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 绿洲沃土谱华章——师市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0:57 1

摘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升级”,可克达拉这座年轻的军垦新城以“绿洲雄心”书写农业现代化答卷。站在建市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里沃野流金、产业蓬勃、城乡和美,一幅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师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13.88万亩跃升至2024年的151.29万亩,总产量突破102.48万吨,连续十年蝉联“国家产粮大县”;

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年前的13458元增至32005元,增长137.8%,城乡收入比从1.60∶1缩小至1.57∶1;

3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年产优质种子1亿公斤,占全国总产量8%,意味着,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就有8粒来自师市……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勾勒出师市农业发展的壮阔图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升级”,可克达拉这座年轻的军垦新城以“绿洲雄心”书写农业现代化答卷。站在建市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里沃野流金、产业蓬勃、城乡和美,一幅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筑牢粮仓,扛稳粮食安全“硬担当”

“地还是那些地,但产量稳步提升了不少!”站在七十一团大田玉米高产示范田边,六连职工刘霖感慨道。2024年,这片土地以平均亩产1394.4公斤的成绩刷新全国万亩玉米单产纪录,连续14年领跑全国。

图为七十一团大田玉米。杨俊钦 摄

作为兵团最大粮食生产基地,师市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大力推进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主要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兵、师、团领导高产指挥田70余块,建立师、团、连三级挂钩高产田制度,确保责任到人、责任到田,持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7月6日,在六十七团南岸干渠附近麦田中,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杨俊钦 摄

在六十七团,随着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日渐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冬小麦亩产量从十年前的约400公斤跃升至去年的584公斤。2024年,该团种植大户尹雪梅种植的冬小麦地块在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提升劳动竞赛中,获得小麦高产样板田特等组奖项。“滴灌管道铺到地头,只需要打开开关就能浇水,种地越来越省心!”尹雪梅说。

十年来,师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2.56万亩,占耕地面积87.87%,大力普及滴灌设施,为推广水肥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曾经的“补丁田”变成“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沃野,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9月21日,在六十八团十连稻田,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一台台收割机忙碌地穿梭其中作业。杨俊钦 摄

2023年,在六十八团春大豆示范基地,七连职工张瑜轩采用“密植+系统化调”技术,亩产量高达447.96公斤,夺得全国春播净作大豆竞赛第一名。有了好技术,张瑜轩今年打算种植110亩春大豆,他笑着说:“专家在地头手把手地教,咱这‘土把式’也成了‘技术员’。”

师市紧紧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小麦缩行增密、玉米“奇台农场模式”和“孜然+”多熟制模式等新技术,加大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五良”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力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到56%。

十年间,师市粮食种植面积增长32.85%,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增长明显,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持续保持兵团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特色赋能,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4月1日,六十二团十二连制种玉米种植户刘军算起“种子账”眉开眼笑:“26亩身份地年入8万元,加入合作社还能分红,种这‘金豆豆’比打工强多了。”刘军所在的十二连耕地总面积11300余亩,职工334人,有近半数职工种植制种玉米。

2023年10月15日,在六十二团十二连制种玉米地里,玉米收割机正在作业。

作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师市以“一粒种子”撬动百亿产业:构建了以六十一团至六十七团为核心,六十九团至七十三团、七十八团至七十九团为辐射的“两区”优势玉米制种布局,建成30万亩标准化制种基地,形成了产业要素集聚、区域联系紧密的种业发展格局。

特色产业的“多点开花”,让戈壁绿洲焕发新生机。走进六十四团生姜产业园,227座拱棚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姜种的辛辣香气。通过“企业+合作社+订单”模式,该团建成催芽车间、气调库和深加工生产线,让“小生姜”变身“大产业”,生姜亩利润超5万元,产品远销上海、广州。

11月26日,在四师六十八团小龙虾繁育基地育苗车间,工作人员观察种虾生长情况。

在六十八团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的繁育池中,小龙虾欢快游弋。“亩产水稻700公斤,龙虾亩收入1500元,真正实现‘一田双收’。”基地负责人张晓光介绍道。近年来,六十八团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新技术,持续推进小龙虾本地越冬,普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稻”路。

8月14日,在六十七团十三连,该连“两委”正在查看酿酒葡萄生长情况。杨俊钦 摄

而六十七团酿酒葡萄园里,万亩藤蔓绵延如海,酿出的葡萄酒屡次斩获国际大奖。十三连农户李瑞忠感叹道:“谁能想到戈壁滩能长出‘紫色黄金’?”近年来,六十七团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酿酒葡萄种植区,引进5家葡萄酒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供销一体化酿酒葡萄产业体系。

图为六十七团万亩酿酒葡萄地。杨俊钦 摄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师市培育出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5家合作社,打造“伊力特”“伊帕尔汗”等知名品牌。202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4∶1,产业链增值效益显著。

7月4日,在六十六团八连,当地群众正在收割薰衣草 杨俊钦 摄

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我们连队地理位置偏僻,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人居环境整治以后,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厕所革命让蚊蝇没了影。现在门前种花、院里种菜,连队还帮着我们开起了民宿,一年增收两三万!”七十一团骑兵连(七连)职工楼莉萍站在自家庭院里,指着满架发芽的葡萄和种满菠菜的菜畦介绍道。

今年,七连以英雄的骑兵历史文化、丰富种类的果蔬采摘、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风情,以及农家乐、民宿、酒店一应俱全等优势,荣获农业农村部2025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

图为七十六团油菜花收割现场。杨俊钦 摄

这样的蝶变得益于“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师市以连队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域推进“五清三化一改”爱国卫生运动,2020年以来,共推进119个生产生活一体化连队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连队巷道890公里,安装路灯7709盏,71%的连队实现24小时供水,59%的连队建成完整的排污系统、水冲式公厕覆盖率达到86.5%、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6%,绿化覆盖率达到30%,连队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3月31日,在六十九团芙蓉社区农家书屋,“两委”成员杨文正组织孩子们阅读书籍。“这里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成了附近居民的‘文化客厅’。”杨文自豪地说。

近年来,师市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基层原则,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场所建设,将优质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截至目前,共打造28个团场、社区图书馆分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10个,今年以来开展特色阅读、“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130余场,连规民约、积分制管理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薰衣草花田航拍 杨俊钦 摄

产业融合的探索激活了发展动能。六十六团七连依托薰衣草产业打造“紫色小镇”,以“运营公司+合作社”方式,打造连队“一巷一特色”,游客既能体验花海摄影,还能DIY精油香皂;六十一团七连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通过举办赏花、汉服游园等活动,吸引游客3万多人,增收12万元。“连队变景区、农房变民宿、职工变导游”的生动实践,让乡村振兴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十年来,六十七团、七十四团获得“全国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六十六团八连、七十四团六连等9个连队获得“兵团和美连队”称号,六十九团六连获得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称号,随着一个个和美乡村绘就出乡村振兴“新画卷”,师市职工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站在新起点,师市锚定“农业强师”目标:2025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47万亩,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50万亩;延伸生姜、冷水鱼等产业链,让更多“土特产”闯出大市场;深化“百连示范工程”,打造28个“百连示范”连队……

十年磨一剑,绿洲起宏图。四师可克达拉市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职工富裕富足的新时代答卷。这片承载着兵团精神的沃土,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续写华章!

编辑:党艳丽

审核:佘光辉 崔凯

来源:四师可克达拉市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