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十五岁的王建国站在阳台上,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他退休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妻子离世后的第二十个春秋。老房子的墙壁有些发黄,角落里堆满了儿子的旧课本和玩具,他舍不得扔,仿佛那些东西上还残留着儿子小时候的温度。
积谷防饥
第一章:倾囊付出
六十五岁的王建国站在阳台上,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他退休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妻子离世后的第二十个春秋。老房子的墙壁有些发黄,角落里堆满了儿子的旧课本和玩具,他舍不得扔,仿佛那些东西上还残留着儿子小时候的温度。
手机震动起来,是银行的转账提醒。王建国眯起老花眼,确认6500元的退休金已经到账。他熟练地操作着手机银行,转出了5500元——只给自己留下1000元生活费,其余的全部转给了儿子王明。
"爸,钱收到了。"不到一分钟,儿子的微信就跳了出来,连一句多余的问候都没有。
王建国笑了笑,回复道:"好,不够再跟爸说。"他放下手机,走到厨房,从冰箱里取出一包速冻饺子。这是上周超市打折时买的,一包能吃两顿。
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一档养生节目,主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老年人应该如何保养身体。王建国心不在焉地听着,思绪飘到了二十年前。
那时王明才十岁,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他们父子相依为命。王建国记得自己抱着年幼的儿子,在妻子的灵前发誓:"你放心,我一定会把明明培养成才,让他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承诺,王建国没有再婚。有人介绍过几个对象,他都婉拒了。"后妈哪有真心对孩子的?"他总是这样对热心的媒人说,"再说了,再找个伴儿,家里的钱怎么分?还是一个人把明明拉扯大吧。"
饺子在沸水中翻滚,王建国用筷子轻轻搅动。他想起王明高三那年,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那天他接到班主任电话,说儿子发高烧。他二话不说,顶着狂风暴雨骑自行车赶到学校,浑身湿透地把儿子送到医院。
"爸,饺子要煮烂了。"王明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王建国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关火。原来是他幻听了,厨房里只有他一个人。
王建国把饺子捞出来,倒了点醋,坐在餐桌前慢慢吃着。餐桌对面是妻子的照片,永远定格在四十岁的模样。他对着照片笑了笑:"咱们儿子现在可有出息了,在省重点中学当老师,娶了个城里姑娘,还生了个大胖小子。"
照片里的妻子温柔地笑着,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吃完饭,王建国收拾好碗筷,坐在书桌前批改起作业来。退休后,他一直在培训机构兼职教语文,虽然挣得不多,但能让他感到自己还有用武之地。
批改到一半,他的右腿突然传来一阵刺痛。这疼痛最近越来越频繁了,从最初的隐隐作痛到现在有时会让他疼得直冒冷汗。王建国揉了揉大腿根部,叹了口气:"老骨头不中用了。"
他想着明天去社区医院看看,开点止痛药。毕竟去大医院太麻烦,儿子工作忙,他不想打扰。
窗外,雨停了。王建国起身走到阳台,望着远处省城的方向。那里有他的儿子、儿媳和从未见过几次面的孙子。他多想去看看他们,但又怕打扰他们的生活。
"等放暑假吧,明明就有时间了。"王建国自言自语道,然后关上了阳台的门。
第二章:病痛来袭
社区医院的医生听完王建国的描述,皱起了眉头:"王老师,您这症状不像是一般的关节炎,我建议您去省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这么严重?"王建国有些惊讶,"不就是腿疼吗?吃点药不行?"
"股骨头的问题不能大意。"医生严肃地说,"我给您开个转诊单,您尽快去省医院看看。"
王建国拿着转诊单,犹豫要不要告诉儿子。最终,他还是拨通了王明的电话。
"爸,我正在上课呢。"电话那头,王明的声音压得很低,语气中透着不耐烦。
"明明,爸腿疼得厉害,社区医院让去省医院检查,你看..."
"我这周特别忙,要期中考试了。"王明打断了他,"要不您自己先去看看?真需要住院再跟我说。"
挂断电话,王建国心里一阵失落。但他很快安慰自己:儿子是毕业班班主任,确实忙。他自己能行,当年一个人不也把儿子拉扯大了吗?
第二天一早,王建国坐上了去省城的大巴。车上大多是年轻人,他拖着疼痛的腿,好不容易找到座位。两个小时的颠簸让他的腿疼加剧,下车时差点站不稳。
省医院人山人海。王建国拄着临时买的拐杖,排队挂号、缴费、做检查,一整天下来,腿已经疼得几乎失去知觉。直到傍晚,他才见到骨科专家。
"王老师,您的检查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已经到了二期。"医生指着CT片子说,"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做髋关节置换手术,费用大约15万;二是保守治疗,但效果有限,最终可能还是要手术。"
王建国脑子里嗡嗡作响:"必须手术吗?"
"如果不手术,疼痛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可能无法行走。"医生推了推眼镜,"您考虑一下,如果决定手术,尽快办理住院。"
走出诊室,王建国坐在走廊的长椅上,颤抖着手给儿子打电话。这次,王明总算接了。
"爸,检查结果怎么样?"王明问道。
王建国把医生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小心翼翼地说:"明明,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要15万...你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王明的声音传来:"爸,我现在手头真的没钱。房贷、孩子上学,还有..."
"我不是要你现在拿钱,"王建国急忙解释,"我是想问问,能不能借点,或者..."
"爸,您先回家休息吧,这事以后再说。"王明匆匆挂断了电话。
王建国握着手机,感到一阵眩晕。走廊的灯光突然变得刺眼,周围嘈杂的人声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他想起自己每月按时转给儿子的钱,想起为儿子买房花掉的毕生积蓄,想起孙子出生时给的五万红包...
"老先生,您没事吧?"一个护士注意到他脸色不对,走过来关切地问道。
王建国勉强笑了笑:"没事,谢谢。"
他慢慢站起身,拖着疼痛的腿走出医院。省城的夜色很美,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王建国站在天桥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他是如此孤独。
第三章:寒心决定
王建国最终选择了保守治疗,带着一堆止痛药回到了老家。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他的腿一天比一天不听使唤,走路变得越来越困难。
更让他心寒的是儿子的态度。自从那次通话后,王明很少主动联系他,偶尔打来电话也是匆匆几句就挂断。王建国试着给儿媳打电话,想看看孙子,对方总是以孩子要学习为由推脱。
一个月后的深夜,王建国的腿突然剧痛难忍,他挣扎着打了120。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县医院,医生检查后严肃地说:"王老师,您的病情恶化了,必须尽快手术,否则有残疾的风险。"
这一次,王建国没有通知儿子。他请邻居帮忙联系了省医院的救护车,独自一人转院治疗。
躺在病床上,王建国望着天花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拨通了房产中介的电话:"小李啊,我决定卖掉老房子,你尽快帮我办手续吧。"
三天后,王建国躺在病床上签完了房屋买卖合同。他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卖了130万。这笔钱打到他账户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与此同时,又到了发退休金的日子。这一次,王建国没有给儿子转账。他把钱留在了自己的账户里,准备用来支付手术费用。
不到一小时,王明的电话就打来了:"爸,这个月的钱怎么没转?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
王建国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明明,我以后不转钱了,我的钱自己留着用。另外,我把老房子卖了,一共130万。"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杂音,接着是王明急促的声音:"什么?爸您怎么能不跟我商量就卖房子?那可是咱家的老宅啊!"
"我需要钱做手术,"王建国的声音很稳,"你们不是没空管我吗?我自己管自己。"
"爸,您别冲动!"王明的语气突然变得殷勤,"我和小丽商量了,我们可以出15万给您做手术。您把房子收回来吧,那是爷爷奶奶留下的..."
"不用了,"王建国打断儿子,"手术费我自己有。房子已经卖了,钱在我账上,我打算用这些钱养老。"
"爸!您怎么能这样?"王明的声音提高了八度,"那些钱...我是说,您年纪大了,应该和我们住一起,让我们照顾您..."
王建国笑了,那笑声里带着二十年来积攒的失望:"明明,爸的腿疼了三个月,你来看过我一次吗?我住院一周,你来过几次?现在听说我有钱了,你倒急着要'照顾'我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
"就这样吧,"王建国说,"手术我会自己做,护工也请好了。你忙你的工作,不用操心我。"
挂断电话,王建国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他看着窗外的阳光,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养老,终究要靠自己。
第四章:新的开始
手术很成功。王建国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工,每天细心照料他的起居。病房里的其他老人都有子女轮流照顾,只有他是一个人,但他并不感到孤独。
"王老师,您儿子呢?"同病房的老李好奇地问。
"他工作忙。"王建国淡淡地回答,然后转移了话题,"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一起下楼晒晒太阳?"
康复期间,王建国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他下载了几个理财APP,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资产;加入了几个老年旅游群,计划等腿好了出去走走;甚至还咨询了几家高端养老院,为将来做准备。
一天下午,王明突然出现在病房门口,手里拎着一袋水果。王建国正在用平板电脑看新闻,抬头看到儿子,有些意外。
"爸,您好点了吗?"王明走进来,把水果放在床头柜上,"小丽本来也要来的,但孩子发烧了..."
王建国放下平板:"谢谢来看我,我挺好的。"
父子俩陷入尴尬的沉默。最终,王明先开口:"爸,关于那笔卖房款...我是想,您年纪大了,管理这么多钱不方便,不如我帮您..."
"不用了,"王建国平静地打断他,"我已经找好了理财顾问,钱的事情你不用操心。"
"可是..."
"明明,"王建国看着儿子的眼睛,"你知道我为什么突然决定卖房吗?"
王明低下头,没有回答。
"因为我终于明白,养老不能全靠子女。"王建国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我这辈子为你付出一切,但从没教过你如何感恩。这是我的错。"
"爸,我不是..."
"听我说完,"王建国抬手制止儿子,"我不怪你。人性本就如此,给予太多反而会被视为理所当然。现在我明白了,老人最该做的是管好自己的健康和钱财。"
王明站在那里,手足无措。他从未见过父亲如此决绝的一面。
"你回去吧,工作要紧。"王建国重新拿起平板,"等我出院了,会告诉你我的新住址。如果你想来看我,提前打电话。"
王明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病房。
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王建国感到一丝心痛,但更多的是释然。他拿起手机,"老张,下周的书法班别忘了叫我,我出院了就去。"
窗外,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病床上。王建国突然想起一句老话: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但现在他明白了,谷要积,但养老还得靠自己。
他拿起床头柜上的相框,里面是年轻时的全家福。照片中的妻子温柔地笑着,小王明天真烂漫地依偎在父母中间。王建国轻轻擦拭相框,低声说:"放心吧,我会好好活下去。"
来源:荷叶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