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供奉、直播代哭,“代客祭扫”收费不菲背后,这些“孝心陷阱”要警惕!部分涉嫌违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0:46 3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异地工作人群增多,清明节“代客祭扫”服务在电商平台悄然兴起。商家宣称可提供墓地清理、鲜花供奉、鞠躬悼念,甚至“直播代哭”等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部分消费者因无法返乡祭祖,选择此类服务以“弥补遗憾”或“表达心意”,但也有人质疑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异地工作人群增多,清明节“代客祭扫”服务在电商平台悄然兴起。商家宣称可提供墓地清理、鲜花供奉、鞠躬悼念,甚至“直播代哭”等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部分消费者因无法返乡祭祖,选择此类服务以“弥补遗憾”或“表达心意”,但也有人质疑其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情实感。随着“代人扫墓”等服务生意的火爆,有人“代客祭扫”直播10分钟甚至赚千元,然而“代人祭扫”合法吗?

图源 |AI辅助绘图

01|案件简介

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小苏由于清明节需要上班,没办法回南宁老家扫墓,一筹莫展的他一次在刷网站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代祭扫”服务的弹窗广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苏点击了链接,找到了所谓的客服人员。

小苏称客服就说按照其要求去代扫墓的情况下,服务费加上买祭扫用品的钱就是1000元,然后觉得这个价格还算合理,小苏就把钱打给了他。

过了几天,小苏想起来还想再添加一些祭扫项目,跟客服对接后,他又给对方转了2000元。

就这样,经过几番交涉后,小苏以为自己可以安心上班了,没想到,4月1日这天,小苏想着跟对方确认祭扫时间时,却发现已被“客服”拉黑删除,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可能是被骗了……

关于“代客祭扫”这件事情,有网友认为,“工作太忙回不去,花钱请人表达心意总比没人扫墓好”“至少让墓地不荒凉”;还有人认为,“祭扫重在亲自缅怀,商业化服务失去意义”“小心被无良商家割韭菜”。

图源 |法治时报

02|法律分析

1.收了费,不去咋办?发预录制视频怎么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条

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近年来出现代客扫墓、代烧纸钱甚至代哭等祭扫服务,也发生了“代扫者”随意报价,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只是通过微信直播转切其他镜头来欺骗消费者等情形。

若商家未按约定提供服务,消费者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张违约赔偿。如果真需要代客祭扫,建议双方就彼此的相关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约定,特别是保留好提供服务方的身份信息、付款凭证、书面的聊天记录等,有条件的最好签订书面协议,并经由正规的第三方监管平台或账户付款,以更好地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防止出现收费后不提供服务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况。

2.请人代为祭扫应注意隐私信息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隐私保护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墓碑上镌刻的逝者信息、祭扫时拍摄的影像资料、悼词中提及的家庭情况等,都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根据《民法典》对隐私权的保护规定,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不得公开这些信息。特别是在进行直播祭扫时,必须事先取得委托人的明确授权,否则可能构成侵权。这不仅关系到逝者尊严的保护,也涉及生者的情感利益。

3.“代客祭扫”的合同性质是什么?

从合同性质来看,“代客祭扫”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委托合同。委托人支付费用,受托人提供约定的祭扫服务,并通过影像资料等方式反馈服务成果。这种服务模式虽然新颖,但只要双方约定明确、履行诚信,就不存在法律障碍。问题在于,由于缺乏行业规范,部分服务提供者利用技术手段伪造服务现场,或者擅自泄露委托人隐私,这些行为都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为防范风险,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注意几个要点:首先要核实服务提供者的真实身份和资质;其次要明确约定服务内容和标准;再次要保存完整的交易凭证;最后要特别注意隐私保护条款的约定。同时,建议通过正规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这样既能保障资金安全,也便于后续维权。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则应当诚信经营,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尊重委托人的隐私权。

03|社会启示

“代客祭扫”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孝道与情感表达的新需求,但也暴露出监管缺失、消费欺诈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这提醒我们,新兴行业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与行业自律的双重保障。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服务时,应提高警惕,核实商家资质,保留交易凭证,避免陷入虚假宣传或隐私泄露的陷阱。同时,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审核,制定行业标准,确保服务透明合规。清明祭扫的核心在于心意,无论是亲自祭奠还是委托他人,真诚与尊重始终是最重要的价值导向。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这一行业健康发展,使其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本真意义。

来源:南阳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