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4月6日),雷军突然更新了一条微博:“今天,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雷军和小米高管集体发声
昨天(4月6日),雷军突然更新了一条微博:“今天,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图源:微博
这条短短几十字的动态,瞬间点燃了社交网络。
在此之前,这位以“劳模”著称的小米掌门人,已经停更了整整4天。
上一次公开露面,还是4月1日对“小米SU7高速爆燃致3人死亡”事件的沉重致哀。
从“停更”到“复更”,这4天的沉默,仿佛一场蓄力的伏笔。
雷军的回归,带着小米众高管集体亮相的阵仗:
总裁卢伟冰转发微博,称“十五年,新起点”;联合创始人林斌写下“感谢大家15年的支持”;国际部总裁曾学忠、中国区总裁王晓雁等十余位高管接连发声,将“小米15周年”的话题顶上热搜。
而小米新媒体总监晒出的那张经典老照片——2010年4月6日,雷军与创始团队围着一锅小米粥的合影。
图源:微博@神得强Steven
这张照片将这场庆典推向了怀旧与热血交织的高潮。
不过,这场庆典的底色,远不止于欢呼。
就在七天前的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上撞向护栏,爆燃的火焰吞噬了车内三名年轻乘客的生命。
这场被网友称为“活活烧没”的悲剧,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家属的质疑声、公众的恐慌情绪,与高管们庆祝公司生日的喜庆画面,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事故细节,这辆SU7在碰撞前两秒,智能驾驶系统(NOA)曾识别到前方施工路障并发出警报,驾驶员随即接管车辆。
图源:微博
但短短两秒内,时速从116公里骤降至97公里,转向操作未能避免车辆与水泥护栏的剧烈碰撞。
从系统预警到灾难发生,这段“生死两秒”成了争议的核心:
为何智能驾驶的刹车效率未能力挽狂澜?为何碰撞后车门疑似锁死?为何电池在撞击后迅速爆燃?
家属的悲痛与愤怒在社交媒体上蔓延。
一位自称遇难者母亲的网友控诉:“事故发生后,小米从未主动联系过我们。”
而小米的回应始终停留在“配合调查”的官方口径,直到4月1日才公布部分技术细节,却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等关键质疑。
更令人唏嘘的是,遇难者之一曾笃信小米SU7的智驾系统“方便又安全”,甚至在与母亲争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事实上,这并非新能源汽车首次因安全争议登上热搜。
2024年4月26日,在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一辆问界新M7 Plus在内侧快车道行驶中以115km/h的速度追尾正在作业中的道路养护车。
碰撞10秒后蹿出火苗,3分钟火势封门,15分钟烧得只剩铁架。
图源:红星新闻
尽管,官方后来解释得明明白白:车速太快使得AEB失效、电池没有发生自燃是前机舱被高温部件或线束短路火花引燃、撞击导致信号中断车门锁死、车辆安全气囊正常打开。
可当后排的孩子和驾驶员活活困在火海里时,这些技术名词显得格外苍白。
类似的剧情在2025年3月23日再度上演。
在成都三环路桂溪立交路段,一辆蔚来ES6在高速行驶中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击护栏后冲入对向车道,与零跑汽车等多车相撞并起火。
不过,蔚来ES6在碰撞后触发自动解锁功能,车门把手弹出,安全带预紧器和安全气囊正常工作。
最终,乘客成功逃生,这与小米SU7、问界新M7 Plus的惨烈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回到小米高管的集体发文,当雷军写下“这只是开始”时,这句话更像是对小米命运的隐喻。
一边是创业15周年的辉煌叙事:从银谷大厦的一锅小米粥到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机巨头,从“为发烧而生”到造车新势力的破局者;
另一边却是血淋淋的现实拷问:当技术狂奔遇上生命代价,企业该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回看小米SU7的成长轨迹,这种矛盾早有端倪。
2024年,该车型因底盘冒烟、南京南站起火等事故引发质疑,小米的回应始终强调“电池包通过最高安全测试”。
图源:新黄河
但此次高速爆燃事件,彻底撕开了技术自信的裂缝。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事故发生的同一周,小米SU7的交付量突破了15万辆,雷军在直播中高调宣布“超额完成目标”。
销量神话与安全事故的并行,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我们谈论“智能汽车革命”时,是否忽略了“安全”这本最基础的功课?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对传统工业逻辑的颠覆。
电池取代油箱、软件定义硬件、智能驾驶挑战人类操作……
但在这场革命中,有一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当车企将“自动解锁车门”作为卖点时,是否考虑过车身变形可能导致机械应急装置形同虚设?
这个问题无法单靠某家企业的“严苛测试”解决,它需要整个行业重建安全标准,甚至重新定义“安全”的维度。
写在最后:
4月6日深夜,小米园区内想必灯火通明。高管们的庆祝微博仍在刷屏,公关团队或许已在起草下一份事故调查通报。
但对于那三位在火焰中消逝的年轻人而言,一切欢呼都已失去意义。
他们的死亡,像一记重锤敲在所有车企的心头:当“智能”“续航”“自动驾驶”成为营销关键词时,“安全”是否正在沦为技术狂飙的牺牲品?
雷军曾说:“造车从来不是爽文。”
此刻的小米,正站在这个充满张力的十字路口。十五周年庆典的蛋糕旁,或许该再点一支蜡烛。
不为庆祝,只为纪念那些用生命照亮行业暗角的普通人。
毕竟,真正的“无限进步”,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对生命永不妥协的敬畏。
来源:电商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