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响这个品牌跟我认识并给大家推荐过的另一个品牌“乐聆”类似,也是我认为中国人设计且做的非常好的音箱,像乐聆3号和6号一样,都是在BBS社区通过草根网友,发烧友的真实口碑培养起来的。
尊响这个品牌跟我认识并给大家推荐过的另一个品牌“乐聆”类似,也是我认为中国人设计且做的非常好的音箱,像乐聆3号和6号一样,都是在BBS社区通过草根网友,发烧友的真实口碑培养起来的。
前几年尊响音箱的设计师李总他曾经给家电论坛体验中心发过一对号角的音箱,当时是另一位编辑同事试听搭配写的评论帖子,我对这个产品还没太关注。最近看到李建华挑战难度更高的设计,开发出高、中、低频三个驱动单元之后,设计了3分频大书架音箱S8,S8这个音箱前段时间发到了我们体验中心。
高手出自民间,国外也不乏在车库设计音箱和功放,创造出成功的产品和厂牌的案例。之前我以为尊响的音箱设计应该是通过厂家定制驱动单元,然后自己设计箱体和分频器、安装单元完成组装。但是尊响居然是自己设计开发驱动单元,并且在分频器和箱体的设计过程中,对相关的参数和频响曲线不断地进行测量、校正,这样就能够更深度的实现他自己设计扬声器的理念和想法。
我非常同意尊响李总的观点:二分频音箱的中低音单元要兼顾中音和低频,压力较大。三分频则有可能让三只单元达成比较理想的工作状态。
目标是一对三分频的书架音箱,所以低音至少要8寸起步,但如果低频单元口径太大,箱体容积过大就不适合作为书架箱。中频用一只4寸,保证与1寸高音和8寸低音的衔接都相对更容易实现。
所以,S8一开始就是采用了一套成熟、稳健的方案。
1寸丝膜球顶高音单元
三只单元、包括高音单元都是由尊响自行研发。1寸丝膜球顶高音, 磁铁部分是使用8颗直径 20mm、高度15mm的钕磁,装有短路环,在高4mm的磁隙中仍能提供1.75T的磁通密度,配合2mm卷宽的音圈有着2mm线性冲程。
4寸纸振膜中音单元
在中音单元这个环节,我再次赞同尊响李总的观点 --- 他给我发来微信提到:不知道为什么近年会流行球顶中音,各位烧友有哪位说说球顶中音的优点吗?我认为除了指向性比锥盆喇叭宽点,并没有什么突出优点,反而短板不少!
这个分析真的是一针见血!
其实市场上也没有流行什么球顶中音,就是那二个英国“著名”3寸球顶单元闹的。3寸球顶我个人认为适合用在中高音区间内,所以如果是四分频结构,用3寸球顶来过渡是没问题的,当然分频过多也有相位调整的难度。如果三分频用3寸球顶,则中音与大口径低音单元(比如12寸甚至更大)的衔接就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个问题我在“重庆家访”的最后一篇中有过分析。
尊响李总提到:由于球顶中音用的腔体容积小,造成谐振频率升高,通常达300-400hz,这个频率也是通常三分频中低音分频点频率,在喇叭谐振频率附近失真是非常大的,近代设计的高音单元谐振频率都非常低就是个例子一般在500-700hz,分频点频率通常在1800-3000hz,就是为了远离谐振频率以减小失真,一般是谐振频率的3-4倍。
在三分频音箱的低音单元超过8寸情况下,球顶中音单元肯定不是最佳选择,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看到市场上的3寸球顶单元是会去衔接10寸、12寸甚至更大口径的低音单元,其结果就是中音和低音单元在分频点处(300-400Hz之间)都工作接近在谐振频率附近的极限状态(实际上是非线性状态)。
所以,S8采用的4寸锥盆中音单元,除去指向性比3寸球顶稍差(其实这点在中远场聆听影响也很小)外,其它方面就远胜球顶中音,包括承受功率,特别是与低音单元的衔接就更为从容,音质方向会带来更饱满、密度更好的中音表现。
尊响李总的理念是:中音喇叭应该用尽量小的震动质量来提高瞬态反应。普通中低音喇叭用的是厚重的橡胶折环,由于重量和阻尼过大对音乐微弱的细节都有音响,采用轻薄的泡沫折环及布边折环比较合适,三分频一定要用专用中音喇叭不宜用二分频的中低音喇叭代用。
尊响S8这只4寸单元也是自家研制的。4寸纸振膜,震动质量只有3克,悬边是用的三道风琴布边折环。
另外,S8这只中音单元是短音圈加上长磁路的设计。有很多二分频用的中低音单元通常采用的都是长音圈短磁路设计,这种单元有电感量大的缺点,单元的电感是音质的大敌,更为严重的是长音圈喇叭在震动的时候喇叭电感量也在剧烈变化,造成音乐清晰度和层次受损。所以,S8的中音毫不犹豫的用上了长磁路短音圈设计,磁铁材料是华斯和T铁用工业纯软铁车制,采用长磁路虽然大大增加了成本换来了音质的提高。
8寸纸盆低音单元
S8的低音是8寸纸质盆振膜,再加环氧树脂作为阻尼涂层。这只低音单元是长冲程设计,谐振频率低至28Hz,等效容积46L,对于一只8寸的低音单元来说,这些指标保证了低频的深度和清晰度,同时在有限的书架式箱体容积下,S8 通过降低喇叭的谐振频率,减小了低音浑浊、失真的问题。
箱体结构和镜像单元布局
S8的中高音单元并没有装在前面板的中轴线上,而是偏向了一侧,左右二只音箱形成了镜像对称。
箱体用18mm的高密度板加 8mm原木复合而成,厚度26mm,前面板厚33mm,音箱一只净重18公斤。内部通过密度板分割成多个小舱室,再加上少量吸音材料来消除驻波。
从背后看倒相孔也是偏离中轴线,这样恰好避开了中音单元的安装位置,这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接线柱只有一组。
材料和工艺是没有可挑剔的,外观方面我认为只是铭牌做得简单了些,以我的感觉,最好是在前面装一个金属或材料更精致的品牌logo,而不是只简单贴一个标签。
四、搭配和试听我与体验中心的同事在大、小二个试听室搭配试听了S8音箱。器材的搭配直接使用了我们平时作为参考且非常熟悉的系统。信号源包括一套Krell 一套CD转盘/解码器和Esoteric SACD播放机,Burmester旗舰前级和一台Krell的大功率甲类后级功放。
稍有遗憾的是给S8所用的脚架是日本TiGLON金属脚架,托盘比S8的箱底稍小,但估计对整体音质影响不大。
正如李总所说:“S8是一款维真派,略偏轻微唯美明媚音箱,顺便提醒一下对那些喜欢听昏暗音色老英国声的朋友,s8真不是你们的菜"。
在接下来的试听聆听过程中,我逐步发现S8的音质和音色特点忠实地体现了尊响李总的设计理念,也让我对这对来自中国民间小品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少在器材评测中提到所使用的唱片,也不愿意用唱片的介绍来凑评测稿的字数。这其中的原因我之前也提到过,听哪些音乐和唱片是聆听者自己的私事,在这里我们只给大家硬件的分析、器材搭配以及音质、音色的分享。
1、清亮、透明的中高音以及声场中清晰的结像
无论是弦乐或钢琴,S8都给出了阳光明媚的音乐画面,中高频灿烂、透明,并伴随着紧致、密实的中频,把我试听的几张古典音乐室内乐的唱片表现得非常到位。除去中高频的细节,各声部的位置也展现得活灵活现,无论是Decca、DG或是Philips在80、90年代的录音,S8都是可以掌握得得心应手。甚至我可以把S8称为演绎弦乐四重秦或小编制乐团的高手。
S8不像传统的英国音箱 ---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它以现代的扬声器设计理念,用较为先进的工艺和材料给出了高技术指标的同时也有很强的高保真音乐还原能力。
另外,尊响李总设计S8的初衷也许是给聆听空间不会太小的烧友使用,因为S8明亮的高音更适合在中场的距离上欣赏音乐。
2、极好的两端延伸
作为三分频的音箱S8,在保证中频高素质的基础上,大胆将音域向两端延伸,这使得我甚至可以用一些有动态效果的发烧碟来作为S8的试听。明亮高频的延伸似乎已经把这只1寸丝膜单元的潜力发挥到位,而这只8寸的低音也有非常好的低频量感,以至于在一些爆棚段落的音乐中表现出充满能量的冲击力。
设计师给出的低频下限-3dB为35Hz,这对于一只8寸单元来说是非常优秀的低频指标。
3、适度的清甜修饰
S8的速度适中,甚至我还可以说它速度稍稍偏快一点儿,这点在表现钢琴、甚至打击乐的曲目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而且S8对所搭配的后级功放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因为它会把功放音质和音色特点充分地带入到整体系统的表现中,所以,前端设备也是决定是否能让S8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
音色方面,其实尊享设计扬声器的理念已经完全超越了十几、二十年前那些我们熟悉的英国声电声学理念,然而S8也不是那种徘徊在英国声与德国声或北欧声之间,它已经是有自己的这种独到思考,而且是有自己的方式来来表达音乐。
所以,在试听快结束时,我选用了二张民乐的唱片,让S8来演奏中国的民族乐器。其实很多民族乐器是需要音箱有比较快的速度来表现的,包括琵琶和笛箫,S8的瞬态反应和透明的中高频刚好在这里发挥一下。
4、试听或购买建议:
用性价比来横向对比,尊响S8是具备了硬素质和音乐的表现力,可谓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它面临着与其它所有国产品牌一样的问题 --- 就是二手价值不高。音响是个传统的行业,即使在发烧音响起步比较晚的中国,音响江湖已经历经四十多年的腥风血雨,品牌排位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并带有巨大的惯性。而S8大概率是针对音响发烧友而开发的,少数小白或入门级的音乐爱好者面对S8这样的实力派,他(她)需要在预算、功放和信号源以及脚架、线材的搭配,包括对国产音响品牌谁知这几个方面反复权衡。但S8的机会也同样存在于通过BBS论坛社区烧友们的口碑来树立信心,在设计、材料、做工,特别是音质对同价位进口产品形成碾压式的优势之后,就能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度。
但光是我们论坛媒体小编写这几篇评测稿,也许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还会有不少网友认为我们的评测稿多数都是广告行为,大家会猜测评测稿中有多少对于器材的描述是真实的成份?
所以,看是否可以实现这样一个活动机会,即把S8作为论坛巡回试听的器材,但难度在于S8的体积重量不小,运输安全和物流成本是一个问题。虽然我相信尊响李总是愿意为此给大家提供试听的机会,因为之前尊响二分频音箱也曾在论坛上做过巡回试听的活动。这也就是产生于民间的发烧资源和智慧!
来源:家电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