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卓 抓住角色的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00:18 1

摘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她以己身与剧本中的人物描述碰撞交融后塑造出故事中的具象化形象,赋予角色“形”与“核”。不同的基底坯形,经由她身成为万千个“她”,探索万千可能。

像一件未上釉的素坯,谭卓一点点给角色塑形。可以烧成玲珑的官窑瓷,也可以留住泥胎的毛边,接纳细小的创口。那是她接引角色的气孔。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她以己身与剧本中的人物描述碰撞交融后塑造出故事中的具象化形象,赋予角色“形”与“核”。不同的基底坯形,经由她身成为万千个“她”,探索万千可能。

但在将角色完成之后,“出窑”面世之前,又留有一些悬念给未知,奇妙又有意思。想来这也是她作为演员乐在其中的缘由之一。

年关前的北京,空气降至零下十几度。谭卓带着儿子在书法班体验书法,房间里热力蒸腾,窗玻璃上起了雾。他们也应景地写了很多张“福”字。

专注习字后惊觉已是写了很多“福”,谭卓和儿子将这些写有“福”字的红纸一张张摆好,拍照记录下此刻。她还发了条微博,把这些亲笔“福”字送给网友,一起分享新春喜悦。她也感慨到,春节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自己和家人成为“非遗体验官”。

小时候在东北老家,她也是这样过大年的。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开始贴窗花。盆里熬好的浆糊,稠得能粘住时间。春联都是自己家写的,红纸上洇出了“天增岁月人增寿”。“还有贴门框上的彩色的纸,叫‘过门笺’,飘着穗子,有靛蓝、绛红、鹅黄。东北还有扭秧歌、社火、冰灯,年味特别足。”

从前读《红楼梦》里的芦雪庵联诗,谭卓就觉得,跟自己家里真像。年三十那天,雪粒子扑簌簌砸在玻璃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屋里烧着暖炉,他们在桌上转陶瓷汤匙。“勺柄指向谁,谁就要作首诗,其乐融融。桌上有好吃的,外头飘着雪,我们在屋里面吟诗作赋。这不就是《红楼》吗?”

这些“老理儿”是生活的锚。没了这个,日子就漂成一张白纸。谭卓一直喜欢传统文化,年纪越增长,这种感知就越强烈。

“我本身是热爱生活的人,也想给下一代人呈现丰富的生活面貌和仪式感。人生在世,要有追求,也要享受在世间的过程。生活本身会给予你潜在的力量。”

好友倪虹洁去安徽看了瞻淇村鱼灯巡游,还给谭卓的儿子寄了鱼灯。“头几年我也给我儿子买了鱼灯。白坯骨架,他自己往上画,我在旁边缠线,晚上举着去街上绕圈。”最近她买了3D打印机和热熔胶笔,两人一起玩。这个过程让谭卓学到很多,改变很多,她也喜欢沉浸在艺术生活里。

“昨天我们在户外做有氧,我慢跑,家人带着耳机听古典乐。”艺术的玄妙之处,在于当你听一曲德彪西时,眼前的场景会随着音律变成莫奈笔下的四季。

谭卓有一个学古典音乐的朋友,带领她认知这门艺术。一次在听曲子时,谭卓脑海里随着音律浮现起很多只女海妖在深夜海里的画面,曲毕后朋友告诉她,这首曲子是德彪西的《海妖》。瞧!艺术很多时候无需过多的赘述与旁白;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她又感觉俨然听了一场森林大派对。

这两年谭卓多了“艺术家”的头衔。她表示自己每年都会有新作品,当一件作品从想法到落地变成现实,人也会更好地了解自己。

“艺术带给我很多思考,我也带儿子听音乐会,去美术馆,给他做音乐素养的培育。但不是为了短期内看到效果,把乐器考到几级。我由着他把颜料往身上泼,肆无忌惮地把能量打开。人需要艺术,而不仅仅是因为你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聊起作品产量,谭卓自陈不是一个追求“量”的人,作品的质感和内容是她更为重视的部分。“真要拍,可以一年365天泡在剧组,可我凑合不了。”她谈到最近接触的一个项目,编剧刚聊完故事雏形,她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这就是好作品的能量,不需要更多言说。”

接到好的项目,她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与专注其中。2024年她拍了电视剧《云雀叫天录》,“我很意外遇到这样一个项目。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它是一个难得的存在。”在剧本里,她读到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

“我仿佛在里面看到了《资治通鉴》,看到《菜根谭》《孙子兵法》,甚至还有《一千零一夜》的魅力。简直太好看了。它把世间百态、人情世故,完全袒露出来,充满智慧、谋略和以史鉴今。它提出又解答了很多人生的困惑。我相信对观众来说,这故事是个宝藏,而我也是如获至宝。”

编剧王要曾有《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等佳作,谭卓对《云雀叫天录》的高评价,吊高了观众的胃口。

作品讲述伶人孟金福的一生,他如何从菊坛新人到蜚声天下。而沈玉儿在孟金福的成长经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她出身梨园世家,父兄皆是梨园中人,她聪慧、要强,身上有着超越时代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像个女企业家。”

剧本里有一场戏,为了孟金福的前途,沈玉儿单独去见行业龙头。眼前的“大老板”啜着茶慢悠悠道:“原以为是孟家老爷子教子有方,没成想后头站着位女诸葛。”谭卓说,沈玉儿不只是支持孟金福的事业,打理生活、排除困难,也在操持着一个家族,稳住了大家庭的繁荣。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她既坚韧又富有智慧,非常超前。但每个时代都有枷锁。她和孟金福两个人,就像一个男孙悟空和一个女孙悟空,想着怎样挣脱自己的枷锁。”

剧照中她有一个经典大青衣的造型,出自《桑园会》《武家坡》等剧目,但这身打扮却出自沈玉儿的自我想象。

她生在世家,却因为是女子,连戏楼的门槛都迈不得。梳头匣子里的水钻、贴片,练功房外偷听的锣鼓点,都只是念想。她和孟金福虽是娃娃亲,但她拒绝了另一个人的追求,还是选择了这段婚姻。这里有沈玉儿的自我思辨。

“有一场戏是她对着镜子梳妆,跟自己产生了一番对话:我为什么选择他?因为他可以替我活,可以做我一辈子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我在他身上也能活出我自己。”

从前谭卓不大喜欢横店,总觉得它像个虚拟世界,不真实。拍摄《云雀叫天录》的过程中,谭卓头一回觉得能在横店待住了。

“我们创作氛围特别好。剧组有很多戏曲科班出身的演员,还有谭家的后人谭孝增先生做顾问。而谭正岩除了出演相关角色,更是作为戏剧指导全程待在剧组里。”谭卓的描述,令人好似也置身于某处的戏班后院,看武生在晨雾里压腿,听老生吊嗓子,看他教年轻演员走台步,青石板上的霜被踩成莲花印。

导演郑大圣家学渊源深厚,又深谙戏曲,他此前的多部作品都融入了戏曲元素。他的创作想法和王要的剧本相辅相成。

“有一场戏是‘我’跟父亲决裂,‘我’拉起孟金福的手就走了。剧本没有写这个动作,但基于过往的经验,和当下的情景,我本能地觉得就该这样做。这场戏是我们的戏曲导演杨巍拍摄的。拍完我们就笑了,说这姑娘太不像话了。”这让人想到薛平贵与王宝钏的《三击掌》。谭卓眼里烧着王宝钏的孤勇,手上是穆桂英挂帅的力道。

“导演给了我很多创造性的意见,不仅仅是对我,每一个角色他都会协同演员和主创团队认真抠戏。这种创作很奢侈。”在谭卓的观察中,郑大圣和王要不谋而合。

“我发现他们兼具中西文化的思维,并且极其尊重女性。在他们眼中,女性都是充满智慧和有引领性的。”都说戏台小天地,在《云雀叫天录》的剧组,天地成了戏台。

谭卓总能准确抓住角色的魂。她对人物的理解力,像一把收在丝绒鞘里的匕首,锋利精准。在跨年档播出的电视剧《蔷薇风暴》中,她出演财经媒体人谢琳慧。诠释这样一个精英阶层,她更想加入自己的理解。

“她和丈夫周杭都是得到社会红利的人。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在职场上有一席之地,财富上有一定积累。得到了这么多东西,应该反哺给社会什么,这也是我想通过这个角色来传递的一种观念。”

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创作角色时,不光要从自我出发,也要从社会出发,以更高的视野看问题。“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女性朋友,是企业家,是精英阶层。她们一直想着要做出有价值的事,带来引领性。作为公众人物我也在想,我创作作品,观众来看,那我通过自己的身份能给予大家什么?”

最近她提出“自己力”的观点。因为当下关于女性力量的讨论太多,人们往往从性别视角出发剖析女性如何崭露头角、打破常规、应对挑战。谭卓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面对事情时,最先考虑的是如何做好这件事本身,而非自身的性别。”这种思想摒弃了性别标签,回归到事情的本质。

于是在新年到来之前的夜里11:30,她素颜做了一个直播,叫上了正在宣传《误杀3》的好友肖央,希望从不同性别的经验出发与大家来聊聊“自己力”——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当作一份真心的新年礼物,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场深夜突如其来的“严肃话题”的直播,有一百多万人观看。

做完这场直播,谭卓虽然还有很多工作与生活琐事需要处理,但她还是和家人一起,把乙巳年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这对她来说,同样重要。

她决意做个行动者,带着“自己力”,做生活的智者、艺术的先锋。似《悉达多》中只有经过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思想转变和境界提升,才能意识到世俗并非阻碍成长的障碍,而是认识自我的阶梯。当我们真正深入自己的内心去思考,就会发现真正的成长源于对本质的洞察,而非外在的满足。

谭卓像一个跋涉者,趟过眼前的活水,带着一身清澈,再奔向新的河道;在生命之河流淌涌动着,似有形,似无形。

摄影/王亮

编辑/Ting

艺人统筹/zeze

化妆/Fiona Cai

发型/刘涛

制片/Coco at @cside_production

执行制片/Sunny、Sure@cside_production

撰文/陈晶

摄影助理/王玉琦

时装助理/郭巍、思宇

设计/Yan

场地/偏锋画廊

新媒体设计/CChen

视频团队

导演 / Zewen Li @拉弗ler

剪辑 / Lafer

摄像 / hu

编辑 / Daisy

来源:InStyle iLad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