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科研界还在消化美国突如其来的数据禁令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研究员张薇(化名)正对着突然中断的数据接口发愁。她参与的跨国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项目,因为无法访问GenBank中关键的基因比对数据,已连续三天陷入停滞。
当全球科研界还在消化美国突如其来的数据禁令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研究员张薇(化名)正对着突然中断的数据接口发愁。她参与的跨国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项目,因为无法访问GenBank中关键的基因比对数据,已连续三天陷入停滞。
数据铁幕下的科研寒冬
2025年4月6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纸禁令震动国际学界。这个掌管着全球最大生物医学数据库的机构,以"保护敏感数据"为由,突然关闭了中国、俄罗斯等国科研人员对GenBank、dbGaP等核心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863个国际合作项目因此受阻,其中包括32个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
"这相当于抽走了科研地基里的钢筋。"国家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所首席科学家陈明(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作界面——原本实时更新的全球病毒变异数据库,此刻只剩下刺眼的"访问受限"提示。他们团队追踪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的研究,因为无法获取最新测序数据,被迫转入"数据考古"模式,转而分析三年前的陈旧样本。
禁令的影响正在向临床医疗领域蔓延。在深圳儿童医院遗传咨询门诊,主治医师林芳发现,用于诊断罕见病的ClinVar数据库访问速度越来越慢。"昨天接诊的威廉姆斯综合征患儿,原本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基因比对,现在需要手动检索上百篇论文。"她苦笑着翻出抽屉里的《人类孟德尔遗传》工具书,"这本1998年出版的参考书,可能又要成为科室的'镇科之宝'了。"
冰火两重天的应对图景
面对突如其来的数据断供,国内科研机构正展开"自救行动"。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紧急启用的"天河链"数据中继系统,通过欧洲合作伙伴的镜像服务器,勉强维持着部分数据库的间接访问。但这种"数据二传手"模式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中介费用,还存在关键数据被过滤的风险。
"我们就像突然被推出温室的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琦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他的团队原本计划本月在《细胞》杂志发表的帕金森病靶点研究,因为无法验证美国团队公布的实验数据,不得不将论文撤回修改。"最讽刺的是,这项研究的三位评审专家中,有两位正来自实施禁令的NIH。"
在政策与现实的夹缝中,一些民间力量开始显现。由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企业发起的"生命数据共享联盟",正尝试整合国内300余家医疗机构的分散数据。但正如联盟秘书长李涛所言:"我们手握全球最大的乙肝患者样本库,却连统一的数据清洗标准都尚未建立。"
被重构的科研伦理边界
这场数据风暴正在引发更深层的科学伦理讨论。剑桥大学科学哲学系主任马丁·里斯教授在《柳叶刀》撰文指出:"当人类基因组数据被贴上国籍标签,我们是否正在亲手瓦解《百慕大原则》确立的数据共享精神?"他提到的这个1996年由全球科学家共同签署的协定,曾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跨国合作奠定基石。
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在NIH宣布禁令的同一天,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刚刚更新了《开放科学路线图》,强调"科学数据应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这种理念与现实的割裂,在北极冰川研究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德联合科考队租用的破冰船已抵达格陵兰岛,却因为无法获取NASA的实时冰层数据,价值数亿元的科考设备成了"睁眼瞎"。
突围之路上的明暗线
在政府层面,科技部新设立的"生物医学数据攻坚"专项已紧急下拨首批5亿元资金。但据参与方案论证的知情人士透露,这笔经费中超过60%将用于支付海外数据代理服务,"真正用于自主平台建设的不足四成"。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应对,暴露出我国在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上的历史欠账。
民间智慧正在创造性地突破封锁。某高校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开发出"数据钓鱼"算法,通过抓取预印本网站、学术会议视频甚至论文配图注释中的碎片化信息,竟能还原出70%以上的关键基因序列数据。"这就像用考古学的方法做现代科研。"课题组长王教授无奈地说,"但我们别无选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博弈中,最令人担忧的或许是信任机制的崩塌。曾牵头中美自闭症基因合作项目的哈佛大学教授艾米丽·陈告诉记者,她的中国合作者最近主动退出了联合研究,"不是迫于政策压力,而是担心多年积累的数据成果某天突然被定义为'敏感信息'"。这种寒蝉效应,正在各个学科领域悄然扩散。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壮志凌云yywz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