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躬身淬炼“四力”,持续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01:39 1

摘要: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闻战线答好如何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这道“必答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

躬身淬炼“四力”,持续讲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故事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闻战线答好如何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这道“必答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把增强“四力”要求扩大至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报,检察日报社始终坚持准确把握和躬身践行“四力”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检察工作重点布局,以“法治中国行”全媒基层采访活动品牌等为抓手,生动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故事,不断提升检察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赓续优良传统,常态化深入检察办案一线采访记者当是行者。新中国新闻事业开拓者之一范长江,深入西北地区客观报道红军活动,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陕北之行》等文稿中昭示全国读者,毛泽东主席读后亲笔致函范长江。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数进兰考,写出催人泪下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与记者冯健、周原合作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被“深深震撼”。这些优秀的新闻前辈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记者必须到现场这一硬道理,这也是“脚力”排在“四力”之首的根本所在。《检察日报》是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实践的重要阵地,没有好“脚力”,不身入基层办案现场,不与一线检察官面对面对话,则难以担当“讲述法治好故事,传播检察好声音”的重任。为鼓励和引导记者多跑现场、基层,检察日报社有着系统开展基层采访活动的优良传统。比如,2016年,为庆祝建党95周年,开展了“走长江·说检察·看发展”采访报道活动。从2017年开始,报社把系统开展基层采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每年组织一次,每次覆盖除港澳台地区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机关。经过多年实践,这项基层采访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报社的拳头采编产品,深受读者欢迎。2024年,报社编委会乘势而上,锚定品牌化发展策略,推出“法治中国行”全媒基层采访活动(下称“法治中国行”)品牌。目前,“法治中国行”已连续两年如期举行,分别是“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和“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2025年全媒基层采访活动(正在进行中)。“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首席记者邱春艳从社长李辉手中接过活动旗帜。随着品牌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中国行”对践行“脚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检察宣传亦不例外。践行“脚力”,“法治中国行”这样坚持走群众路线——从基层来。报社编委会结合中央重大主题宣传要求,紧扣最高检党组新理念新要求新部署,确定当年活动总主题,统领整个报道。比如,2024年的“庆祝新中国75华诞”,结合各地检察机关亮点工作和共和国历史印记,生动反映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显著成效;2025年的“高质效办案在基层”,则是对最高检党组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的积极回应和有力推动。确定总主题后,依托各地记者站,报社面向各省级检察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广泛征集具体选题,各地踊跃参与,仅2024年就报送选题71个。这些具体选题地域特色鲜明,有成熟的工作亮点,也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的有益探索,还有对检察工作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经编委会审议,最终确定一地一特色选题启动采访。“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报纸版面图。到基层去。采访主题确定后,采访队伍随即开始组建,由报社党委委员、编委委员带队,优选本部骨干采编人员,吸收各地记者站人员,组成32支全媒体报道小组,深入全国各地开始采访。每支报道小组不仅要完成对省、市、区县三级检察院的实地采访,还要走访企事业单位、感受案件现场、与案件当事人交流、聆听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深入挖掘基层检察办案的细节和故事。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有了真实的现场和扎实的采访,不难写出与群众共情、共鸣的文字。比如,2023年对重庆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的报道,报道小组在5天时间里,前往12个相关单位(现场),采访系统内外人士18人,把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于潜移默化中在读者心中播撒下保护长江生态的种子。“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新媒体报道截图。深挖新闻价值,让检察报道传递更多法治正能量

记者也当是察者。范长江以一名记者的政治敏感,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西北进入延安,最终找到“中国的出路”。穆青重走焦裕禄走过的路,在搜集第一手资料中,愈发坚定认为“焦裕禄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最后推动在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精神热潮。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的新闻记者都有一双“发现真相、弘扬正气”的新闻眼,都具备深厚的新闻发现力。可以说,没有敏锐的新闻发现力,新闻事件的潜在价值将难以被挖掘和传播,这体现了“眼力”在新闻报道中的特殊意义和独特作用。

《检察日报》的读者以检察人员和其他法律从业人员为主,报社同时也在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读者来关注法治建设、支持检察工作。践行“眼力”,我们要求记者从读者需求出发,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深入挖掘能触动读者的新闻价值,让检察报道影响更多读者,实现检察新闻的有效传播。通过“法治中国行”,报社着力培养记者的观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传递更多检察正能量。

“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中,李辉社长带队前往青海采访。图为李辉社长在青海大通县“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实地采访检察机关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工作。

挖掘先进经验,拓展检察发展新思路。2024年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如何以检察改革新作为融入大局、服务发展成为各级检察机关面对的新命题。湖北报道小组敏锐发现,湖北不仅是人民检察事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创造了人民检察史上的多个第一,许多重要的检察改革中都有湖北的经验和智慧。报道小组认为,作为全国检察改革的“闯将”,如何在改革中破题,新时代的湖北检察机关一定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经过深入挖掘,报道小组向全国检察机关展示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强化法治担当的湖北经验,报道微信阅读量收获“10万+”。

回应社会关切,寻求矛盾纠纷最优解。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村民居住地与野生动物居住地发生冲突后如何取舍”的问题逐渐显现。2023年云南报道小组就此发掘了一则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保护红崩河流域大谷地核心区“犀鸟家园”的关键,在于将早年移居在此靠种植为生的40户村民迁出核心保护区,当地多次动员搬迁效果不佳。了解情况后,检察机关认为应实现“生态+社会”效益协同提升,遂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推动解决村民搬迁安置和后续生活保障问题,助力“人与野生动物居住地冲突”得以有效解决。

弘扬法治精神,激发社会向上向善正能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中央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2024年,多个报道小组聚焦以法治之力守护中华文脉,深挖了一批优秀案事例,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

向左滑动

“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中,江西、西藏、甘肃、新疆报道小组在现场采访。

用心研究问题,高质量服务检察决策

记者亦当是思者。范长江曾勉励年轻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他本人在探索抗日救国之路中,接触到并深入研究活跃在陕北的红军抗日主张,确定找到救国良策并热情宣传,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如今身处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而言,虽然较难做到“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但是研究问题的精神应伴随职业生涯始终,也就是要用“脑力”解决问题,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标准。

检察日报是最高检机关报,检察工作是报社记者“思”的主要对象。如何“思”?最高检党组明确指出,与党和人民的更高要求相比,检察工作还有不小差距。这些“差距”,正是检察宣传报道所应关注和研究的:不仅要及时反映“差距”,更要通过调研采访提供“缩小差距”的思路和方法。这在“法治中国行”中得到突出体现。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调查研究。直面检察工作薄弱环节,带着问题深入一线寻找破解路径。2023年对安徽检察机关的采访报道《在“一体化”中谋划“高质量”安徽:加大检察侦查办案力度增强法律监督刚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立案侦查权,但由于反贪反读转隶等历史原因,相关检察侦查工作开展缓慢。对此,最高检新一届党组强调要“加大力度、务必搞准”。报道小组从组织保障、完善机制、夯实质量等角度,解析了检察侦查安徽样本,成就了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关于检察侦查主题的深度报道,为全国检察机关精准开展检察侦查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正视检察实践存在问题,汇聚基层声音为上级决策提供支持。各报道小组注意搜集基层检察实践存在问题,形成领导参阅件呈报最高检,为上层决策部署提供有益参考。以2024年为例,围绕检察机关惩治洗钱犯罪、检察机关惩治网络电信诈骗、专门教育检察监督等主题,记者们在了解相关举措与质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隐忧”,同步撰写《查办洗钱犯罪亟需重视的三个问题》《警惕针对外国人的电信诈骗“杀洋盘”》《专门学校建设需重点关注六个问题》等内参文章,获最高检领导批示,相关职能部门吸收融入工作实践。

坚持广纳真言,突出代表委员心声。人民性是检察机关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检察工作的根本立场。近年来,最高检党组进一步加强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更加主动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将之转化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强大动力。报社以“法治中国行”为抓手,广泛采访代表委员,积极延伸最高检代表委员联络工作触角。2024年“法治中国行”以单独配发代表委员点评的形式,如实记录、真实呈现代表委员的每一条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被最高检研究、吸纳,融入日常不断落实,并在2025年应勇检察长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时作出积极回应。比如,全国人大代表、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华芹希望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最高检工作报告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部分予以详细回应;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利建议检察机关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保护作为公益诉讼重点领域持续关注,最高检工作报告在“用法治守护中华文脉”部分进行了针对性回应,代表在互动中增强了对检察机关的理解信任和履职责任意识。

着力改变文风,把检察主题转换为百姓话题

记者更当是述者。穆青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于1966年,时光荏苒,它所记录和歌颂的焦裕禄精神却历久弥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究其原因,在于焦裕禄精神的伟大,也在于焦裕禄精神被用心记录着、讲述着、传播着。当今天我们再读这篇通讯,各种细节、对话、场景如镜头般闪现,全文短句、短段一气呵成,很难不吸引人沉浸其中。好的“笔力”,能让好的故事入心更深、流传更广、影响更远。

检察工作专业性强,这就要求检察日报社记者必须践行“笔力”,化专业为通俗,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理解。报社历来倡导以讲故事的手法宣传报道检察工作,这一要求在进入全媒体时代后,进一步丰富拓展到采写编发评转等各环节,形成融媒传播矩阵效应,“法治中国行”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创新语言表达,把检察主题转化为百姓话题。提倡清新文风,以“短实新”的手法把检察主题转化为百姓话题。正文写作方面,少套话、多比喻,做到软化硬的、写成活的。以2024年“法治中国行”开篇报道《“益”心向海的蓝色密码》为例,记者以一片茶叶、一片树林、一艘船三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故事为载体,把山东检察机关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举措和成效转化为老百姓身边的事,达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复杂专业的检察工作的效果。标题制作方面,契合“读题时代”,贵新贵活,少用不用“助力”“推动”等万金油式高频词。比如2024年对贵州检察机关的采访,主题聚焦检察履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标题《赓续少数民族文脉,“贵”在行动》既契合检察机关在行动的文章主题,又巧妙与“贵州”形成呼应,颇具意蕴。

“法治中国行·庆祝新中国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中,魏星总编辑带队前往贵州采访。图为报道小组完成对万峰湖联合水上检察室的采访后,与受访者等人合影留念。创新版面设计,打造“版中版”视觉中心。践行“笔力”,落到报纸编辑这一环节,一个主要任务是用活版面语言、创新版面设计。从2024年开始,报社加强美编力量,为“法治中国行”栏目推出全新版面设计,利用宽窄线条渲染变化,打造“版中版”视觉中心,营造版面厚重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版中版”里亦有巧思,一是以“文旅盖戳”式设计展示报道省份,引领读者连续打卡“北京篇”“天津篇”“河北篇”等31个省份;二是以淡黄色铺底单独展示代表委员点评,既凸显了代表委员点评的分量,又为整个报道的呈现增加了层次感;三是配图选用上,以办案现场图和办案效果图为主,有细节张力的图片放大处理,有呼应效果的图片大小搭配使用,拒绝单调和呆板,加强可视化表达。创新融合传播,抢占短视频新赛道。2023年开始,基层行采访活动加强短视频制作,每篇报道均同步创作短视频作品。为让视频更接地气,各报道小组纷纷创新叙事角度:有的注重切换角度,把专业题材做成民生新闻,比如2023年的上海视频作品,以如何解决市民徐女士一家受商业街灯光污染而影响视力、睡眠等民生问题为故事主线,巧妙展示检察公益诉讼促进城市管理举措成效;有的采用揭秘式报道手法,带领读者对检察办案一探究竟,比如2024年的福建视频作品,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对话企业负责人,通过第三方讲述,说清检察机关如何以检察办案优化营商环境;有的将检察工作和文旅宣传融为一体,既宣介了检察又推广了文旅,比如2023年的湖北视频作品,邀请检察干警化身“旅行博主”,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土家商贸活化石庆阳古街,在讲述检察办案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吸引大家前往打卡。2025年,报社将利用新建成的“正义演播厅”,邀请受访者走进演播厅,进一步丰富基层行采访活动视频报道样态。“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2025年全媒基层采访活动将邀请受访者走进正义演播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媒体单位而言,践行“四力”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固本之措。下一步,检察日报社将深化推进“法治中国行”全媒基层采访活动,自觉淬炼“四力”,持续擦亮品牌,为谱写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新篇章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三 审:李晓莹

二 审:李 文来 源:安徽检察微信公众号 编 辑:徐脉沐

来源:埇桥区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