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的着力于德育内容的大中小学螺旋式上升,有的着力于德育活动的大中小学共同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我国转变育人方式、优化教育生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的着力于德育内容的大中小学螺旋式上升,有的着力于德育活动的大中小学共同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我国转变育人方式、优化教育生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同样可以走出一条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新路。
在实践中,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期受困于教育生态的深层矛盾:其一,政策执行存在某些体制性障碍,各地各部门职能分割导致协同机制难以贯通,中小学校际间缺乏统一行动框架;其二,实施过程中小学面临专业支撑不足与学段衔接断裂的双重困境,既缺乏专职指导人员保障服务质量,又存在不同学段目标设定分散重复、内容安排缺乏梯度衔接的系统性缺陷,制约育人合力形成。
广东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直面这一结构性矛盾。省教育厅依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东二师”)成立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以“组织创新”“学术智库”和“实践引擎”三重角色,推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全学段贯通、全社会联动”的育人新路径。
1、 两“力”融合,创设服务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新机构
2006年,直接面向全省中小学的新设机构——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在省教育厅思想教育与宣传处的直接领导下,以高校为依托,整合省内外德育研究力量,发挥专家学科和专业优势,对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指导。“中心”的成立,是教育行政力与专家学术力的有机结合,是协同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的创新举措。家校社协同育人,则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中心”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全省中小学开展德育实践、培训德育骨干尤其是班主任队伍、指导德育课程开发、参与家庭和社区教育指导、开展德育工作调研等。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小学德育品牌项目:如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全国首创)、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项目、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德育管理干部培训、全省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资培训以及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的立项管理等。尤其在指导全省中小学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成效更是显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受到全国政协考察团的高度评价。
二、机制创新:以学术智库破解行政协调与专业力量的不足
1. 学术研究赋能顶层设计
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广东二师牵头构建“四级双线”管理体系(省、市、区、校四级联动,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双线并行),打破层级壁垒,实现资源上下贯通。例如,制定《家长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将学段衔接、资源整合纳入省级标准。
在此框架下,各地市教育局党工委办公室积极响应,承担起协同育人工作的管理职责,并先后设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负责具体的业务指导与服务工作,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朝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如阳江市教育局的“阳光行动教联体12345工作路径”——以“培育时代新人”为中心,构建校内校外两大实践体系,健全家访、家教、联动三项机制,开展思政、心理、劳动、服务四类活动,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五维教联体”,成为教育部首批典型案例。
2.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广东二师充分发挥作为“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机构和省级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优势,在专业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首先,成立了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首批聘任60名委员,负责全省中小幼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决策、咨询、政策研究、学术研究、督导评估、队伍培养和交流活动。在省教育厅指导下,负责遴选和管理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和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培养对象。打造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成长平台、家庭教育研究攻关平台和示范辐射引领平台。各地市也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建设、设置家庭教育教研员岗位、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师团等。
广东二师还联合首都师范大学、肇庆学院等院校,开展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示范培训,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培训项目。例如,肇庆市“家校社医”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中的55名专职心理教师均由广东二师培训认证。通过这些举措,为全省中小学输送了大量专业化人才,提升了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水平。
三、实践深耕:以实践引擎弥合区域鸿沟与资源壁垒
1.构建“135+N”多彩育人体系
结合广东实际,广东二师以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为龙头,引领全省中小学开展以“135+N”多彩育人模式为框架,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一核”),在政府统筹下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三翼协同”格局;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制度建设、队伍打造、课程开发、成果物化“五抓手”,破解资源分散与学段脱节难题;辅以N项灵活举措,既落实省级统一要求,又激发地方创新活力。深圳光明区“三校一体”工程,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学校深度融合,中学生联合高校导师开展社会调研,小学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实现学段贯通。珠海金湾区“教育农场”联动社区打造劳动实践平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持续记录劳动素养发展,形成“生活技能—职业体验—创新创业”递进链条。
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深圳“心灵关爱社区行”项目十年间累计开展讲座超千场,服务家长50万人次,并开通3条24小时咨询热线,接听案例超万例。肇庆市端州区则整合精神科专家、心理名师工作室及专职教师,构建“家校社医”专业协作团队,覆盖全区90%中小学。这些实践印证了“135+N”模式“统一框架、多元创新”的可行性,为全国协同育人提供可复制的广东样本。
2.资源整合推动协同育人升级
以课题研究推动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近三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立项约640项,其中涉及“家庭教育”36项、“协同育人”13项。广东二师不仅负责全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的过程管理,同时,周峰教授也主持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东省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现状及制度建设研究》。每年还组织广东二师的教育专家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深入指导课题开展,确保课题研究方向正确,成果有效转化。
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提炼与典型推广,构建多层次示范体系。在区域层面,挖掘整合家庭教育指导及社会资源联动的系统性案例;在学校层面,总结校本化协同机制创新与特色活动设计;在年级/班级层面,提炼微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策略。重点培育三类示范标杆——区域资源整合型案例、学校特色创新项目、跨部门协作品牌,通过案例集出版、新媒体矩阵传播实现成果共享。该模式因兼具实践深度与推广价值,得到全国政协赴广东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视察团的高度认可。
2024年11月22日,广东省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暨“教联体”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市越秀区培正中学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了省内外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全省各市、县(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媒体、社区和德育基地代表等,共同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各地“教联体”建设提供专业的路径指导
从“家校共育”到“教联体”的跃升,广东二师的双重角色,诠释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深层价值,不仅是教育链条的有机衔接,更是育人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家庭、学校、社会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共治”,形成了“目标贯通学段、资源全域共享、成果多元共生”的育人新格局。未来,随着数智化服务的深化与生态化协同的拓展,这场关乎教育本质的探索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供稿:李琴、周峰。本文系周峰教授主持的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应用研究重大项目)“义务教育减负提质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课题编号:2021ZDJS050)成果。李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周峰,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