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聪林|那堡那村那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7 21:56 1

摘要:西洞堡是甘州区一个偏远贫困的山乡,也是全区最小的乡镇。合乡并镇时,西洞堡乡的五个村理所当然地划入了临近的甘浚镇,如今,行政上的西洞乡已经不复堡存在了,地理上的西洞堡主要就是指现在的西洞村了。

那堡那村那人

西洞堡是甘州区一个偏远贫困的山乡,也是全区最小的乡镇。合乡并镇时,西洞堡乡的五个村理所当然地划入了临近的甘浚镇,如今,行政上的西洞乡已经不复堡存在了,地理上的西洞堡主要就是指现在的西洞村了。

西洞村文化墙

小时候,初次听到西洞堡、靖安堡、野水地、红沙窝这些地方,总是感觉遥不可及,像梦一样缥缈,像黑白图像一样模糊,就像透过毛玻璃看到的景象,没有一点清晰感真实感。成人后才知道,甘州区最偏远的乡镇村社,从城里出发,也就是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

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认识一个村,也是一缘份。人们在熟悉认识一个地方的时候,往往总会有相关的人和事做为切入点让我们慢慢走近的。西洞堡如果没有红西路军历史上让人听后为之振奋的西洞堡大捷,尽管滩大地广,也很少有人知晓,涉足此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谁会到这个兔子不拉屎的穷旮旯逛达呢!

如今,西洞堡虽然撤销了乡一级的行政建制,但从斯地出生成长起来的几个优秀儿女仍然像旗帜一样醒目,死死地绑定在这片热土上,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成为我们记住西洞堡这个遥远的地方的路标。

书写《百年敦煌》的雒青之

雒青之是九十年甘肃省比较活跃的作家,也是甘州籍知名作家。他曾以报告文学《百年敦煌》而声名远播,名噪文坛。我是在多年前在《飞天》杂志上看到一篇散文《我的遥远的西洞堡》,才知道雒青之先生是我们甘州区西洞堡的人。因为地域特有的亲近感,我这才关心关注起这位出生在甘州的文化名人。

雒青之老先生生于1948年5月4日,出生在西洞堡乡(现甘浚镇)高家庄村一社,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和甘州区首届作协主席田瞳是同时代的作家,尽管他在甘州的名气没有田瞳老师那么响亮,主要是他在省城工作,少小离家老不归,甘州人不知道他是甘州人而已。

作家雒青之

他是在历史上最贫困的1961年参加工作的,先在张掖行署当跑腿的通讯员,后和在兰州炼油厂、国防军工厂当过工人,因为宣传报道工作搞的出彩出色,后来就调到新创刊的《甘肃工人报》当了记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甘肃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甘肃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退休时为省工会宣传部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是中国文坛的复苏期,也是雒青之先生的活跃期。他在全国文学刊物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文艺评论、美术评论,高达一百多万字。也许是因为当记者的缘故吧,他是从写报告文学闯甘肃文坛的一匹黑马。1991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23万字的传记文学《艺海苦航》,此书以久负盛名的兰州微雕葫芦传统艺术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对兰州半个世纪的文化变迁作了生动叙描,作品曾获 1993年首届“敦煌文艺奖”。1994年 6月 12日《甘肃日报》从头版头条到第二版发表报告文学《情牵莫高五十载》。对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贡献敦煌学的动人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艺术表述,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1995年 1月 13日的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万多字的《敦煌学回归故里》的报告文学,更是在全国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而引起文坛关注的则是《百年敦煌》,这部作品长达28万字,1997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创作以溶传记、散文、证论、探微、钩沉、思辩为一体,向读者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及轶事,使人们清晰地看到敦煌学发展的脉络和敦煌是怎样走向世界的。雄辩的论叙了与传统观念相悖的自我史学观点。指出“没有伯希和斯坦因”就没有敦煌学,就没有敦煌走向世界的实事。对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的功绩用实事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百年敦煌》 1998年获甘肃省委“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上海三联书店再版向全国发行,成为甘肃省报道敦煌的早期作家。

1999年由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了 23万字的《大河画魂》对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有成就、有特点兰州画家用散文抒情的艺术形象向海内外进行了介绍,此书是五十多年来甘肃美术界第一本美术专论,获 2004年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

2003年由国家作家出版社出版了 25万字的散文集《孤独者说》、此书面市后,有评论家评说是大散文,避谈风月面议论人生。处处以冷静分析说真话,对国家的爱恋,有难以排解又有可贵的忧患意识,获黄河文学奖二等奖。2019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24万字的散文集《茫然》,在自序中写道“散文是心灵文字的出生地,是心血和心情一路奔去的地方”,抒发了人生路上很多“茫然。”

2022年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 40万字的美术评论集《世纪之光》,写了全国大师级的画家李可染、郭味蕖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成就显著的四十位画家的论叙。这充分彰显了他书画评论界的熟知程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2000年在香港《大公报》灯下集的专栏连续发表散文:“在无聊中突围”、“沉重的清高”、“青乐神圣”、“如果人生可以从头再来”、“阅读河流”等十几篇散文,得到文学界知名人士的好评。在美术评论方面,在《文艺报》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专版专题评论。

深山出俊鸟,寒门出贵子。雒青之就是这一代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从西洞堡这片土地上培养出的文化先贤。

只身执教11年的毛守海

毛守海是我业余采写新闻并迷恋到极点的时间进入到我的视线的一位乡村老师。报纸上《一个老师的学校》这一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我,正是这篇报道让我记住了西洞堡这个偏远的山乡,龙家坡这个一个人执教的教学点和毛守海这人在乡村教育事业上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的乡村老师。那当时的情形就像如今看电视剧《山花浪漫时》,记住了为贫困山区女孩办起女高的张桂梅一样。毛守海的形象立马在我的心目中日渐清晰高大起来。

毛守海是1977年10月毕业于张掖六中(现张掖市农中)的高中生,1978年刚刚21岁的他就在自家所在的东寺村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当年是生产队,他挣全劳力的工分,每月还发放5元的补贴,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但好景不和,随着包产到户,没有了全劳力的工公,收入每况愈下,和他一起入校的民办老师都熬不住微薄的待遇,先后离开学校奔自己的“前程”了。而毛守海却默默坚守下来,当时工资每月只有33元,后来陆续才涨到84元,直到1997年3月转正成公办老师时,工资酬劳才正式纳入财政和正常老师接轨。但这一份微薄的不足养家的薪水毛守海一拿就是19年,这一实事让当下看来是让我无法理解的。

报道毛守海的文章

2000年,毛守海被调到毛家湾小学任教。毛家湾是距离镇政府最远的行政村,也是全区最小的村,这个村只有二个社200多口人。村上几乎没有车可以通过的道路,毛守海和他的另一同事坚持执教数年,硬是将全村20多个孩子进了中心小学。之后,又被调到了龙家坡教学点,成了这所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所谓学校,不过是上世纪70年代一座养牛场改建而来,只有两栋土坯房。这个教学点只设一、二年级,还是隔年招生。11年来,毛守海就这样坚守在戈壁上的教学点,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教28个学生,最少的时候,他一个人只教1个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1个人教出的学生有114人。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毛守海这样的教师的执着坚守,大多学生有可能会辍学。

学校条件极其简陋,他每天除了教好孩子们之外,还要自己做饭。遇到停电的时候,就只能就白开水吃几口馍馍。一个人的学校,漫长的夜晚就只有一盏孤灯相伴。冬天戈壁滩上常常寒风呼啸。他最难挨的还数学生放学回家以后,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守望着空荡荡的校园,心里多少有些酸楚。

毛守海马被评为陇原最美乡村教师

毛守海家里有十多亩耕地,还饲养最几头牛,但都是老伴一人照料。因为工资低家里没有安装电话,就是家里有事也和联系不上常年住校的他。有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村上挨上浇水,老伴深一脚浅一脚的在田间穿梭,一不小心,摔成骨折,在家休息了三个月身体才康复正常。令人心痛的是2004年,毛守海大学毕业的女儿,在家复习准备考公务员,突发疾病。因当时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有限,他在学校又及时联系不上,等毛守海将女儿送到城里的大医院时,孩子的病情恶化,已经停止了呼吸。而毛守海在孩子去世三天后,又精神地站到了讲台上……提及此事,当地的老百姓无不垂泪。

善行温暖千家的谢建英

谢建英对甘州的贫困有家来说,已经很为熟悉了,是一个响当当的名人了。提起她,很多人都无数家珍,给你讲上很好感人的小故事。

1981年高考落榜后,从城郊的乌江镇谢家湾村嫁到了偏远的西洞堡乡西洞村,倔强的她选择了经商之路,决心要凭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她先后开办木材加工厂、农资经销部,从商海里掏得了一桶又一桶金,成了远近闻名的女老板。

出身农村心地善良的谢建英深深懂得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办木材加工厂有许多下脚料,每袋市场上可卖5元,可她都送无偿送给了周围的贫困邻居。看到村小课桌破旧不堪,就主动给学校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150套课桌。村里的孤寡老人舒某,下肢瘫痪,常年坐在轮椅上,生了病也没钱看。谢建英总是经常抽空去看望,几年如一日定时资助扶持,送衣送药,让老人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靖安乡的货运司机曹师傅,开着小货车搞运输,养活着一家四口人。一次车祸,让他高位截瘫,胸口以下失去知觉。他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心里只有寻死的念头。谢建英得知后,多次上门慰问,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逐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凭着顽强的毅力,曹师傅学会了驾驶残疾人专用车辆,生活走上了正轨,一家人日子过得白糖伴蜜,幸福安然。

1999年10月起,她一边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规模,一边做起了公益慈善事业。2019年,她携手周边几位爱心志愿者,注册成立了张掖市甘州区汇仁爱心公益协会。

那些交不起医疗费的人们,那些无人抚养的孤寡老人,那些无钱上学的适龄儿童……都成了谢建英关心和关注的对象,她和她的团队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

20多年来,仅她个人资助过的学生就达20多名,他们学业有成走向社会后,又心怀感恩回报社会,让更多的孩子也感觉到他们的关怀和帮助。

谢建英心存孝心,注重临终关怀,为重疾患者过“特殊的生日”,使21名患者完成了临终心愿,成为中国临终关怀委员会年会上的重点教学案例。

她和团队不厌其烦五次三番,主动与全国各地慈善机构沟通衔接,组织开展“百孝万里行”、“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捐资助学等公益救助慈善活动500多场次,参与人员8万多太人次,据了解,她从企业和致富能人拉来的赞助的物品和钱款高达400多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广泛称赞。

她个人的生活却很节俭。一件棉衣穿了五年,一双皮鞋穿了三年。而她却把大量的钱用在慈善事业上。谢建英说,福来福往,只要春天用慈爱播下善良的种子,秋天总会收获到幸福的果实。

西洞堡,这个古老而偏远的乡镇,因为有大爱和文化的滋养,一代一代将生生不息,向着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迈进。

来源:金色甘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