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友们纷纷连上了古代wifi,开始流行在网络上“找骂”。打开平台首页,一个个古人怒气冲冲地向大家发出“灵魂拷问”,并不断重复“回答我!”看似抽象又上头,但网友们却说,虽然是在被“骂”,但总是忍不住点进去,越看越上头。
最近,网友们纷纷连上了古代wifi,开始流行在网络上“找骂”。打开平台首页,一个个古人怒气冲冲地向大家发出“灵魂拷问”,并不断重复“回答我!”看似抽象又上头,但网友们却说,虽然是在被“骂”,但总是忍不住点进去,越看越上头。
事情源于一名游戏主播被网友批评技术后的“破防”式发言,该主播既愤慨又委屈地解释,并不断重复“回答我”。由于其表情夸张,金句不断,随后便被网友以AI的方式复刻到了古代名人身上。这些“祖宗们”从画中“复活”,化身“暴躁老哥”,通过质问和吐槽,为自身的经历“平反”,让网友们忍俊不禁。
从去年年底大火的“怀民亦未寝”到如今的AI古人“回答我”系列,课本中冰冷的历史人物,正在通过年轻人“玩梗”构筑当代血肉身躯,变得亲切又鲜活。
玩古人的“梗”为何总让大家欲罢不能?
追问历史的细节,热衷“被骂”的背后是求知欲。“回答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古人“骂得够爽”,而在于激发网友探究台词背后的历史真相。苏轼问:“总有人说我的字是名人书法,有名气加成,那我问你,我的寒食帖是不是天下第三?回答我!”评论中除了“哈哈”的笑声,不少人在讨论苏轼的书法成就;秦始皇的“骂人”视频下方,网友们认真假设如果没有他统一度量衡,历史将如何改写?知识以一种“玩梗”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只要我手速快,一天就能刷完上下五千年。
借古人之口“贴脸开大”,“骂”的是历史,说的是当下。文徵明用琴棋书画的精通反驳“考了9次没考上”的质疑,投射了人们对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强烈诉求;李时珍“骂”大家:“天天炸鸡奶茶,你不胖谁胖?回答我!”中医文化以戏谑的方式对现代不健康生活进行批判。历史知识不再是单调的“默写并背诵”,而是嵌入了当代灵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怪大家会说:他越凶我我越开心。
玩“梗”不是当代的发明,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符合自己时代价值的“梗”,代代注解流传。
我们玩古人的“梗”,古人也玩古人的“梗”。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宁就曾提出,古人写诗作词中的“用典”现象,从文化机制上看,就和我们今天网络“玩梗”一样。以才学为诗的宋代诗人群体,个个都是“玩梗”高手。譬如苏轼,最擅用典,作品中展示出的幽默,也往往和他爱“玩梗”有关。
玩古人的“梗”,在于打破传播壁垒,找到适合时代的传播方式。在历史上,许多有趣的故事因“玩梗”得以流传并找到新解。苏轼、黄庭坚等人对宋代以前小说杂记的大量“玩梗”,让许多古代故事被挖掘和看见,甚至创造了时代新义。今天网友又将苏轼笔下的“怀民亦未寝”进行二创,甚至还出现了张怀民的“回答我”AI视频,为“张怀民”赋予了理想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当代价值。
狂欢式的传播总会带来警惕,玩古人的“梗”,需要在创新表达和历史敬畏中找到平衡,才能唤醒集体文化记忆,实现全民共创。
厘清“玩梗”和“恶俗”的边界。由于当下AI制作的便利性,这类“玩梗”视频也带来了隐藏的风险。一部分创作者并没有真正了解历史人物故事,仅为了在算法的诱惑下追求流量,让视频充斥着恶俗的语言,大量剪辑其中“骂人”的片段。须知重点不在“骂”,而在于对历史文化的解谜。
找到“脑洞”和“严谨”的平衡。不少评论中,都能看到热心网友指出的知识性错误。有创作者记错了文章的名字,有创作者直接指鹿为马,虚构史实。随着各地文旅部门和博物馆账号的加入,更多优秀的自媒体账号开始用符合历史人物口吻的词句来创作,“骂”得更有理有据。
四川文旅借张飞和诸葛亮之口介绍蜀地历史文化景区,苏州博物馆发的唐伯虎“愤怒”地回答了他“不只风流”。甘肃省博物馆更有意思,让文物自己开口,痛斥那些在博物馆开闪光灯拍照的人。
固然,知识的获取本应该是系统性的渐进过程,但碎片式的“玩梗”视频却消解了历史人物的冰冷,让他们前所未有地鲜活了起来。连上古代wifi后,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通通变成了住在隔壁的“老大爷”,时而拍案而起,时而又笑口常开。
今晚就别熬夜刷手机了,不然苏轼有可能真的会突然出现在屏幕里,冲你吹胡子瞪眼:“怀民睡没睡我不知道,但这么晚你为何还不睡?回答我!”
本期话题
你喜欢“被古人骂”吗?对于这场“玩古人梗”的网络狂欢,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