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我们重点关注小米SU7智驾事故。对于智驾安全的讨论已不绝于耳,此次我们想把目光锁定在“真实”上。事故本身暴露了车企过度营销宣传对用户的误导,营销中的 “全程不用人工干预”、“零接管”都建立在既定车型、配置以及测试环境等情况下,不谈前提条件谈避险概率均不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陶畅 北京报道
每周,“合规周报”会盘点最近一周国外人工智能、科技竞争、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值得关注的动态。
本周,我们重点关注小米SU7智驾事故。对于智驾安全的讨论已不绝于耳,此次我们想把目光锁定在“真实”上。事故本身暴露了车企过度营销宣传对用户的误导,营销中的 “全程不用人工干预”、“零接管”都建立在既定车型、配置以及测试环境等情况下,不谈前提条件谈避险概率均不具备科学性。此外,事故发生后,衍生出媒体报道相关数据存疑、小米回应假消息等问题,亦值得关注。在舆论漩涡中,每一次虚假信息的传递都会造成“幻影”,吞噬真实与信任。
一、智驾合规
1.小米SU7案事故背后 夸大宣传与虚假信息传播何时休?
3月29日,安徽高速路段的小米SU7碰撞爆燃致三人死亡事件,将小米汽车推上舆论风口。
这起涉及新造车企业小米的重大事故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事故相关话题于4月1日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小米集团股价亦在消息传出后出现一度超6%的下跌。
4月1日,小米通过官方微博、公司发言人及雷军公开信三线并进发声。
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围绕事故原因和责任展开热议,不少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和辅助驾驶技术提出质疑。关于智驾安全的讨论不再赘述,事故过程中暴露的车企扩大宣传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智驾的唯一敌人,不是技术进步本身,而是过度宣传和对用户的误导。”小米SU7致死事故发生后,一位车企人士在他的朋友圈写道。
去年底,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曾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示了小米端到端的智驾技术,并多次公开强调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能力上限非常高”,并在演示相关功能时尽量做到全程不用人工干预、零接管。
“中国智驾已经陷入了某种匹诺曹困局:大家唯有被动花式说谎竞争才能生存。”上述人士总结。
据透露,部分车企发布会上放出的各种极端场景测试,“很多都是试了五次十次拍出来的。”;车企发布会上播放的测试视频不乏存在造假的情况,例如改变一些变量因素,“为达效果不择手段,没有底线。”
在某些极端工况下的“遥遥领先”错误传递出了一种似乎百分百的避险概率,但其实是测试团队为达宣传目标一次又一次测出来的非必然结果,而这极有可能只是百分之一的幸存,却被当成百分之百的保障。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智能驾驶”目前还不是一个界限明确的词汇,按照现行国标,只有“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两类,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完全实现自动驾驶尚未实现。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专门发文强调,企业不得暗示消费者可把驾驶辅助作为自动驾驶使用,要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同时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从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改为辅助驾驶,汽车行业改两个字用了五六年,实事求是的过程过于漫长,对消费者的误导案例已经不胜枚举。小米SU7事件为智驾领域亮起警钟:“真实”是保障安全的必要条件。
舆论漩涡中,也考验传播真实性。在不少对智驾安全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组数据: “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测试证实,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在高速公路场景,这个数值会延长至2.6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搜索该组数据来源,发现其来自一篇行业报道。但在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官网中,关于碰撞测试以及关于汽车测试(2024年10月至今)的报告中,记者并未查询到相关测试情况。
此外,在4月2日,一篇以雷军之名的《致所有关心小米SU7事故的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在网上传播,信中提到了事故的善后工作包括承诺探寻真相、反思与行动、透明化沟通,以及用十年坚守兑现安全承诺等。此后,小米辟谣该信为假。
这些信息,有可能来自AI生成。现实中,舆情事件本身需要调查时间,真实是有成本的,但是虚假信息却是廉价而易得的。生成式AI的普及让信息生产门槛降低,在舆论事件中极易被滥用,造成一种尴尬的处境:真相的拼图尚未浮现,谣言的碎片已堆叠成扭曲的认知高墙。
2.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2025 上表示,工信部将抓紧编制新时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政策,持续巩固扩大产业竞争优势,扎实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辛国斌提出,第一,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突破,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第二,加快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批准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第三,积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编制实施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落实好汽车以旧换新;第四,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第五,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加快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汽车生产准入管理改革。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驾驶自动化从L0到L5按6级划分:L0级为驾驶员驾驶,L1、L2级别为人类驾驶员主导,系统辅助;从L3级别开始,车辆控制权逐渐交由自动驾驶系统,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而目前业界主流水平多处于 L2 级别。
在 L3 级自动驾驶状态下,车辆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自动完成驾驶任务,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以一定速度平稳行驶时,车辆可以自动控制加速、制动和转向等操作,但驾驶员仍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因为当车辆遇到系统无法处理的复杂情况,如突发的恶劣天气导致传感器失灵或者前方出现意外障碍物且系统无法准确判断处理方式时,驾驶员需要及时接管车辆以确保安全。
3.《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施行
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根据《条例》,北京市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城市运行保障等出行服务,符合条件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开展道路应用试点。
此外,《条例》明确鼓励支持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仅为L3级自动驾驶汽车的合法上路提供了法规依据,还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二、个人信息保护
1. 四部门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务产品和常见生活场景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典型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
据介绍,相关部门将围绕以下重点问题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一是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聚焦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未按照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处理个人信息,未提供个人信息相关投诉渠道等;二是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聚焦SDK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未按照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或与APP明确的规则处理个人信息等;三是智能终端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聚焦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产品,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家居产品、学习终端,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高频次、高精度、长时段超范围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等;四是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聚焦交通运输、住宿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但未履行单独或书面告知同意等法律义务,未设置显著提示标识等问题开展治理;五是线下消费场景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聚焦自动售卖、扫码点餐、出行乘车、入场停车、商超支付、扫码充电、房屋租赁等线下消费场景中,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注册会员,强制收集非必要的信息等问题开展治理;六是个人信息相关违法犯罪案件,聚焦网络借贷、求职招聘、出行购票、教育、医疗、旅游住宿等领域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治理。
2.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管理暂行办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行为,发挥数据在平台经济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作用,引导平台企业合规经营,提升网络交易监管效能,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办法》共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明确网络交易合规数据范围。明确为产生于境内的网络交易经营者身份信息、违法行为线索数据、行政执法协查数据、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交易数据等网络交易监管相关数据。二是规范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行为。明确4类数据的报送时限、报送层级和报送内容。三是规范网络交易合规数据的利用和管理。明确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将网络交易合规数据依法用于监管执法和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应依法保障数据安全并对履职中知悉的数据保密。四是支持政务数据服务与社会共治。明确总局将根据有关规定或标准提供政务数据服务。鼓励社会各方合法利用网络交易合规数据参与网络市场治理。
来源:禹创微纳米气泡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