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东汕头澄海这一全球玩具产业集散地中,有厂商表示开年后AI玩具订单开始疯涨,国内每天有一两万台订单,几大美国商超也纷纷开始洽谈合作;也有东莞潮玩公司负责人表示,给毛绒玩具加入AI技术后,产品销量至少增长了6倍。
作者 | 楷楷
编辑 | Amanda
今年以来,被DeepSeek带火的赛道可不止一个,玩具市场也掀起了一股AI风潮。
在广东汕头澄海这一全球玩具产业集散地中,有厂商表示开年后AI玩具订单开始疯涨,国内每天有一两万台订单,几大美国商超也纷纷开始洽谈合作;也有东莞潮玩公司负责人表示,给毛绒玩具加入AI技术后,产品销量至少增长了6倍。
在此之前,已有多个大厂出品的 AI 陪伴产品接连出圈,字节中秋礼盒中的 AI 毛绒玩具“显眼包”在二手平台上被炒至千元;特斯拉的 Tesla Bot Action Figure二手价格更飙至1300 美元……
在这个赛博时代,AI陪伴产品背后藏着一个被低估的商业密码:当大模型的思维模式越来越接近人类情感,AI硬件这个“躯壳”的价值也会被重新定义。如何让科幻故事落地,成为了各大厂商正在积极探索的未来。
“杭州六小龙”带火AI硬件
随着DeepSeek的彻底出圈,“杭州六小龙”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更在国际市场上掀起波澜,成为全球科技圈的焦点。
微软、英伟达等纷纷宣布采用DeepSeek大模型;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去年的出海订单量就已经翻了好几倍,近日正式入驻阿里速卖通,全力向海外市场进发;云深处科技旗下的机器狗更是成为了YouTube的流量爆款。
在此之前,游戏科学打造的《黑神话悟空》已经让中华文化再一次震撼世界;灵伴科技发布的Rokid Glasses,也开启了AI+AR眼视觉时代的新大门;还有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科技企业,正在重构全球AI硬件的想象边界。
这波AI硬件热潮背后,归功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众所周知,智能硬件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许多消费者家中的智能音箱至今仍在“吃灰”,但在2025CES上,AI陪伴类玩具却成为了全场焦点。
中国初创公司萌友智能发布了首款人工智能机器宠物Ropet,可以和用户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也能够识别用户的动作和情绪,具有很强的拟真感和交互性。
据悉,Ropet在去年12月份登陆北美众筹平台Kickstarter,仅用3个月便众筹了500万港元,拥有超10000个潜在用户。
大象机器人则推出了以猫、狗、熊猫等为原型的仿生机器宠物,能够通过摇尾巴、摇头等方式进行交互反馈,就像一只真正的宠物。大象机器人表示,目前海外销售订单已经占到了70%,个人用户和线下的养老机构都有订单。
不仅在国内市场,在美国举行的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萌友智能的ROPET、TCL AI陪伴机器人AiMe等国内AI陪伴玩具,也收获了不少关注。
数据显示,2024年AI玩具市场规模已达181亿美元,有望在2033年达到600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出口国,玩具厂商也纷纷布局AI玩具领域,冲刺海外市场的新机遇。
一方面,抓住大模型的技术风口。广东汕头市澄海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亮提到,AI技术能够助力玩具行业发展;有玩具厂商表示,客户指定要用DeepSeek,因为它的逻辑性、思考能力更出色。
很多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将DeepSeek改造成“赛博伴侣”的经验,DeepSeek不仅会关心你,给你说笑话,甚至还能让你当“赛博皇帝”,已经是越来越像“人”了。
另一方面,抓住消费机器人的爆发机遇。随着AI技术的全面爆发,智能机器人也被认为是AI技术落地的最佳载体,不仅能做家务、听指令,还能真正走进生活帮忙。
去年,马斯克还为乐森机器人生产的变形金刚机器人点赞,直呼“It’s awesome”。
如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学会跳扭秧歌;石头、追觅最新的扫地机器人也长出了“手”。
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这么看来,让机器人全面走入家居的未来应该也不远了。
毛利率超80%的“赛博伴侣”
不过,人类到底为什么会需要“AI伴侣”,难道只是为了做家务?
腾讯研究院就“AI陪伴”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仅有4.6%的人认为自己的陪伴需求都被满足,大部分人群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困境;98%的人会考虑选择使用AI陪伴去弥补平日未被满足的社交困境。
有需求就有市场,腾讯研究院指出,“AI陪伴”的市场规模将在3-5年内达到千亿级别。目前来看,AI陪伴产品主要分为AI教育、AI玩具、陪伴机器人等几大类。
其中,相较于“新瓶装旧酒”的AI教育,AI玩具和陪伴机器人吸引了更多初创企业加入。近两年,国内已有多家AI玩具初创公司拿下融资,比如萌友智能(AI机器宠物Ropet)、跃然创新(AI挂件BubblePa)等。
除了初创公司之外,不少玩具公司也开始向AI玩具赛道进发,比如大家熟悉的“汤姆猫”变成了“汤姆猫AI童伴”;以前只会扭动的仙人掌,如今也被AI玩具公司FoloToy“AI化”。
一方面,AI玩具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毛利率却很高。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传统玩具,AI玩具的硬件成本并不会高出很多,无非就是芯片、传感器和玩具外壳,一般只占到产品售价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因此,AI玩具成本主要集中在其搭载的AI方案之上,大型厂商可以自研模型或跟大厂合作,中小厂商要解决AI大模型也不难,部分大模型厂商或二次分包厂都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有商家表示,目前中国消费者不太愿意为AI玩具进行后续付费,因此产品定价需包含一个生命周期的模型测试成本,价格虽然比传统玩具略高,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相较于传统毛绒玩具50%左右的毛利率,AI玩具行业的毛利率大概能维持在70%-80%,个别甚至可以超过90%
另一方面,AI玩具的受欢迎程度还在不断上升。成立于2023年的FoloToy团队,主打AI儿童陪伴产品,截至去年11月,其C端出货量已经达到2万台,FoloToy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能达到30万-50万台,是去年销量的15倍。
在海外市场,AI陪伴产品也同样火热,但相较于国内市场而言,却呈现出与国内市场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是更注重多模态交互,不仅是语音,还包括图像、表情等多种交互方式,海外市场的年轻用户往往更青睐虚拟社交应用,比如能够按照用户要求生成虚拟AI角色的Character.AI,在2024全球AI应用TOP50榜单中位列第五名。
二是相较于满足情绪价值的AI玩具,具有更高功能性和附加价值的AI陪伴机器人更受欢迎。
比如由可触未来推出的AI桌面机器人Looi Robot ,去年在海外众筹平台上线后已募集总数量超4000台,众筹约472万元人民币;
在跨境电商平台上,陪伴机器人的销售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Google Trends,近年AI Robots 的搜索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千亿赛道背后的“危与机”
Statista数据预计,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将以26.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不少玩具商家均表示看好2025年,认为AI玩具赛道将在今年迎来快速发展。
但AI陪伴市场的真实情况,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首先,第一批AI玩具已经开始被批量退货。
有商家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AI玩具都存在同质化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AI对话+玩具外壳”来概括,再加上购买者大多是父母,孩子基本上玩两下就没有兴趣了,导致“父母买子女弃”的退货情况越来越常见。
而在海外市场,AI玩具还需要遵守海外市场对玩具产品的严苛标准——欧盟RoHS环保指令、美国FDA数据隐私条款等,许多国产厂商都有可能卡在合规门槛上。
其次,已有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比如陪伴机器人Moxie背后的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Embodied。相较于简单的AI“套壳”,陪伴机器人对硬件有着更高的要求,初创公司通常需要在研发、制造和营销方面进行大量前期投资,如果无法尽快盈利,就很难跨越死亡谷。
最后,如何处理AI与IP的关系也是一个挑战,目前,头部AI玩具公司均在抓紧进行IP布局,比如打造了外置AI挂件BubblePal的跃然创新正计划与小猪佩奇IP进行合作。
但原有的IP在AI时代能否焕发新生仍是未知的挑战,AI作为“虚拟人物”有可能超脱于IP本身,这也会引发IP方的恐慌和担忧。
因此,虽然AI陪伴产品都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但蛋糕足够大,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吃饱,厂商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就要想办法打造自己的核心壁垒。
一是技术创新,目前AI玩具的技术差异化主要体现在AI环节,商家可以通过优化本地模型,实现更优的语音、表情及动作联动,以更好响应真实情绪,比如大象机器人将端侧模型应用在仿生宠物产品上,能够在不依赖网络的前提下“听懂”用户自然语言。
商家还可以开发出更多差异化的玩法,例如角色理解、连续对话、声音复刻等,关键在于把握不同群体对AI陪伴产品的不同需求,像AI宠物不一定要会说话,但肢体语言必须到位;但AI教育玩具,则不只是单纯对话,还要有核心的课程内容。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除了单纯售卖产品之外,FoloToy和跃然创新还提出了订阅付费模式,通过拉长服务周期来降低AI方案的成本。
在这一基础上,厂商还可以将AI玩具做成一门定制化生意,比如让消费者自定义角色,打造具有专属性格和特征的AI玩具,像B站博主“宋紫薇的AIDEA_LAB”,就尝试将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改造成真正会说话的AI伙伴。
卡西欧则为机器人宠物Moflin提供订阅服务,包括维修、清洁和更换毛皮等,年费为6600 日元(人民币约 300元),就跟普通宠物上宠物美容院一样。
另外,也可以尝试跟更多业内公司合作来打开市场,比如将成熟的 AI 解决方案出售给其他玩具公司,或者承接定制玩具的业务,像字节的“显眼包”就是由FoloToy定制的。
三是构建自己的IP。短期来看,产品技术是AI玩具保持持续领先性的重要一环,但中长期看,构建IP并在玩法上深度融合,才是提升用户体验才是关键。
比如中国玩具品牌Ruko从折叠无人机拓展到机器人赛道,在2020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机器人,旗下两款机器人产品的年销售量已经高达6-7万台。
Ruko创始人练静表示,读懂海内外市场的文化差异和需求差异也至关重要,比如在欧美市场,消费者可能更注重玩具的教育功能和个性化体验;而在亚洲市场,情感陪伴和文化认同感可能更具吸引力,随着AI技术的深入使用,差异化体验将会成为厂商出海的新考验。
对于跨境商家来说,抓住“智造升级”的机会,将是玩具类产品破除同质化困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但如果想要实现订单从“爆红”走向“长红”,则还要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普通人被治愈的瞬间里。
参考资料:
[1] AI玩具,2025年第一个“风口”来了 . 科创板日报
[2] 万亿元的AI玩具赛道,中国企业已在牌桌上 . 雷报
[3] 一款“显眼包”AI玩具如何撬动数千万元营收 . 经济观察报
来源:派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