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末大乱,南海郡尉赵佗乘势割据岭南,于公元前 204 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 。其疆域涵盖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区域。在统治上,赵佗推行 “和辑百越” 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与当地越人的融合;在文化上,既保留了部分越族
1、赵佗建南越国
秦末大乱,南海郡尉赵佗乘势割据岭南,于公元前 204 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 。其疆域涵盖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区域。在统治上,赵佗推行 “和辑百越” 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与当地越人的融合;在文化上,既保留了部分越族文化特色,又引入中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经济上,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赵佗封闭五岭通道,聚兵自守。秦亡后,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汉武帝时期,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死南越王及汉使者,汉武帝遂派兵讨伐,于公元前 111 年灭掉南越国,将其地设为九郡。政治上,首次实现岭南地区相对统一的管理,为后世广东地区行政区域的形成奠定基础;经济上,推广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如铁器使用、牛耕等,推动农业发展,还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发展;文化上,促进南北文化交融,粤语等方言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
2、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广东凭借其漫长海岸线与优良港口,自汉代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广州港在唐、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连接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非洲。贸易商品丰富,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珠宝等;港口设施完善,有专门管理机构;航线众多且成熟,形成庞大贸易网络;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伴随贸易往来,不同宗教、艺术、科技等在广东传播。
汉代,中国海船从徐闻、合浦等地出发,远航至东南亚等地。唐代,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航线延伸至波斯湾。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广州海外贸易更加繁荣。元代,广州与世界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清时期,虽有海禁政策,但广东海外贸易在特定时期仍有发展,如隆庆开关后私人海外贸易兴起。经济上,使广东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推动商业、手工业繁荣,催生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广东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受外来文化影响;科技上,国外先进天文、历法、医学知识传入,同时中国四大发明等技术外传。
3、宋代广东农业开发
宋代,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广东,带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与工具,广东开始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开垦农田为主,注重水利设施建设;引进并推广优良稻种,如占城稻;采用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粮食产量。北宋时期,移民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围垦造田,修筑堤围、开凿运河。南宋时期,农业开发进一步深入,丘陵地区也得到开垦,梯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升,粮食不仅能自给,还可外调,促进人口增长,为广东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村集市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带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
4、明代海禁与开禁
明朝初期,出于海防等因素实施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朝贡贸易。但广东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与经济需求,在海禁期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外贸易活动。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 年)部分开禁,允许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时,官方朝贡贸易受严格管控,带有政治外交色彩;开禁后,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呈现出贸易规模扩大、贸易范围拓展、贸易主体多元化等特点。
洪武四年(1371 年)开始实行海禁,虽时有松弛,但总体严格。隆庆开关后,在福建月港设立督饷馆管理对外贸易,广东私人海外贸易也随之蓬勃发展,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海禁期间,限制了民间贸易,使广东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官方朝贡贸易维持了广东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开禁后,促进广东商业资本积累,推动手工业发展,广州等地成为重要商业城市,也加速了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由传统农业向商业、手工业转型。
5、清代十三行贸易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起,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朝廷特许设立 “十三行” 垄断对外贸易。十三行商人作为中外贸易中介,负责承销外商进口商品、代购出口货物,代表官府管理外国商人。具有垄断性,十三行商人拥有对外贸易特权;贸易额巨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集商业、外交、税收等多种职能于一体,在中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广州对外贸易逐渐发展,十三行地位日益重要。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政策确立后,十三行迎来鼎盛。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十三行垄断地位丧失,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经济中心之一,带动广东商业、金融、手工业等行业高度繁荣,积累巨额财富;文化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窗口,西方科技、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中国文化也通过十三行传播到西方;社会阶层方面,造就了一批富商巨贾,改变了广东的社会阶层结构。
6、鸦片战争与五口通商
1840 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1842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广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开放,打破原有闭关锁国状态。具有被动性与屈辱性,是西方列强侵略下的产物;对广东经济、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引发一系列变革。1840 年 6 月,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1842 年 8 月,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此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广东,冲击传统经济结构。经济上,广东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手工纺织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同时近代工商业开始萌芽;社会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反抗斗争;思想文化上,促使广东乃至全国知识分子开始 “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7、洋务运动在广东
洋务运动期间,广东积极响应,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创办近代企业,开启广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以官办、官督商办为主;侧重于军事工业和与军事相关的民用工业;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创办新式学堂。1866 年,广州机器局成立,主要制造枪炮弹药。之后,广东陆续创办了广东钱局等企业。同时,还创办了广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技术人才。推动广东近代工业起步,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为广东近代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带动社会风气变革;促进广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8、戊戌变法在广东
康有为、梁启超等广东籍维新派人士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们在广东宣传维新思想,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广东成为戊戌变法重要宣传和实践地区。思想传播具有开创性,率先向广东民众宣传君主立宪、兴民权等先进思想;组织活动具有群众性,通过创办万木草堂等培养维新人才,组织强学会等团体凝聚力量。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学,培养了梁启超等一批维新骨干。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 “公车上书”。之后,在广东创办《知新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组织广东官绅士民联名上书等活动推动变法。
思想上,促进广东民众思想解放,传播民主、科学等观念;政治上,激发广东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变革的热情,为后来广东的民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文化教育上,推动广东近代教育改革,新式学堂兴起,促进教育近代化。
9、辛亥革命广东起义
广东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在此爆发,为辛亥革命胜利奠定基础。起义具有英勇性与悲壮性,革命志士为推翻封建统治,不惜牺牲生命;起义组织具有广泛性,联合了华侨、会党、新军等多方力量。
1911 年 4 月 27 日,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黄花岗起义。起义虽失败,但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励无数人投身革命。此外,广东还有多次小规模起义,不断动摇清政府在广东的统治。极大地鼓舞全国革命士气,激发民众反清斗志,为辛亥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帝制创造条件;推动广东地区民主革命进程,广东成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加速清朝统治在广东的瓦解。
10、改革开放
1978 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广东凭借地缘、人缘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后广东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具有开创性,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高度开放性,积极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改革全面性,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1979 年,中央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 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将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此后,广东在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方面持续深化。经济上,广东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社会上,城市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制度创新上,为全国提供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文化观念上,开放、创新、包容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
来源:优雅海浪jI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