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 |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中华文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1:45 3

摘要:什么是“文化遗产守护者”?他们是历史的守望者,文明的传承者,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从修复文物的专家、研究非遗的学者,到记录民俗的志愿者,他们用专业与热忱抵御时间侵蚀和人为破坏,让古迹重现光彩、技艺得以延续。

什么是“文化遗产守护者”?他们是历史的守望者,文明的传承者,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从修复文物的专家、研究非遗的学者,到记录民俗的志愿者,他们用专业与热忱抵御时间侵蚀和人为破坏,让古迹重现光彩、技艺得以延续。

但文化遗产的守护并非少数人的责任——本文要讲的这三位守护者,他们身上没有太过耀眼的冠冕,没有特殊的职业弧光,更没有值得颂歌的行为事迹,他们和你我一样,都只是人潮之中——用十足心,献一份力的最朴素的“守护者”。

守护者丨雷信龙:建设是最朴素的守护路径

上图:雷信龙

“从建筑与文化结缘”

今天让我们从安徽省六安市启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六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富有风味的徽派建筑,小到亭台桥榭,大到高墙瓦檐,从建筑上就透露出这座城市深厚蕴藉的文化气息。

而建筑,同样是雷信龙与文化守护结下不解之缘的媒介。

三十多年来,雷信龙在乡土上建起一座座房屋,铺设好一条条道路。然而回忆起最初踏上这条道路的原因,雷信龙的笑容里却有些无奈。

“一开始就是感觉找不到其他好的工作,就跟着别人当小工了。”

学历的限制,让雷信龙没有更好的选择,出力气干活是最容易却也最辛苦的一种,但很快他就对于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行很累,但我始终认为,只要我们卖力、认真地干,总归会比干其他的会好一点,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随着建筑经验的日益加深,雷信龙也渐渐对自己从事的这行有了感情,看见好看的,古朴的,有文化气息,内涵深隽的建筑,他会本能地走上前细细观摩,用手比划丈量,将其刻进脑海中的素材库。

“有时候看图纸,或者出去参观,看到都是一些古老的建筑,很漂亮,就会想,怎么结合一下,搞到我们政府单位搞的小公园,凉亭里面去,公园里面建凉亭也可以用这种仿古的形式……”

喜爱文化气息,是雷信龙在坚韧,勤奋外的另一重底色,更多出自本能。伴随着好奇、学习、思考一点点构筑起雷信龙对建筑,对文化的独特看法,他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这种喜欢的文化色彩,砌进自己构筑的一砖一瓦中。

“拥有即是守护”

随着工程事业慢慢的崛起,从雷信龙开了自己的公司,期间他对于建筑行业文化元素结合的学习也一直没有停下。吉祥的花纹,卯榫的结构,亭檐的设计,他在模仿和创新之中,在文化元素与建筑的融合之间,有了对“传承”的独特理解。

而日常生活中,雷信龙也保持好奇,并思考着文化的存在与沿袭。为了贴近文化的本质,也为了更好地理解那些砖瓦草木之间的古朴意味,雷信龙开始有意识地收藏、琢磨文化产品。

茶盏酒器,碗盘灯炉,日常中,有无数的东西可以承载着文化的一部分,而从这种拥有感中,他得到了关于文化遗产守护的自己的解答。

“拥有就是最好的守护。”

一路走来,雷信龙对文化守护的理解最终再次回到了建设上——实实在在的建设,或许是最符合雷信龙性格底色的方式,也是他身体力行,朴素地守护一方文明源流的本能。

他开始主动承接一些文化展览场馆的工程,以建筑贮藏历史文化的风采,继而传播给更多人。这些工程做起来并不容易,但他做的很开心。

“文化遗产我是这样认为的,就是以前遗留下来的很少的东西,现在我们去模仿他们,做成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后代看到,记住他们,这样,各种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传承下来。”

就在我们联络的这段时间,雷信龙承建的霍邱县高塘镇文化广场和镇史馆已基本竣工,此外还签下了霍邱县邵岗乡新建民俗馆工程的合同。

雷信龙的个人经历或许也正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折射,象征着万千普通人从物质满足迈向精神追求的梦想之路。当一个个温暖的家通上电路,点亮温馨,雷信龙没有停下,转而投向精神文化的修葺,用建设谱写了自己的文化守护之路。

守护者丨张启钢:传承是最朴素的守护价值观

上图:张启钢

“就是因为喜欢”

内蒙古包头,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来,市贸通达的区域,而我们的第二位主人公张启钢就来自这里,他是一名钢铁行业从业者,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

“开始我就是看看这个喜欢,看看那个喜欢,也不一定说我就是特别专业。”

张启钢的收藏没有标准,不受主流影响,也鲜少去评判价值;他对于收藏的选择遵循着非常纯粹的始动机——那就是喜欢。

他喜欢的藏品很多样,书画,陶瓷,紫砂……而对于收藏,张启钢向来行动力十足。他喜欢和田玉,便托新疆的朋友去挑选物色,带回来了很大的和田玉,他将这珍罕的藏品摆在家里,时时看见都非常开心;他喜欢沉香和黄花梨,便亲自跑到原产地去找,经常一找就是一个月,拿到最心仪的原木后,又请知名的雕刻大师手工雕刻,最终才心满意足地摆在了自家店里,供往来客友欣赏。

“包括字画,咱们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师的作品我都有,都是在拍卖会拍回来的大师亲笔所作,比较喜欢于建明大师的风格,有点张大千的风格。”

从完全不懂到头头是道,虔敬,始终是张启钢收藏1.0阶段的内心写照。

相较于那些非常看重藏品价值,四处鉴定,甚至期望以此牟利的收藏者,张启钢的想法则要简单,纯粹得多。

“我没想卖,实际上我就是收集这些东西,想法也挺简单,收集了就放那,将来传给儿子传孙子,一代代的,也挺有意思。”

他只是喜欢,并想把这种喜欢,这些美的东西传递给下一代。

在这朴素的“传承”观的背后,张启钢反而窥见了文化守护里返璞归真的实质。毕竟百代之后,陶瓷仍是陶瓷,书画也还是书画,玉石再几百年也是玉石,这些文化承载的本身是不会改变的。它们真正的宝贵在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渊源,而这份源远流长的底蕴将为观赏者带来温厚的文化滋养。

对于自己的这些藏品,张启钢始终秉承着认真、郑重的态度。这次谈话时他提及自己正在规划一个真正的展厅,把这些东西按照正确的方式一个个的展览出来,从而将这些藏品以最好的面貌展现出来,传播出去,同时也是将自己在收藏途中经历的那些故事和情感,与这些藏品一起传承,留存下来。

从狭义的传承到广义的传承,张启钢完成了收藏之路的2.0质变。

“大多数收藏本身就是一种关注”

回顾收藏的这十几年,张启钢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了不起。

“我就是从喜欢走到爱好又走到传承,不管是什么东西,谁也不去问,谁也不去管,那不就流失了。”

在喜欢、传承之后,张启钢最终回归到了守护的主题上。或许他并不明确藏品的具体价格,不明确藏品的门门道道,甚至不明确守护的具体是什么。但在他的收藏观里,这些藏品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所承载的东西,而他的收藏无形中也铸就了对它们的一种守护。未来他还会继续这件他觉得美好的事情,并且鼓励有能力的人加入进来,个人力量渺小,但一个个人的力量加起来,就会很大。

“我的心里话,国家这么大,人也这么多,如果真的要把咱们国家真正的好的东西传承下去,不是1个人2个人,10个人8个人的事情,大家伙一起把中国的好的文化、好的作品,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只有大家都去收藏一部分,我觉得就能传承下去,走得更远。”

从大多数的藏品,到大多数的收藏者,张启钢朴素的收藏观,或者说是文化守护观最终折射出了收藏行为的意义所在——

正是这个社会里无数普通人,以各自的普通方式,最终形成了文化守护的合力,筑成了这道赓续华夏文明的长河。

最终,张启钢来到了自己收藏之路的3.0阶段,他继续持守着自己单纯而朴素的守护观,以豪爽和热情欢迎更多的同行者加入。

守护者丨卢明钏:坚持是最朴素的守护力量

上图:卢明钏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是全国的“头盔之乡”,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留存丰沛的地方。而我们的主人公卢明钏,就来自乐清,现在是乐清头盔行业协会的会长。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他用自己的坚持将头盔从产业衍生出文化,将乐清丰富的文化瑰宝寓于头盔之中,带向世界,从而为这项头盔事业乃至家乡赋予了新时代,新文化的独特生命力。

“源于乡土文化的滋养”

走进乐清,首先会注意到的是随处可见的宗祠,这里的宗族文化保留得相当完整。2023年,事业有成的卢明钏代表所在的卢氏宗亲会,在家乡举行了持续38天的“寻根问祖”活动。

“我想把我们卢氏的文化,卢氏宗亲会代代相传下去。”

在这一朴实动机的背后,是卢明钏心系故土,赓续文明的情怀。而这一情怀源自乐清浓郁文化氛围的滋养。从细纹刻纸到黄杨木雕,再到元宵节的龙灯巡游,传统文化的风貌在幼小的卢明钏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赋予了他坚持奋斗,富有责任感的性格。

千禧年之后,国内迎来了摩托车的高速发展期,而卢明钏也看准了这一时机,2001年在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头盔事业。彼时国内的头盔市场还处于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大量的劣质头盔充斥市场。也正是这样的反差,在卢明钏心底种下了一种信念。

“做头盔没有其他,就是有人如果带着头盔摔倒了,头能不能被保护住,如果不能,就没用。”

对于卢明钏来说,这是他投身于头盔行业的初衷,可当时的市场环境却让他有些无法理解。

“一个生命是多么的珍贵,头盔应该是为了保护生命而存在的,国内当时没有标准,很多质量特别差,我不认同这么随意的做法。我们是想着一定要做做好的产品,要做个品牌出来。”

困境之中,最终是读大学的儿子为卢明钏带来了启发。他提到国外的头盔发展已经很成熟,体量也很庞大,不过相应的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这恰恰与卢明钏的思路一致,于是他决定将事业的脚步迈向了国外市场。

“用两年的时间 去做一个合格的头盔”

当时的卢明钏在国内市场尚且一头雾水,更别提走出国门,在完全陌生的地方创业了。但卢明钏能做的唯有坚持——他坚持去各国参加展会,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也努力学习积累着经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融入这个行业。

卢明钏最初做的是马术头盔,而马术头盔需要做CE认证,然而光是认证的第一步,卢明钏就走了两年。

“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把样品寄到德国去做认证,后来是广州有了一个TUV公司的代理点,我们就去那里做,每次做测试都要缴费,交了费不合格,交了费不合格,最后没有办法,已经花了很多钱也花了很多时间……”

最终卢明钏飞往了德国,直接约见了TUV公司的工程师,从她们口中,卢明钏才知道产品只是卡在了头盔连接处的十字扣上,他迅速提升了十字扣的质量,最终顺利通过了认证。

而这一经历也为卢明钏的头盔哲学增添了宝贵一课——

他意识到接轨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他从不觉得这两年的时间被浪费了,他获得了很好的经验。在头盔质量完善解决后,卢明钏的文化情怀再次松动,于是他开始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头盔文化”。

“从文化头盔到头盔文化”

随着他的头盔走向世界成为了国际商品,卢明钏始终将乡土的文化元素寓于其中——从头盔的颜色到花纹,都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元素,比如代表性的中国红、传统文化中高洁的水仙、雍容的牡丹等花卉纹样等。卢明钏希冀着以头盔为载体,将这阵来自乐清古朴的清风吹向更远的地方。

“而且外国人也非常喜欢红色,所以我也一直在推销,将我们中国的颜色传播到外国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元素。”

卢明钏会把中国风浓郁的设计理念与西方审美相结合,他将自己的头盔视作中西结合的产物。如今,他已经和5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他的头盔所到之处,都传播着中国文化的身影。

2015年,卢明钏成为了乐清头盔行业协会的会长。他开始更多考虑到行业的发展,以及他能为家乡带来什么。

2019年,随着电动摩托车事故的日益增多,劣质头盔频频被披露。于是卢明钏带领协会推出了行业团体标准,并要求每一家电瓶车头盔厂家都按这个要求生产,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而这样的事情推行起来,注定不可能顺利。

“因为这件事情我要被骂死了,他们说你又不要搞科研,你自己不生产,国内没有销售,别人还要销售的,你搞这个标准是要干嘛?”

“但是还是要搞,被骂也要搞。后来有了国家标准,那团体标准就不用了,但是行业的规范发展需要这样的东西。”

2020年,卢明钏推动了《乐清头盔》杂志的创办与发行,这是属于头盔行业的文化刊物,它将“头盔文化”具象化,更为本土头盔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阵地。此外,卢明钏还在制作一首属于乐清的头盔主题歌。

“我正在让人创作一首乐清头盔之歌,把我们这些人对于质量的坚守、对于生命安全守护写到歌中。我觉得这种东西更能形成文化,能够一直的传承下去。”

这些年来,卢明钏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走出国门又返归故里,书写了属于他的人生传奇。在这一路上,乐清赋予他的那份情怀,那份精神始终未变——那是奋斗与坚持的篇章,是传承与赓续的使命,是兼济天下,心系家国的初心。

不管在做什么,卢明钏心中始终是文化的底色,所追求的是精神文化的传播与赓续。正如他提出想法,女儿女婿创作的《头盔之乡》中所写:

“我走入江南塞北,心中是安全和质量。

我销往海角天涯,坚持着创新和理想。

这里是头盔之乡,这里是奋斗之乡!

蓬勃的产业四海名扬,卓越的技术追求更强。

我们是中国头盔的标杆,我们为万户千家的安全护航。”

这首质朴而真挚的《头盔之乡》,不仅道出了他对事业的执着,更彰显了一位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人民文化遗产)

来源:人民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