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孙海洋儿子孙卓的直播首秀销售额突破500万的消息,又一次将“寻亲家庭带货”现象推上风口浪尖。这位曾被拐卖的年轻人在镜头前略显生涩地介绍着商品,身后是父母忙碌的身影和直播间里此起彼伏的“家人们”。这场面让人五味杂陈:我们既为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终于团圆感到欣
最近,孙海洋儿子孙卓的直播首秀销售额突破500万的消息,又一次将“寻亲家庭带货”现象推上风口浪尖。这位曾被拐卖的年轻人在镜头前略显生涩地介绍着商品,身后是父母忙碌的身影和直播间里此起彼伏的“家人们”。这场面让人五味杂陈:我们既为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终于团圆感到欣慰,又对苦难叙事与商业逻辑的碰撞感到不安。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寻亲家庭仿佛找到了新的生存法则。谢岳悬赏千万寻子成功后,迅速开启直播带货模式;解清帅认亲后三天涨粉200万,随即在直播间推销家乡特产;就连刚刚考上大学的孙卓,也成了家族直播间的常驻主播。这些家庭的故事本应停留在感动全民的新闻报道里,如今却频繁出现在商品橱窗和促销话术中,这种身份转换的速度令人咂舌。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寻亲故事被切割成流量素材,苦难叙事逐渐异化为营销话术。某些主播在镜头前一边展示寻亲日记,一边推销"感恩回馈款"商品;有团队专门培训寻亲父母如何用哭腔讲述孩子被拐经历,在情绪高潮时突然切入商品链接。这种对悲情记忆的二次消费,不仅消解了寻亲故事的严肃性,更可能透支公众对寻亲群体的信任,甚至为情感诈骗埋下隐患。
诚然,对许多寻亲家庭来说,直播带货是无奈中的最优解。孙海洋在寻子14年间耗尽了家财,如今三个孩子需要教育资金;杨妞花在26年的被拐生涯中落下残疾,直播收入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当社会救助难以覆盖长期需求,当传统工作无法兼顾寻亲任务,流量经济便成了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
但这份希望背后也暗藏危机。某寻亲母亲在直播间推销三无面膜时,有粉丝提醒她要注意产品质量,她却无奈苦笑:“能卖出货就不错了,哪还敢挑三拣四?”这种被迫降低底线的选择,正在将部分寻亲家庭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当商业逻辑开始强势主导叙事,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却不会营销的寻亲者,反而被这些流量洪流给淹没了。
我们应该看到,不是所有寻亲者都适合流量经济。即使适合流量经济,也应该在有关部门主导的框架内,建立更精细化的支持体系,为有商业潜力的家庭提供合规指导,为缺乏资源者链接公益资源,让不同需求的群体各得其所。
站在流量经济的十字路口,寻亲家庭所面临的抉择,无疑也是艰难的。如何在尊重他们改善生活合理诉求的同时,又能避免流量经济对苦难叙事的不良侵蚀,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要知道,真正的社会关怀,从来都不是短暂的流量狂欢,而应该是长明的灯火,在漫漫岁月里照亮归途。(记者 臧首成 编辑 蒋星辰)
来源:现代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