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祖抗衰?基因编辑七连改,小鼠秒变长毛怪丨抗衰大事记Vol.3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18:07 2

摘要:在人类与衰老不懈斗争的历史中,2024年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当全球长寿科技产业投融资规模在经历2023年短暂回调后,仅上半年就以47亿美元重攀高位,预示着长寿产业的变革。2025年,资本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不减反增,推动着相关企业不断创新和突破。

在人类与衰老不懈斗争的历史中,2024年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当全球长寿科技产业投融资规模在经历2023年短暂回调后,仅上半年就以47亿美元重攀高位,预示着长寿产业的变革。2025年,资本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不减反增,推动着相关企业不断创新和突破。

以上期介绍的Insilico Medicine(英矽智能)为例,其“AI+机器人”的技术重构了生物医药的底层逻辑,从而斩获1.1亿美元的E轮融资,不仅估值突破10亿美元大关跻身“独角兽”行列[1],更是实现了“技术突破→投资→研发加速”的正向飞轮。

转眼三月即将结束,是不是也该吃点本月新鲜的抗衰“瓜”?




数据密度决定市场厚度


首条新闻来自一位曼联球星迪奥戈·达洛特——投资超过100万欧元于个性化营养补充剂公司Bioniq,除了资金支持外,他还将与公司合作进行产品开发,贡献他作为职业运动员的见解[2]。

感觉公司有点名不见经传?来看看Bioniq的融资历程,你会发现它的增长潜力不容小觑:去年B轮融资1500万美元、当年客户增长十倍,再加上此前两轮融资,Bioniq的融资总规模已达3100万美元,总估值更是攀升至8200万美元

图注:据悉,该资金将用于全球市场扩展、产品开发(包括全球实验室网络整合)、以及在美国和中东的人力资源和运营扩张,同时设计一个面向医疗、健身和运动机构的企业平台


而且在融资榜单上还出现了个家喻户晓的人物:C罗,早在2022年,罗纳尔多便已成为该公司的会员,并于2024 年成为股东……Bioniq究竟有何魔力?能使得一众运动员如此趋之若鹜纷纷加入&使用他们家的产品?

与传统保健品厂商不同,Bioniq的核心资产是其超过600万生化数据点(每个数据点代表血液样本中的一个特定生化指标)组成的健康图谱。通过血液检测与AI算法的深度结合,可为用户定制多达120种营养素的个性化方案(已为超过30万用户定制化其专属配方)

图注:四个简单步骤,AI通过你的血液就能读懂你身体的真实需求,是不是比随便听信各种“专家”推荐要靠谱多了?


同时,其旗下所有产品均使用了获专利认证的颗粒技术,确保它们能在24 小时持续释放,并且它将所有补剂颗粒混在一个罐子里,省去了你分开吃各种补剂的麻烦,一站式搞定!

图注:Build Your Own:勾选健康老龄化目标后,右边自动弹出所有相关的补剂颗粒(颗粒无麸质、无色素、无防腐剂,符合 WADA 标准(不含运动员禁用的物质),素食者也可使用)


Bioniq现在的产品已面向全球消费者,目前主要提供三种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Bioniq GO(通过免费健康问卷提供定制化支持)、Bioniq PRO(基于血液检测和健康问卷,附带一对一的营养师支持)、Build Your Own(完全由自己定制)。

图注:Bioniq GO仔细填完了表格后,它告诉小编需要补充这些东西(指路网址:https://go-checkout.bioniq.com/)


“长寿的关键在于你能支持你的身体更新细胞,不衰老和不死亡多久?”Bioniq 的创始人 Vadim Fedotov在此前的采访中说到。他们希望通过优化微量营养素水平来减少用户每年的患病天数,让他们的身体更专注于生长新细胞,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无独有偶,另一家来自美国长寿创业公司Mito Health的表现也相当抢眼。除了拿到22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外,还邀请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rian Kennedy教授的参与(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3]。

与评估血液,主打个性化补剂的Bioniq不同,Mito Health则更致力于通过血液数据预测健康风险,实现“口袋里的 AI 医生”愿景:评估超过 100 项(心血管、代谢、肝脏、肾脏等)指标,提前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基于当前生活方式预测未来几十年的健康结果。

图注:Mito的界面,可以发现圆环里绿色部分是健康指标,而橙色则为风险提示



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双雄对决”


部分重编程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突破衰老与再生难题的核心技术之一,2006年山中伸弥通过激活四个重编程因子逆转细胞表观遗传时钟,从而恢复细胞功能。2020《Nature》上的一篇研究也表明,部分重编程可以恢复盲鼠的视力。

自此,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这项技术的临床试验。而今五年过去,它终于来了:哈佛大学的辛克莱教授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的Life Bio公司,正准备在今年将史上第一个部分表观遗传重编程候选药物推向临床[4],这将是全球首次对人体进行的部分重编程试验

Life Biosciences 是一家专注于靶向老化生物学机制,来延长健康寿命的生物技术公司。而且他们还在《Cell》和《Nature》上有着多项研究成果。

图注:公司研究管线:目前仅公开了用于眼部J病治疗的药物ER-100 (AAV2)


据悉,该计划使用三种山中因子(Oct-4、Sox-2和Klf-4,统称为OSK)诱导部分表观遗传重编程,治疗青光眼和非动脉Y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一种类似于眼部中风的J病,特征是无痛但有突然的视力丧失)。

图注:与完全重编程(图左)不同的是,部分重编程技术能逆转细胞表观遗传时钟,让衰老细胞更年轻,且不会让细胞失去原本身份。因其不含c-Myc(原A基因,促进肿瘤发展),能避免肿瘤形成,更安全地改善细胞功能


目前Life Biosciences 已筹集超1.58亿美元,包括2022年8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以支持其后续研究。首席运营官Ringel先生称,公司对临床试验充满信心,预计在一年内启动,此次人体临床试验将重点关注安全性,同时收集初步疗效数据。

图注:辛克莱教授(左)和首席运营官Ringel博士(右)


本月在表观遗传重编程方面取得突破的还不止Life Bio一家,来自旧金山的New Limit公司选择了另一路子:整合单细胞多组学工具和机器学习,挖掘不同的转录因子组合,从而恢复衰老细胞的年轻功能[5]。

近期,公司的研究负责人 Jacob C Kimmel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透露,New Limit已经在肝脏细胞方面发现了三组转录因子,并开发了原型LNP-mRNA药物(LNP为脂质纳米颗粒,帮助mRNA进入目标细胞),减少了肝脏J病模型中的肝损伤标志物

图注:在重编程有效的情况下,血液中的肝损伤标志物显著减少


免疫系统方面,他们同样识别出三组转录因子能够恢复衰老 CD8 T 细胞的杀伤活性至年轻状态。此外,还有十组转录因子已被证明可以使衰老的 T 细胞在基因表达上类似于年轻的 T 细胞。

图注:(左)在杀死模拟的感染细胞或A细胞方面,年轻的CD8T比衰老的更有效率。(右)为放大单个生长曲线,年轻的 T 细胞(紫色)比衰老T细胞(灰色)更能控制靶细胞的生长


虽然目前尚未明确何时会像 Life Bio那样启动临床试验,但该公司一直表示其“显著延长”人类健康寿命的使命是一个长达 20 年的长期目标


基因编辑:生命方舟还是潘多拉魔盒?


在表观重编程试图为细胞按下“时光回溯键”的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在资本市场上书写更有趣的再生医学:

3月4日,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基于对猛犸象基因组的深入研究,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同时修改小鼠的七个基因,使小鼠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包括毛发长度、质地、厚度和颜色等变化等适应寒冷环境的特征,成功培育出“巨型毛鼠”[6]。

真的怪可爱的


此外,Colossal 在袋狼、渡渡鸟项目上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据Colossal 的首席执行官Lamm称,到 2026 年,Colossal 可能会通过体外手段率先重新培育出某种小型哺乳动物。

同时,Lamm 认为他们的成果将深远影响健康寿命和寿命研究,并有望开发出个性化的靶向疗法(比如改善耐寒性、改变新陈代谢或增强细胞修复机制的基因修饰),从而减轻衰老影响,加速再生医学发展,延长寿命和健康寿命。

图注:Colossal Biosciences的融资额已经达到了4.48亿美元,公司的估值也达到了102亿美元(看来大家都想看现实世界中的侏罗纪公园……)


改善基因修饰,派派想起了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其核心争议点在于他修改了生殖细胞的基因组,造成人类基因库的污染……所幸,并非所有基因编辑应用都涉及伦理雷区,2月,FDA批准了首个将猪肾脏移植到活人体内的临床试验,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启动[7]。

图注:这是首个将猪肾脏安全移植到活人身上(患有慢性肾病且自身器官无法独立运作)的临床试验


还没等到这项试验启动,就在不久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已宣布:由窦科峰院士指导,秦卫军主任团队成功完成了亚洲首例多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手术。术后第六天,移植的猪肾状态良好,患者血肌酐恢复正常,已能下床活动[8]。

而且,目前全球异种移植市场正在快速增长,2024年规模146.8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158.2亿美元,2029年更是有望达到219.8亿美元,这波增长动力来自于器官移植需求增加、外科手术增多及技术进步等。

不过,尽管这些进展令人振奋,器官移植后的现实仍需冷静看待。此前,美国和中国约有六人基于“同情使用”原则,接受了基因编辑器官移植,遗憾的是,大多数接受者在移植后几个月内去世。

所以,对于器官移植是否能替换因衰老丧失功能的器官,从而重启生命时钟,或许还要更长的观察周期(至少2-3年)来评估,才能验证该技术是否真正具备革新的潜力。


时光派点评


本期的抗衰大事记到此暂歇,但科技与衰老的博弈永无终章——有人用AI破解细胞密码,有人以基因剪刀裁切时光……或许未来的抗衰之战,我们可以不再与时间赛跑,而是向生命源码发起总攻,我们下期再见。


—— TIMEPIE ——


号外!时光派第六届衰老干预论坛火热筹备中!集结哈佛、剑桥、北大、巴克研究所等40+学者与行业领袖,于9月20日-21日空降上海,衰老干预特别课程:洞悉长寿行业,搭建合作平台丨生物极客闭门会议:聚焦抗衰实践可复制性丨抗衰科技博览会:五大方案,产学深度交融。千人”长寿盛会“,期待有你同行。

来源:时光派科学抗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