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这部充满东方智慧的古老典籍,其源头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彼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记录着先民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初步探索,其中便蕴含了《周易》最早的形态之一——传说中的“连山易”的影子。
从牢狱推演到预测地震?这跨界有点大
《周易》这部充满东方智慧的古老典籍,其源头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彼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记录着先民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初步探索,其中便蕴含了《周易》最早的形态之一——传说中的“连山易”的影子。
《周易》真正奠定其文化基石,并流传后世,与一位身处逆境的伟人紧密相连,他就是周文王姬昌。相传,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统治残暴,因忌惮当时身为西伯侯的姬昌声望日隆,便将他囚禁于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姬昌以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为基础,结合当时社会现实与自身遭遇,将八卦进行重叠推演,演绎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为阳爻“—”和阴爻“--”)撰写了卦辞和爻辞。这些辞文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生智慧和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洞察,构成了《周易》经文的核心部分。
谁能想到,周文王在囹圄之中呕心沥血构建的这套易学体系,其蕴含的规律性洞察,竟然会在遥远的未来,被一位现代科学家用来应对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的杰出院士翁文波先生。翁文波并非易学专家,他的主业是石油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勘探,是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为发现和开发大庆等大型油田立下赫赫功勋,被誉为能给地球“算命”的科学大师。
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到了晚年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一个看似与其专业领域风马牛不相及的研究方向——运用《周易》原理进行地震预测。他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据说翻烂了五本不同版本的《周易》,试图从中提炼出可用于预测模型的数学或逻辑要素。
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尝试对国内外可能发生的强震进行预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具震撼力的一次实践,发生在1992年。当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接连发生了数次破坏性地震。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地震发生前大约三个月,翁文波院士就已经将他的预测报告,通过相关渠道递交到了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办公桌上。
孔子苦读,莱布尼茨惊呼:这不就是二进制嘛!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他汲汲于寻求治世之道和安身立命的智慧。相传孔子晚年,“五十而学《易》”,对这部典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进行研读。为了深入理解《周易》的精髓,他反复阅读,勤奋钻研,以至于将编联竹简(当时的书写载体)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多次,后世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形容他读书的勤奋刻苦。
为了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周易》,孔子及其弟子还撰写了《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解释经文的著作,合称为《易传》。《易传》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周易》的理论高度和哲学意蕴,使其从一部以占筮为主的卜书,升华为一部充满辩证法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巨著。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时,就曾引用《周易》中的变革思想作为其改革的理论武器之一。孔子及其儒家后学对《周易》的阐释和推崇,使得《周易》最终被尊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其蕴含的智慧持续滋养着后世。
更有意思的是,《周易》的影响力并非局限于东亚文化圈,它还漂洋过海,在遥远的欧洲大陆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回响。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在哲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大约在17世纪末,莱布尼茨通过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的通信,接触到了来自中国的古老文化信息。白晋是一位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周易》,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他将自己研究绘制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也称“方圆图”)寄给了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发现,《周易》中的阴爻和阳爻,恰好可以完美地对应他二进制系统中的0和1。从只有一个爻的单卦(如乾卦☰对应111,坤卦☷对应000)到由六个爻组成的六十四卦,其排列组合的规律,完全符合二进制的计数和编码原则。
为了分享这一惊人发现,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莱布尼茨特地于1701年写了一封长达八页的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详细阐述了《周易》卦象与二进制的对应关系,并表达了他对中华古老智慧的敬佩之情。虽然这封信是否真正送达康熙皇帝手中并产生影响尚存争议。
三百年后的今天,莱布尼茨所阐发的二进制原理,已经成为现代数字计算机技术运行的基石,驱动着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从大型计算机到智能手机,所有数字设备的底层逻辑都建立在0和1的二进制运算之上。
从科举考场到国际研讨:《周易》热度不减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选拔人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在确定科举考试的内容时,朱元璋采纳了儒家学者的建议,将包括《周易》在内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定为科举考试的核心科目。这使得明清两代的读书人,无论其个人兴趣如何,都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研读《周易》,理解其经传文意,掌握相关的注疏和阐释。
历经数百年风雨,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周易》也一度在“打倒孔家店”、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中受到冲击和冷遇。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价值重估,《周易》又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甚至再次与官方的人才选拔体系发生了联系。
2019年的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在当年被称为“国考”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试卷里,赫然出现了一道与《周易》相关的题目。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于《周易》基本知识或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理解。
这一现象迅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体现,也有人质疑将古老经典的内容纳入现代公务员选拔考试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周易》时隔数百年再次以某种形式“回归”考场,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这部古老典籍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正重新获得关注和认可。
事实上,在“国考”出现《周易》题目之前,这部经典在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热度”早已悄然升温。2009年左右,世界顶尖学府之一的英国剑桥大学,就曾专门围绕《周易》举办过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周易》的文本、思想、历史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解读。
老智慧新玩法:AI也来解《周易》
《周易》这部源自三千年前的智慧经典,其奇幻的文化漂流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停止,反而进入了信息时代后,展现出与前沿科技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衍生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老智慧新玩法”。
在中国,郑州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机构中,有学者正致力于探索《周易》六十四卦所蕴含的周期性、关联性、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是否能为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思路。他们并非简单地用卦象去占卜天气,而是尝试将六十四卦看作是一种描述系统状态及其转化规律的符号模型,利用超级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对海量的气象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与易经卦序、卦象演变规律相符的模式或周期。
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尝试将不同的气候状态(如干旱、洪涝、极端气温等)与特定的卦象或卦序建立某种对应关系,然后运用《周易》中关于“变易”、“不易”和“简易”的原理,结合现代数学模型,来推演气候系统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这种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科学有效性仍有待验证,但它代表了一种大胆的尝试,即试图从中国古老的哲学体系中汲取灵感,为解决全球性的科学难题提供独特的东方视角和方法论。这种跨学科的探索,本身就极具启发意义,它鼓励人们打破学科壁垒,思考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相互借鉴、融合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1]徐建芳.《周易》中的言辞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6):151-157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