见窑洞里传来一声咳嗽,紧接着,是刘老汉带着陕北口音的怒喝:“哪个碎怂偷额柴?” 赵卫民和王建军吓得脸色煞白,转身就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狂奔,那慌乱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知青偷贫下中农的柴,这可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公社知青办主任马国富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猛地把搪瓷缸砸在桌上,发出咣当一声巨响。窑洞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社员,刘老汉的儿媳翠花,双手叉腰,扯着嗓子破口大骂:“你们这些饿死鬼托生的!俺爹咳嗽了半宿,你们咋就这么忍心!” 赵卫民低着头,满脸通红,羞愧得无地自容,他心里又气又恼,可又不敢吭声,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他想起刚到陕北时,自己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可如今,面对这寒冷的冬天和生活的窘迫,他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甚至开始想念湖北那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家里的舒适生活。

就在知青们满心沮丧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半夜,赵卫民在睡梦中被一阵窸窣声惊醒。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透过破了个洞的窗纸,借着微弱的月光,看见刘老汉佝偻着背,颤颤巍巍地把两捆玉米秆,轻轻地放在了窑洞门口。第二天,晨光熹微之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知青都惊呆了——柴垛、门廊,甚至是磨盘上,堆满了高粱杆、麦草,还有晒干的驴粪蛋,每捆柴上都别着一张纸条。

“知青娃娃,这是额家富余的。”——村东头陈寡妇

“拿麻袋装,管够!”——赶车的老杨头

老村长蹲在灶台前生火,火星子噼里啪啦地往上窜,很快就把熏黑的窑顶映得通红。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火堆,一边笑着说:“后生们,咱陕北人待客可有个规矩——宁可自己冻着,也不能让远来的娃受屈。” 赵卫民看着这一幕,心里头一阵发热,那些之前的委屈和不满,瞬间烟消云散。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陕北老乡们的质朴与善良,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

然而,就在知青们被村民的善意所感动时,知青办领导也没闲着。公社知青办主任马国富在发完火后,冷静下来,深知知青们在这冰天雪地中的艰难处境。他心急如焚,赶忙向上级紧急申请物资,亲自带着几个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前往县里采购煤炭和柴火。一路上,寒风呼啸,道路崎岖,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好不容易将煤炭和柴火运回来后,知青办领导又一家一户地将村民们送给知青的物资收集起来,原封不动地归还给大家,并诚恳地表达了对村民们的感谢,同时也说明了会保障知青们的取暖物资。村民们虽然质朴憨厚,但一开始还是有些疑虑,不过看到知青办领导的诚意和行动,也都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

开春后,知青们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赵卫民一改往日的毛躁与偷懒,积极投身到盖新炕的劳作中,和大伙一起搬砖、和泥,手上磨出了茧子也毫不在意。新炕盖好后,他又在修梯田时,抢着抡起那最沉的石夯,每一下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不一会儿,虎口就被震出了血口子,可他依旧紧紧攥着镢头,咬着牙不肯撒手:“多挣点工分,给刘老汉买牲口料。” 王建军也变得勤快起来,跟着村里的老把式学习各种农活技巧,从耕地、播种到收割,他都学得有模有样。周宇虽然话不多,但干活格外踏实,默默为村里的建设出力。

女知青这边,张秀兰、刘梅和李悦白天跟着村里的婆姨们纳鞋底、做针线活,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耐心地给村里的娃娃们补功课。她们教孩子们识字、算数,给孩子们讲外面世界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她们身边,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时光匆匆,很快又到了秋天。经历过上一个冬天的磨难,知青们早早地就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农活一忙完,他们便自发组织起来,分成小组,轮流去山上砍柴。赵卫民总是冲在最前面,抡起斧头干劲十足;王建军也不再偷懒,和大家一起搬运柴火;周宇则细心地整理着柴堆,确保每一根柴火都摆放整齐。

女知青们也没闲着,张秀兰、刘梅和李悦负责将砍回来的柴火分类整理,还把一些干柴切成小段,方便储存和使用。她们一边干活,一边商量着再给村里的孩子们做些新的学习用品。

当知青们把砍好的柴火,一部分留给自己,一部分挨家挨户地送给村民时,村民们都十分感动。当赵卫民他们把柴火送到刘老汉家时,翠花热情地硬塞过来一簸箕枣馍:“傻娃娃!公社早给额批了救济粮,哪用你们还?”

大雪封山的那个夜晚,新盘的土炕烧得滚烫,暖意弥漫在整个窑洞里。老村长夹着铺盖来凑热闹,窑洞里飘着烤土豆的焦香,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赵卫民望着窗棂上摇曳的窗花,思绪万千,他忽然觉得,陕北的冬天,暖得能焐化人心。

曾经那个对陕北充满抵触情绪的他,如今已经彻底转变,他开始真正扎根这片土地,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那个寒冷却又无比温暖的冬天。

​​​​​​#陕西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吗#

来源:逍遥讲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