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德行,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家风家训的深意尤为重要。即日起天水市妇联将开设【中华优良好家风好家训每日展播】专栏,旨在通过真实故事、经典训诫和当代实践,展现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深远影响。每日一文,或品读古人家训,或聆听平凡家庭的感动瞬间,或探讨家风传承的现代意义。愿这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滋养心灵,唤醒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敬畏与传承,为后世树立榜样。
毛泽东的“补丁家风”:一盏油灯照出三代传承的初心
在井冈山八角楼的寒冬深夜,毛泽东伏案写作时坚持只用一根灯芯。按规定,他本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却说:"省下的灯油能多制两颗子弹。"这盏油灯不仅照亮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革命著作,更映照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治家哲学。早年求学时,他就定下"三不谈"铁律: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私情,这种自律精神成为毛家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1942年延安窑洞前,毛泽东穿着膝盖打补丁的土布裤作报告的照片,成为艰苦朴素的永恒见证。身边人多次劝换新衣,他却说:"省一件衣裳,前线战士多颗子弹。"这件补丁叠补丁的棉衣,最终传给儿子毛岸英。开国大典时,主席外衣下仍穿着带补丁的衬衣,用实际行动诠释"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
"不要把我穿过的'红衣裳'披在自己身上",这是毛泽东对子女的谆谆告诫。1947年给毛岸英的信中强调:"不要那种与人民利益不相符的个人主义虚荣心"。他要求子女必须自食其力,毛岸英回国后先当农民、工人,刘思齐再婚时自掏腰包置办嫁妆。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在家风建设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著名的“家风三原则”,这三条原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成员的严格要求,也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以下是毛泽东的“家风三原则”具体内容:
一、 恋亲不为亲徇私
毛泽东在处理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明确表示,即使在亲情面前,也不能违背原则,为亲人徇私。例如,他曾拒绝让儿子毛岸英在北京工作,而是建议他回到湖南,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 念旧不为旧谋利
毛泽东在怀念旧友或旧事时,也不会利用这些情感为个人谋取利益。他强调,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也不能因此而做出违反原则的事情。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三、 济亲不为亲撑腰
毛泽东在帮助亲人时,始终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他曾经用自己的稿费帮助生活困难的亲友,但从不利用公职之便为他们谋取特殊利益。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廉洁自律,也为家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从井冈山的一根灯芯到中南海的补丁衬衣,毛泽东用87个补丁的人生书写了共产党人最厚重的家训。这种融入血脉的勤俭基因,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更是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来源:天水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