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更是推动文明持续进步的关键力量。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口流动始终贯穿其中,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写着文明的轨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流动人口规模同样巨大。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人口
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更是推动文明持续进步的关键力量。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口流动始终贯穿其中,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写着文明的轨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流动人口规模同样巨大。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人口在大规模流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回溯202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高达3.85亿人,这一数字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此规模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口的空间变化实现了从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向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的重大转变,人口流动也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呈现诸多新的时代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发展规律。要深入全面地研究人口流动与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人口流动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口流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流动的引擎:人口流动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交响
人口流动并非偶然现象,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人口流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外在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必然会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流动,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提升生产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劳动力合理流动,才能让各类产业在不同地区找到合适的发展土壤。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反映人们追求更好生活、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愿望。
中国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一部人口流动的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次大规模人口流动都肩负着国家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重大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主动由乡入城的个体迁徙和由政府主导的集体迁移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新画卷。人口流动的持续推进,促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配置,生产要素更加顺畅地流动,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二)流动的共生:人口迁徙与区域发展的双向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人口流动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力加速器,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是党中央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生态移民为例,西北地区的部分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承载人口的能力有限。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将这些地区的居民迁移到更适宜生活和发展的区域,既有效缓解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生态修复与保护,又为移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扶贫开发移民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将贫困地区的人口迁出,打破贫困地区因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的发展困境,极大地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在移民安置区,政府通过引入产业项目、提供就业培训等方式,有力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从更宏观的区域发展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西部地区丰富人力资源的支撑;如今,随着中西部省区的崛起,也迫切需要东部地区人才、技术、资金的回流。这种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人口流动格局,正在逐步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让各个地区都能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棋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协同共进。
(三)流动的脉动:人口流动重塑社会结构的变革之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快城乡之间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
人口流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加速了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宁夏银川为例,随着大量流动人口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不断向新型城区集聚,银川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不仅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局面。城市群不再是简单的城市集合,而是通过人口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促进各地区跨越式发展。我国各阶段、各类型的人口流动,促使城市群从过去粗放式的城市扩展模式向精细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城市和小城镇都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社会结构深度变革。
(四)流动的链接:人口流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所在,这一特性决定了人口流动在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人口流动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历史长河看,人口的不断流动是中国历史前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得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随着当今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交往愈发密切,各民族群众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各族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种认同感的提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如提供语言培训、文化适应指导等,帮助各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把握人口流动发展机遇,开辟“现代化范式”新视野
(一)“人才归巢”趋势明显增强
人才回流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现象,深刻反映了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现象既是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很多省区具有独特的人口流动特征,既是人口流出地,也是人口流入地。
过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高,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前往。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人才回流趋势明显增强。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人才回流。例如,一些中西部省区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家乡开展创新项目。在就业方面,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回流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并给予一定的人才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各地区通过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创业园等平台,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回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人才回流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电商等领域。这些回流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流动的力量:人口流动中孕育新机
人口流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支持。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吸引了大量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这些流动人口不仅填补了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同时,人口流动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与流动人口的贡献密不可分。此外,人口流动加速了现代服务业发展,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推动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技术技能和消费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
(三)流动的纽带:人口流动驱动城乡融合新篇章
人口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人口流动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流动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各省区相继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人口流动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不仅带来了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还推动了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四)流动的活力:人口流动赋能文化创新与社会跃迁
人口流动促进了文化交融和创新,外来人口带来了多元文化,丰富了各地的文化内涵。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通过人口流动传播到全国各地,提升了文化影响力。这种文化交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观念更新,外来人口的流入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本地居民观念的更新。同时,外出务工人员也带回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推动了社会进步。人口流动促使各地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提升治理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地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以构建人口流动新格局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口流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充分尊重和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致力于构建人口流动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要始终坚信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对标国家及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实现城镇规划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要培育发展都市圈,增强各地区主副城市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副中心城市支撑”的人口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加快城市群建设,顺应人口流动新趋势,提升国家级城市群的人口承载能力。同时,要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始终紧盯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要始终明确创新人才政策是增强发展动能的保障。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人口流动,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宁夏移民记忆与档案的历史书写研究”(23BZS155)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