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8月19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经初步核实并查询公开信息,心脉医疗Castor支架(200mm长度)出厂价格为5万元左右,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的价格超12万元,初步约谈后心脉医疗提出价格调整计划,但未改变价差,显著超出必要范围等事实。
海闻社观察 一年被罚两次的感觉,心脉医疗理解。
作为一家从2019年上市开始就稳定增长的公司,心脉医疗从来没有过这么差的业绩。
根据3月28日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报:
报告期内,公司营收12.06亿元,同比微增1.61%;归母净利润5.02亿元,增长1.96%。
看起来似乎还行,但扣非净利润同比暴跌14.43%至3.95亿元,下滑明显。
从单4季度来看,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出现了双降,分别下滑20.75%与149.26%,创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度亏损。
虽然公司在年报中,只是简单解释说是因为公司部分产品价格及推广策略的调整因素,全年销售额增速及利润受到一定影响。
但其实心脉的投资者都知道,真正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是去年下半年的两件事。
去年8月19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经初步核实并查询公开信息,心脉医疗Castor支架(200mm长度)出厂价格为5万元左右,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的价格超12万元,初步约谈后心脉医疗提出价格调整计划,但未改变价差,显著超出必要范围等事实。
Castor主动脉支架是心脉的核心产品,基本历年都占总收入的80%左右。
根据心脉当时披露的数据,Castor支架单位生产成本是5800元-6800元,加上无形资产摊销和专利许可费用,加上给类期间费用与税值,最终毛利大概有3.99万元-4.11万元,净利大概有2.01万元-2.14万元,也就是毛利率达到80%左右,净利润达到40%左右。
随着公司迅速认怂,将终端价格下调至7万元以下,降幅超40%。这一调整直接导致其核心产品主动脉支架类收入下滑,毛利率也受到影响。
在价格承压的同时,心脉医疗的成本结构暴露致命短板,公司的销售费用的增长愈发凸显, 海外市场推广及代理商返利成为主要支出项。
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 12月2日,公司收到浦东新区相关税务部门被要求补税的通知,即补交税款及滞纳金合计6000万元~7000万元,主要原因是被取消了高新企业资格认定。2024年年报显示,总计6223万所得税补交,已经从当年利润中扣除。
这些事件是不可预见的“倒霉”事件,但同时也是公司自身的经营失误与营销依赖的表征。
这意味着心脉的营销躺赚时代已经结束,公司的未来还是需要像一个真正的医疗企业那样,立足研发。
2024年以来,心脉共有12款新产品在国内外获批上市(含3款代理产品),在研产品研发进程有序推进,包括主动脉介入、外周动脉介入、外周静脉介入、肿瘤介入等方向。
虽然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减少的58人与研发费用减少的8000万元相匹配,公司创新力暂时没被削弱,但可以明显看出,公司对研发的投入水平并没有增加。核心在研产品Cratos分支型支架、AegisⅡ腹主动脉支架等进度放缓,与先健科技等竞品的竞争可能将出现劣势。
尤其是胸/腹主动脉支架集采试点仍在持续进行,如果价格进一步下探,心脉受到的影响可能将更加巨大。
为对冲国内风险,心脉医疗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但收效有限。
2024年心脉医疗海外销售收入达1.6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0%,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13%以上。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目前已销售覆盖40个国家,业务拓展至欧洲、拉美和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
但同时,海外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依然不高,销售费用率也保持高企,这说明出海的传播模式和国内营销模式相同,心脉并没能依靠产品硬实力打开海外市场。
毕竟相关行业壁垒不低,公司在欧洲面临美敦力、戈尔等巨头挤压,植入量无法持续增长,实属正常。
当带金销售、渠道加价的靠营销打天下的模式被政策铁拳击碎,患者的诊疗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心脉医疗的跌落也成了必然。真正的创新力与成本控制能力才是生存之本,如果不能及时切换心态,心脉医疗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来源:海闻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