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上天,再入地的“太空种子”在三亚迎来收获。4月7日,由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首批“太空水稻”种子在三亚市崖州区南繁试验田全部收获。3个多月前,三亚南繁试验田里种的8000粒“太空水稻种子”初步挑选出100万粒种子。该批种子将进行多轮筛选和鉴定,再根据品种优良性
南海网4月8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先上天,再入地的“太空种子”在三亚迎来收获。4月7日,由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首批“太空水稻”种子在三亚市崖州区南繁试验田全部收获。3个多月前,三亚南繁试验田里种的8000粒“太空水稻种子”初步挑选出100万粒种子。该批种子将进行多轮筛选和鉴定,再根据品种优良性进行加代繁殖。
暖阳下,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荡漾着丰收的喜悦。在崖州区南繁试验田里,记者看到,0.8亩的水田里,稻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为盎然的春色增色添彩。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技术员钦星等正在田间,对成熟的稻谷精挑细选。
“经我们初步挑选,共筛选出约100万粒太空水稻种子。”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技术员钦星介绍,这些太空水稻种子是在太空特殊环境中发生诱变,返回地面后进行育种和优选出来的。
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技术员在采收“太空种子”。
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它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
去年4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层层筛选,报送的6个品种、500余克南繁水稻种子成功入选,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经过14天太空旅行,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同年11月,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专家将500余克“太空种子”分3批播种,进行新种质、新材料选育。
今年3月底,在试验田里种植的首批“太空种子”农恢1号、美香93S号开始采收。4月初,其余“太空种子”也进入采收期。经技术员的精选,当初种植的8000粒“太空种子”初步挑选出100万粒成熟的种子。
“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这些第一代种子进行加代繁育、观察筛选等工作,直到选出优良品种。”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明介绍。采收后,这些“太空种子”还要经过表型、基因、成分等观察筛选,表现优异的材料再进行加代繁殖。一般情况下,“太空种子”要经过6至8代繁育才能稳定优势性状。“太空水稻种子”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成功繁育并收获,将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升级提供新的科技支撑,助力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来源:南海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