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市场贡献四成利润,长城汽车为何被资本看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0:22 5

摘要:当俄罗斯哈弗工厂的机器24小时轰鸣时,中国投资者却在疯狂抛售长城汽车股票——2025年4月3日收盘,这家净利润127亿、毛利率19.5%的车企,港股市盈率仅8.5倍,不到比亚迪的四分之一。资本市场的冷眼背后,是一场关于“虚假繁荣”的致命赌局。

长城汽车净利润127亿,为何资本集体看空?

新能源车起早赶晚集,长城汽车转型卡在哪?

长城汽车海外大赚国内失血,资本为何集体看空。

销量9年原地踏步,净利润却翻倍:长城汽车的“闷声发财”暗藏危机。

当俄罗斯哈弗工厂的机器24小时轰鸣时,中国投资者却在疯狂抛售长城汽车股票——2025年4月3日收盘,这家净利润127亿、毛利率19.5%的车企,港股市盈率仅8.5倍,不到比亚迪的四分之一。资本市场的冷眼背后,是一场关于“虚假繁荣”的致命赌局。

俄罗斯“印钞机”的AB面

2024年,长城汽车在俄销量达22.7万辆,占海外总销量的50%。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图拉工厂,以165%的产能利用率疯狂运转,全年贡献净利润13.4亿。表面看,这是中国车企出海的标杆案例:国内售价10万的哈弗H6,在俄终端价暴涨至18万,毛利率比国内高出6个百分点。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去年10月,俄罗斯将汽车报废税提高85%,直接导致长城在俄子公司净利润骤降10%。更危险的是,卢布兑人民币汇率年内贬值23%,俄央行预测2025年通胀率将达12%。用贬值货币堆砌的纸面利润,就像西伯利亚的冻土——看似坚硬,实则暗藏塌陷风险。

国内市场的“慢性失血”

与海外风光形成刺眼对比的,是长城汽车在国内的节节败退。2024年,其国内市场销量78万辆,同比暴跌14.8%,主力车型哈弗H6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宋PLUS抢走15%。曾经的“SUV之王”,如今在15万级市场已无爆款车型——2023年推出的枭龙MAX,上市首月即降价2万,依然难挽颓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品结构失衡。坦克品牌虽以42%的增速贡献28%利润,但23万辆的年销量仅是比亚迪汉系列的零头;欧拉电动车销量暴跌41%,在10-15万区间被五菱缤果、零跑T03围剿。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长城宁可放弃月销5万的走量市场,也要死守单车利润过万的高端车,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新能源转型的“起早赶晚”

早在2017年,长城汽车就推出新能源车型,比比亚迪DM-i技术早三年。但2024年其新能源车渗透率仅26.1%,销量32万辆,不到比亚迪的十分之一。被寄予厚望的Hi4混动系统,研发耗资40亿,装机量却不足比亚迪DM-i的5%。

关键问题出在战略摇摆。2022年,魏建军提出“新能源不做领军者”的保守策略,直接导致技术迭代滞后——欧拉好猫续航比同级竞品少50km,快充速度慢30分钟;魏牌蓝山车机系统卡顿投诉量居高不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吉利极氪001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后,快充15分钟续航增加500km。

财务数据的“三重滤镜”

财报显示,长城汽车2024年研发投入104亿,同比缩水15%,资本化率从64%降至49.6%。这意味着,以往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修饰利润的手段正在失效——2024年无形资产摊销达43亿,同比激增35%。

更隐蔽的风险藏在产能利用率里。国内工厂产能利用率97.4%的数据,实则是“双班16小时”计算的结果——若按行业通行的单班8小时标准,真实利用率不足50%。 与此同时,机器设备折旧率仅18.8%,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这种“极限压榨设备寿命”的操作,正在透支未来竞争力。

资本为何用脚投票?

尽管净利润增长80%,但资本市场给出三大质疑:

地缘政治黑箱:俄罗斯市场贡献39%毛利,但该国政策变动频繁,2024年已出现净利润率下滑;技术护城河薄弱:新能源专利数量比比亚迪少62%,智能驾驶研发投入仅为小鹏汽车的1/3;国内市场根基松动:15-20万主力价格带失守,经销商退网率同比上升22%。

正如瑞银分析师指出:“当一家车企50%的利润来自高风险地区,且核心市场持续萎缩时,17倍PE不是低估,而是风险溢价。

繁荣背后的“特洛伊木马”

长城汽车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典型困境——用战术上的高毛利掩盖战略上的路径依赖。当俄罗斯市场的政策红利消退,当国内新能源战场进入白热化阶段,魏建军引以为傲的“三不原则”(不降价、不扩张、不烧钱),或许正在将企业拖入温水煮青蛙的危局。

正如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的哈弗广告牌下,一句被涂抹的标语所写:“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