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5号,夜深人静的时候,胖东来商贸集团官宣了:我们把几个网红给告了!
胖东来“亮剑”!怒告多名网红索赔百万,经济学家反击:于东来是河南耻辱!
老话说,唾沫星子能淹死人,这话搁现在,一点不假。
这不,一向被捧上神坛的胖东来,突然就搞了个大动作。
4月5号,夜深人静的时候,胖东来商贸集团官宣了:我们把几个网红给告了!
告啥呢?
名誉权被嚯嚯了。
原来是胖东来说,这些博主你一言我一语,整得顾客天天投诉,人心惶惶,胖东来的金字招牌都快被砸了。
这事儿还闹成了社会热点,你说气不气人。
胖东来这次是真动气了,张口就要赔偿,最低100万起步。
有位叫“柴怼怼”的网红,更是被点名单挑,索赔额直接飙到了500万!
这阵仗,可真不小。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胖东来为啥突然就“亮剑”了?
咱们先说说那个叫“两个小段”的博主。
过年那会儿,他在胖东来买了条红内裤,回去就发视频,说内裤掉色,把他给整过敏了。
视频里还吐槽员工态度不好,赔偿也不到位。
这视频一发,立马火了,博主蹭蹭涨粉上百万。
可胖东来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立马去做了检测,搞了个足足53页的报告,证明内裤质量没毛病,符合国家标准。
还顺带扒了下,说这位博主本来就有过敏史。
这下,事情就有点微妙了。
你说是产品问题,还是个人体质问题,或者是……别的什么问题?
反正,胖东来的名声是实实在在受到了影响。
再来说说被索赔500万的“柴怼怼”。
这位是搞玉石的网红,之前就公开质疑过胖东来的玉石“有问题”。
这次胖东来起诉,直接把索赔金额定在了500万,可见对其言论的杀伤力有多忌惮。
还有一位,是经济学家宋清辉。
这位宋老师,粉丝也有个小六十万,算是个不大不小的V。
他批评胖东来,说这家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靠流量活着”。
这话的引子,是胖东来高调宣布给员工涨工资,最低到手7239元。
宋老师可能觉得这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或者觉得是作秀,反正就开怼了。
而且,他还不是说一句就算了,持续性地发表对胖东来的负面评论。
这下,算是把胖东来彻底惹毛了。
被告的网红们,也不是软柿子。
“两个小段”那边,暂时还没啥动静。
但“柴怼怼”可是个硬茬。
胖东来前脚刚告,他后脚就回应:“没怂过!”
还甩出一句地域攻击:“我就是讨厌河南人!”(这话可真是……拉仇恨啊)
更绝的是,他放话说,要把自己的玉石店,直接开到胖东来对面去打擂台。
还真就发了个开玉石的视频,配文说“这些石头够赔付了么?”
这姿态,是要硬刚到底了。
另一边,经济学家宋清辉老师,更是直接发了个“严正声明”。
洋洋洒洒一大篇,核心意思就是:社会需要批评的声音,我作为学者,就是要有批判思维,探求真相。
他指责胖东来搞“诉讼威慑”,是想堵住大家的嘴,钳制言论自由。
用词那叫一个激烈,直接把胖东来定性为“无赖企业”。
更是把矛头直指创始人于东来,说他是“河南企业界的一大耻辱”,在“煽动民粹”。
最后还表决心,要跟这股“邪恶势力”斗争到底。
好家伙,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名誉权纠纷了,直接上升到“正邪之战”的高度了。
胖东来这边呢?
创始人于东来,一直被很多人看作是商业界的“清流”,甚至有点“圣人”的味道。
胖东来这些年凭借着超好的服务、不错的商品质量、以及对员工近乎“宠溺”的待遇,在河南乃至全国都积累了极高的口碑。
这次起诉,他们也是按部就班,诉讼费都交了,就等着法院开庭。
对于之前的“红内裤”事件,他们也是用调查和检测报告说话。
从网上反应看,支持胖东来维权的声音还真不少。
很多人觉得,网红不能为了流量就胡说八道,企业被冤枉了,就该拿起法律武器。
那么,这场官司到底算企业正当维权,还是店大欺客、压制批评?
我觉着吧,这事儿挺复杂的。
一方面,企业维护自己的声誉,天经地义。
如果网红的言论确实失实,或者带有明显的恶意诽谤,给企业造成了实际损失,那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没毛病。
毕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时代,不实信息对品牌的伤害太大了。
尤其是像胖东来这样,口碑几乎就是生命线的企业。
另一方面,任何企业,哪怕是神坛上的胖东来,也应该容得下批评和质疑。
经济学家的分析,哪怕听着刺耳,只要是基于事实和逻辑,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
如果动不动就用“索赔百万”来让批评者闭嘴,那确实有“压制批评”的嫌疑。
关键就在于,那个“界限”在哪里?
是客观理性的批评,还是恶意的诽谤抹黑?
这个,恐怕最终还是要法庭来判定。
历史上,因为“嘴”惹上官司的事儿,可真不少。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三人成虎”。
说的是,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没人信;两个人说,大家将信将疑;三个人都说,那可能就真信了。
这讲的就是谣言的可怕。
还有个更具体的故事,叫“曾参杀人”。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那可是有名的大孝子、品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和他同名同姓的一个人在外面杀了人。
第一个人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他母亲淡定地织布,说:“我儿子不会干这事。”
过了一会儿,第二个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还是继续织布,但心里有点打鼓了。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跑来说:“曾参真的杀人了!”
这下,曾参的母亲坐不住了,扔下梭子,翻墙就跑了。
连自己的亲妈,在谣言的一再攻击下,都动摇了对儿子的信任。
可见,重复的、哪怕是虚假的负面信息,对一个人的声誉能造成多大的破坏。
放到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效应更是被无限放大。
一个差评,一个质疑视频,经过网络的传播发酵,就可能给一个品牌带来灭顶之灾。
当然,反过来,利用诉讼来打压正常的舆论监督,也是不可取的。
有句老话讲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说话要负责任。
批评可以,但不能越界变成造谣和诽谤。
企业也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但面对恶意中伤,也有权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胖东来这次“亮剑”,无疑是把这种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
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维权行动,更像是一次关于网络言论边界、企业声誉保护和公众知情权之间如何平衡的公开大讨论。
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模式,究竟是固步自封、容不下质疑了,还是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不得不奋起反击?
这场百万索赔的官司,最终会走向何方?
确实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奇妙橘子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