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inta Vidal(音译:辛塔·维达尔)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80后艺术家,她的作品像“视觉谜题”,总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房子倒着建、人在天花板上走路、楼梯交错却找不到尽头……但你可能想不到,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竟来自她扎实的“打工人”经历。
我们习惯了生活,
习惯了“牛顿定律”,
就连画一幅画都必须要遵循客观事实的存在。
来自西班牙的80后艺术家,
凭一手“逆天”的盗梦空间画,
让画展中的观众都迷失了方向,
似乎一时间都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欣赏,
但又从每个角度欣赏都很精彩。
Cinta Vidal(音译:辛塔·维达尔)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80后艺术家,她的作品像“视觉谜题”,总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房子倒着建、人在天花板上走路、楼梯交错却找不到尽头……但你可能想不到,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竟来自她扎实的“打工人”经历。
人人都有一个画家梦,当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中的时候,图形绘画表达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形式。16岁的Cinta Vidal,每天与高达10米的歌剧布景打交道。这份工作让她在6年内掌握了大型壁画绘制、复杂透视计算和快速创作能力——一幅舞台背景通常宽15米、高8米,需在2周内完成。2000年,她进入巴塞罗那Escola Massana学院学习插画,同时持续为欧洲30余家歌剧院和剧院绘制布景,据不完全统计年均完成超50幅巨型背景画。这段长达16年的职业历练,让她对空间结构、光影层次拿捏得炉火纯青,也为后来创作埋下种子。
116岁便进入巴塞罗那顶级舞台设计工作室“Castells Planas”当学徒,为她日后创作奠定了“空间魔术师”的根基。
Cinta的绘画个性就是从不遵循着客观事实规律,“反重力建筑风景画”成了她独一无二的创作内容。她用丙烯颜料在木板上“搭建”看似不可能的房子:墙面东倒西歪,家具悬空漂浮,不同角度的人物各自生活。乍看像儿童胡乱堆的积木,细看却发现每块“积木”都藏着严谨的透视逻辑。
她曾说:“这不是真的反重力,而是用错位透视表达人与人的关系。”比如一幅画里,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却在天花板奔跑——他们明明在同一个家,却像活在平行世界。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单一视角,让观者可以旋转画面,从不同方向发现新故事,就像拆“视觉盲盒”。
透视在绘画中尤其的重要,也是绘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Cinta的作品常虽然出现“矛盾空间”,比如楼梯同时向上又向下延伸。但这也是她在精通透视原理的基础上故意“犯错”。
在Cinta Vidal笔下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低饱和的灰粉色、雾蓝色营造静谧感,让混乱的结构变得和谐,仿佛所有不合理都能被温柔接纳。
细节的塑造中,Cinta Vidal没有刻意的写实人物或任何质感的所有细节,但是画中每个小人都在做日常小事——晾衣服、看书、遛狗。正是这些真实细节,让超现实场景有了呼吸感。
△“露营” 80x80cm,丙烯画
△细节
△细节
△细节
△巨型墙绘
Cinta的创作非常的广泛,从一张纸到一面墙,艺术的快乐对于她来讲从不局限。她在香港街头画过倒置的城市,在葡萄牙把老房子变成“悬浮城堡”,甚至英国乐队Tears for Fears都找她设计专辑封面。
个性而为的艺术创作,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与喜欢,在全网中更是获得30多万粉丝的青睐。
2023年纽约个展《共生》中,她让文艺复兴拱门和地铁瓷砖同框,用强光影制造戏剧感,像给建筑拍“动态特写”。
在长期的绘画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艺术的见解,有的人崇尚技术的变革,也有人喜欢在风格上加以创新,不过这一切都离不开绘画的基本理念。
基础是创意的跳板,Cinta没有舞台设计的硬功夫,就没有后来自由的“反重力”。
从观察生活开始,再到打破生活,Cinta画的全是日常场景,但换个视角就变成哲学思考。疯狂的艺术脑洞,有人会怀疑她是个疯子,但她只是对艺术的痴迷罢了。从歌剧布景到街头壁画,不同经历都在为创作“充电”。
绘画不是复制现实,
而是建造一座连通内心与世界的桥。
下次当你对着石膏像画素描时,
不妨想想——如果重力消失,
这个空间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答案就在你笔尖的想象力里。
△工作室一角
来源:D哥就是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