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引领“守护认知”灯塔,共航“优雅老去”之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11:39 3

摘要:认知障碍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偷走记忆、模糊思维,让熟悉的日常变得陌生。面对这一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青岛市市立医院以勇立潮头的眼光,积极布局亚专科的发展,为神经内科的持续发展蓄足了动能。为了服务更广大患者,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神经内科聚焦神经内科常见病

认知障碍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偷走记忆、模糊思维,让熟悉的日常变得陌生。面对这一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青岛市市立医院以勇立潮头的眼光,积极布局亚专科的发展,为神经内科的持续发展蓄足了动能。为了服务更广大患者,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神经内科聚焦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在专科、专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样本与诊疗经验,部分亚专业领域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和癫痫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在帕金森病、神经肌肉病、头痛头晕亚专业方向建立内外科融合的治疗模式,形成了优势特色专科、专病体系。

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卫健委高级认知中心和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攀峰学科,青岛市临床研究中心,青岛市脑血管病质控中心负责单位。连续7年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居于全国前30名。在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和癫痫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认知障碍亚专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认知中心。拥有认知门诊、神经心理评估室、认知康复室、认知病房等功能单元。开展各项神经心理认知评测(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语言、视空间能力),可对认知障碍进行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及开展认知康复训练。

徐伟为病患诊断病情。

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东院神经内二科科研副主任、主任医师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是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聚集与沉积,这一变化致使患者记忆力持续减退、判断力严重受损,甚至出现失语、失聪等症状,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为解决这一难题,青岛市市立医院率先开设“阿尔茨海默病”日间治疗病房。

记者走进“阿尔茨海默病”日间治疗病房,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72岁的赵大爷正坐在床边,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赵大爷被阿尔茨海默病困扰已有两年,病情不断恶化,记忆力严重衰退,连回家的路都常常记不清楚,生活起居完全依赖家人。以往去医院看病,漫长的等床时间加上长时间住院,让赵大爷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愈发不安,病情也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家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请假陪床不仅影响工作,经济压力也随之攀升。“阿尔茨海默病”日间治疗病房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赵大爷的儿子感慨道:“以前陪父亲看病,我得向单位请好几天假,不仅担心工作,还操心父亲在医院住不习惯,等床太久还怕耽误治疗。现在有了日间治疗病房,一上午就能完成治疗,当天就能回家,十分方便。父亲在熟悉的家里休息,心情也放松,对病情恢复很有帮助。”

隔壁床位的苏阿姨正在接受Aβ单抗靶向治疗。她的女儿满脸欣慰地说:“以前母亲看病,住院起码得两天,我工作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时间全程照顾,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好了,当天就能完成治疗回家,我请半天假就够了。既能照顾好母亲,又不耽误工作,真的太省心了!”

此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定期入院接受药物治疗,每次至少需在医院停留两天。然而,今年,医院迎来了新的变革。该院日间诊疗病房的启用,使得首批使用Aβ单抗靶向治疗的患者能够在当天接受治疗并当天出院,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日益加深,该病患者的治疗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作为胶东半岛唯一一家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市立医院脑科中心始终致力于认知障碍的精细化诊疗及全方位管理。随着早期阿尔茨海默病靶向药物的获批使用,该院已逐步打造成为涵盖认知障碍疾病筛查、诊疗、管理及康复的规范化、全流程高级诊疗中心。

谭兰为患者看诊。

2008年,阿尔茨海默病成为了市立医院中心主任谭兰和团队研究的重点,他们花了4年时间,把全世界有意义的、高水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相关结论,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指南,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谭兰率领的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上一次次取得重大进展,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患者带来了治疗的新机遇。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多是中晚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对认知障碍和痴呆的早识别、早筛查、规范诊治、全程及长期管理的理念和水平,减轻患者及其家庭在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徐伟介绍,目前科室已拥有一支认知诊疗和护理专业知识过硬的医护人才团队。

结合患者的病情,徐伟除传统对症治疗外,还开展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治疗——靶向调修治疗,将治疗策略从“对症”转向“对因”,旨在清除大脑里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蛋白,为疾病的进展“踩刹车”,从而延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徐伟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遵循着早期治疗、综合治疗、坚持治疗和动态随访四个原则。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越早越好,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及时干预可以显著延缓疾病的进展速度,延迟患者发生痴呆的时间。为此,团队不断下沉至社区对居民进行认知筛查,引导群众关注早期规范就医,目标是让他们减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对于正在接受对症治疗和调修治疗的AD患者,团队还建立了规范的长期随访机制,针对治疗期间患者的病情变化、副作用评估、药物调整、非药物治疗指导和疾病宣教、患者及照顾者心理负担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管理,并结合国际前沿进展及时更新AD防治策略,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信任,目前正在开展的国际前沿的Aβ靶向单抗治疗也取得了预期的显著临床疗效,在山东半岛树立起了阿尔茨海默病规范诊疗的“市立”标杆。

成果频出

奔跑在专业领域研究前沿

年近七旬的李阿姨身体一直硬朗,但近两年家人发现她记性越来越差,经常丢三落四,有时候连回家的路都记不清。最初,家人都以为这是正常衰老,但随着李阿姨的症状加重,她自己也很焦虑。诊室内,医生通过标准化量表评估、影像学解读和基因检测报告分析,为认知衰退患者厘清病因,并通过监测数据图谱解析,帮助患者打破“辗转反侧”的困境。综合评估后,医生认为,她目前处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这是介于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大脑警示灯”。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许多人误以为这是衰老的正常过程,从而延误治疗。实际上,AD源性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已是疾病,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徐伟介绍。

针对李阿姨的情况,徐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一方面,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另一方面,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如: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帮助患者锻炼大脑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训练,李阿姨的记忆力有了逐渐改善的迹象,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徐伟告诉记者:“很多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通过早期发现和综合干预,都可以有效延缓痴呆的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认知功能,让老年痴呆‘慢下来’。”

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团队始终坚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与生活方式研究(CABLE)”。“该研究数据库是2017年发起的一项大规模、系统性研究汉族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防、诊、治的综合数据库。致力于识别AD的早期预警标志物、确立可调控的风险因素,以及寻找汉族人群中的与AD生物标志物关联的可调控风险因素。”徐伟表示,对纳入人群开展生活方式、血管风险因素等六大领域的问卷调查及多维度认知量表测评和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同时进行神经影像数据采集,建立了标准化的样本库存储,开展多项检测工作。

“未来,数据库将继续扩展样本量,开展纵向随访,并探索新型多组学诊断标记物在临床中的转化与应用,为中国人群的衰老及AD的早筛、早诊、早治体系提供有效支持。”徐伟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一项针对睡眠与认知健康的“认知健康与睡眠研究数据库(CHASE)”也在2021年发起,致力于揭示睡眠障碍及疾病对认知障碍疾病及相关结局的影响。“我们聚焦大脑健康保障,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用专业的诊疗技术全力筑起从治病到防病的每一道防线。”谭兰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专业技术,努力打造一支技术特色显著的医疗团队,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脑健康”。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