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山里的“小香港”曾闪耀两万人的繁华,电影院彻夜通明,姑娘争嫁矿工捧铁饭碗。如今残垣断壁间绿意破墙而出,最后守护者杨世贵骑着摩托,带着狗鹅巡视这片荒芜的辉煌遗址。“矿厂比县城还新潮”的骄傲,终被时代碾作铃铛声里的一口苦酒。
深山里的“小香港”曾闪耀两万人的繁华,电影院彻夜通明,姑娘争嫁矿工捧铁饭碗。如今残垣断壁间绿意破墙而出,最后守护者杨世贵骑着摩托,带着狗鹅巡视这片荒芜的辉煌遗址。“矿厂比县城还新潮”的骄傲,终被时代碾作铃铛声里的一口苦酒。
在贵州龙泉镇的南边,有一个叫做丹寨的小镇。镇里有一座曾经繁华一时的汞矿厂,但现在却成了废弃的矿场。岁月流转,已经过去了大半辈子,这座昔日被誉为“小香港”的地方已经变得荒凉不堪,建筑物破败不堪,人烟稀少。只有一位老汉坚守在这里看护矿场,他的身边有一只忠实的狗和一只友善的大灰鹅,还有一辆用来巡逻的摩托车陪伴着他。这个地方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了宁静和孤独。
老汉表示,他每月收入三千元,已经在这里住了一年多了。至于为何只有他一个人留在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藏在寨子里的小香港】
要找到丹寨金汞矿的工业遗址,你得先从丹寨县城朝南走。开车大约半小时,这段路程可不好走,全是那种弯弯绕绕的山路,开起来既刺激又让人难以忘怀。
走进这座废弃的矿厂,首先你会看到几座高耸的大烟囱,这些烟囱下面连接的是一些破旧不堪的房子。
由于长时间废弃,许多厂房内部已经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厂房的残垣断壁间,生长出许多茂盛的植物,它们的绿色枝丫充满生机。就连厂房的瓦片上也生长出一些顽强的种子,它们顽强地扎根在那里,不断生长。
厂房的颜色是灰扑扑的,看起来破旧不堪,但它周围的植物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一眼望去,破烂的厂房和茂盛的植被,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
走进这个厂区,最先迎接你的是一阵悦耳动听的铃铛声,随后是一个人的呼喊声渐渐靠近,同时伴随着一只大灰鹅的鸣叫声。
有个男子名叫杨世贵,他独自守护着丹寨金汞矿,是这座矿场唯一的看守人员。
杨世贵在这个汞矿出生,成长,一直都在这里工作生活,一辈子都与它紧密相连,他对这个汞矿有着深深的情感纽带。
丹寨金汞矿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已开始由官府开采水银。然而,它的真正繁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建立了国营丹寨水银厂,这也是该矿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这座矿厂吸引了大量工人前来开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当地的重要产业支柱。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发展,各项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兴起,矿产资源的价值在建没、生产和经济等各个领域中都极为重要。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并派遣了大批技术专家前来指导相关工作。
在这个地方的巅峰时期,曾经有高达两万的工人和他们的家人生活于此。这里的设施相当齐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电影院、学校、理发店、杂货店......这些地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存在的意义。比如电影院让我们享受视听盛宴,学校教我们知识和人生道理,理发店打理我们的形象,供销社和杂货店则提供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这些场所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即使留在矿厂,人们也能过得很好,不用担心吃喝拉撒,生活幸福感也很高。这里的生活很舒适,人们可以安心地生活和工作。
杨世贵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想去县城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在他们那个地方,人们更想来矿厂见识一下。这里的矿厂很吸引人,拥有各种稀罕的东西,比县城还要新潮得多。就连电影院这里可以容纳八百人同时观影,每次都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县城都非常羡慕这里的繁华程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城还没有电力供应,因此每当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只能依靠煤油灯进行照明。一些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甚至舍不得点燃煤油灯。
由于生产建设的需要,丹寨金汞矿已经实现了全天候电力供应。矿场每天24小时都在运作,机器轰鸣不断,人声喧闹。即使到了夜晚,矿区的灯光依然明亮如白昼,让人难以分辨是白天还是黑夜。
如果当时就有“夜市生活”这个概念的话,丹寨金汞矿的人们可以说是新中国首批体验夜市文化的建设者。他们在夜晚的矿场周围,享受着独特的夜生活。
六七十年前的丹寨人非常骄傲能有机会进入矿厂工作,同时他们也将能在矿厂生活视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对于他们来说,在矿厂工作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生活的保障,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对于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轻人来说,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福利之一就是无需再为寻找伴侣而忧心忡忡。只要媒人提及相关男方是在丹寨金汞矿工作的员工,几乎每位姑娘都会愿意成为他的伴侣。这种优势为他们省去了许多烦恼。
对于许多附近寨子的女人来说,能够嫁给矿里的男人,成为他们的妻子,是她们的梦想之一。
由于矿厂的福利待遇相当不错,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个矿厂的工作就如同捧着一个铁饭碗,你甚至不需要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比县城更舒适的生活。
一提起丹寨,几乎所有人都知晓。在这片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被誉为“深山中的小香港”的神奇之地。丹寨金汞矿更是周围村寨人们心中的梦想之地。
【进入没落期】
杨世贵的爸爸在矿厂工作,是一名爆破工。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打炮眼、放炸药。虽然工作有些枯燥,但他非常有动力,对待工作非常认真。
杨世贵一家有三个孩子,他的姐姐曾经是一名知青,在贵阳落脚。而杨世贵的哥哥技校毕业后,走上了和父亲相同的道路,成为了一名矿工。
杨世贵是家中的最小儿子,根据当地传统,父亲的工作通常由最小的儿子继承。因此,杨世贵接过了父亲的职责,成为了丹寨金汞矿的一名工人。
到了八十年代末,不仅仅是丹寨金汞矿,中国建国后开采的大部分金属矿都相继遇到了资源逐渐枯竭的问题,因此很多矿场不得不停工停产。
杨世贵曾经梦想过去当兵,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在跟他开玩笑。都已经走到县城,填好了报名表,却突然遭遇了阑尾炎的急性发作。这一病发,让他的体检没能过关,军旅的梦想就这样遗憾地擦肩而过了。
面对现实,杨世贵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进入矿厂工作。他开始在锅炉房里辛勤劳动,成为一名工人。
谈及那段过往回忆,杨世贵心中并无太大涟漪。
其实,这份工作就是使用铁铲将煤块丢进锅炉内燃烧。工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辛苦,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锅炉房工作非常炎热,每天上班就像在烤炉里烘烤自己一样。虽然工作重复且单调,但这就是日常工作内容。
假如他早出生一段时间,凭借丹寨金汞矿的工作,应该也能找到一门不错的婚姻。但到了90年代,矿场的经济情况开始走下坡路,这份工作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弱了。
这个男人工作稳定但单位普普通通,外貌也一般,平时不太擅长社交,下班后常常独自在家小酌。这种内向的性格让媒婆都感到摇头。他一直单身到了三十多岁,直到媒婆介绍了一个来自邻寨名叫刘阿莲的姑娘,两人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虽然丹寨金汞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但许多员工仍然更倾向于选择矿上的同事作为伴侣,结婚生子。这是因为选择矿上的同事能够保持城市户口,而如果选择附近村寨的姑娘,就可能变成农村户口。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矿工依然倾向于内部通婚,主要是出于户口的考虑。他们明白,与矿上的人结婚可以维持他们的城市户口身份,而这是与农村户口有所区别的。因此,尽管矿场可能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繁荣,但户口问题仍然是他们选择伴侣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杨世贵现在面临着一个现实的困境,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不能再一直挑剔下去了,否则真的可能会孤独一生。他必须要做出选择,不能再继续等待下去。
刘阿莲是个年纪稍大的未婚女性,而两位渴望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经过简单的相识,最终决定结为连理枝,成为彼此的家人。
杨世贵这为了结婚的婚姻,其实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期待的。在他看来,真正的婚姻应该效仿他的哥哥和嫂子那样。这场婚姻更多是外界因素促成的,而非他内心的选择。他对婚姻的理解是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关系和真实情感的联系。
杨世贵的哥哥和他的嫂子从小就是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两人一同成长,因为彼此间相当熟悉和相知,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展了自由的恋爱旅程。婚姻生活之中,他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共同话题和交流,彼此之间总是倍感亲切和温暖。
杨世贵认为,自由恋爱是决定他和哥嫂婚后幸福程度的重要差异所在。在他看来,自己与哥嫂的婚姻状况之所以有所不同,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自由恋爱。自由恋爱让哥嫂的婚姻更加美满,而他从中看到了幸福的关键所在。
杨世贵是个保守的人,他觉得一旦走进婚姻的殿堂,就得认真经营生活,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努力赚钱,让老婆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对他来说,这就是他对家庭的承诺和担当。
当杨世贵接手父亲的职位进入金汞矿时,这座矿场已经处于萧条状态,他是矿场最后一批员工之一。在他结婚的时候,这座矿厂已经停工两年多了。
像杨世贵这样在矿厂工作的人,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仍然坚持工作。他们通过采购原材料,也能勉强维持生计,获得一些收入。
杨世贵的爸妈都已经退休了。看到小儿子生活过得不容易,他们决定用他们的退休金在靠近汞矿的小村子里开个小超市。他们信任儿媳妇,所以把超市的日常管理和经营都交给她了。儿媳妇负责超市的打理,进什么货、卖什么价格,都是她说了算。
尽管全家人都非常努力地维系这段婚姻,但刘阿莲还是决定离开。她做出了这个决定,尽管这令家人感到失望和难过。
【感情日益变淡】
关于这段基于相亲开始的婚姻,本就没有太多情感基石。在杨世贵身上,他的老实和缺乏灵活性,逐渐成为了他们夫妻间争执的焦点。原本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和理解,再加上性格上的不同,让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杨世贵的直性子有时候无法适应妻子的需求,引发了不断的矛盾和冲突。这段婚姻在彼此的差异中不断受到挑战,他们的未来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
杨世贵有些保守的观念,他觉得虽然现在汞矿行业不如以前,但仍然是国家的产业,肯定会有所保障。除了小超市每月的收入,他和妻子还能额外获得300多元用于日常生活。
除了喜欢在下班之后品尝一点酒来放松自己,杨世贵似乎对其他的娱乐活动并不太感兴趣。他对吃穿方面并不太讲究,生活中仅留一点小钱用于购买自己喜爱的酒水。每当工资到账,他总会毫不犹豫地将剩余的钱交给妻子管理。
杨世贵心里明白妻子嫌弃他能力不够强,总是在家里抱怨他不够灵活变通。然而,面对妻子的指责,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和改变。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始终难以满足妻子的期望,这让他感到束手无策。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汞矿里许多矿工开始陆续离开。他们中的一些人前往沿海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些人则直接在异地安家落户。这些矿工的选择,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
对于出去闯荡的人,即便每月收入不多,相比于杨世贵在矿上守着,收入仍然高出几倍。这种情况让刘阿莲逐渐心生不满。
杨世贵也曾想过离开工厂出去闯荡,但当时工厂的名额有限,而且只针对工龄较长的人开放。由于他的大哥在工厂里的工龄比较长,所以最终这个分流名额就落到了他大哥的头上。这样一来,杨世贵也就放弃了出去的想法。
结婚后,每次与妻子回娘家的事,总能成为引发两人争执的焦点,尤其是这些问题成了我们俩争吵不断的源头。
杨世贵本来就不是个善于说话的人,他刚刚踏进岳父家的门槛,老婆的嫂子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他。一会儿说他不够富裕,一会儿瞧不起他做事的能力。仿佛从他进门那一刻起,就没有停下来过。
嫂子一直希望杨世贵能外出打工,让小姑子的生活过得更宽裕些。但杨世贵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他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汞矿的工作,他对其他的地方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每次提到这个话题,刘阿莲都会忍不住生气。她愤怒地批评说:“你只知道守着每个月那点固定的工资,这样就能富裕起来吗?”
杨世贵从不和妻子争执,他明白妻子有时会抱怨他贫穷、能力有限,这些都是事实。争吵并不能改变现状,所以他决定在下次发工资时,尽可能多给妻子一些钱,以此行动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努力。
虽然他的退让,但并没有挽回这段婚姻。他试图通过妥协来让这段婚姻继续下去,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杨世贵刚拿到工资,心情不错,就开始嘴馋了。于是,他对刘阿莲说:“伙食也是应该的。
直到晚上下班回家,刘阿莲发现饭桌上依旧没有肉,她非常生气,问道:“家里是不是没钱买肉了?”
我刚给了老婆工资,可今天就哭穷了。杨世贵心里明白这是妻子在故意找茬闹事。他默不作声,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就进房间了。
第二天醒来,杨世贵发现刘阿莲不见了,只留下一张纸条在客厅桌子上。纸条上简洁地写着六个字,这是刘阿莲留下的唯一线索。
我离开了家乡,开始去外地工作赚钱了。
杨世贵的父亲过世后,刘阿莲作为儿媳回来协助处理丧事。后来她又有一次专门回来探望自己的儿子。然而,她们之间的情感开始出现裂痕,于是在1998年夏天,她回来找杨世贵商量离婚事宜,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一天迟早都会来临,杨世贵内心早已清楚这一点。然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杨世贵仍然感到十分痛苦。他心里那份无奈和不安难以言表。他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仍然难以承受这一切带来的沉重负担。
他抱着年幼的儿子,一时语塞,无奈地问:“吗?难道真的必须走到离婚这一步吗?”
刘阿莲脸上毫无表情变化,她连杨世贵都没正眼瞧一下,目光转向其他方向,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我跟我儿子想换个地方生活,觉得待在这里没有太多机会,想要出去闯荡一番。如果一直待在这里,我担心他将来难以有所成就。"
刘阿莲只有一个心愿,然而杨世贵却回绝了。
一向温和的杨世贵,这次听到刘阿莲要带走他们的儿子,罕见地动怒了。关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两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脸红脖子粗地争执不休。
那一次,刘阿莲意识到,以前看似与世无争的杨世贵其实并不软弱,只是未曾遇到真正珍视的东西而已。
后来,儿子还是决定留在杨世贵身边。然而,作为一个大老爷们,杨世贵并不擅长照顾孩子,同时他还需要工作,因此他不得不将儿子送到爷爷奶奶家生活。虽然这样做有些无奈,但杨世贵明白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他希望能够兼顾工作和家庭,同时也让儿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曾经经常吵闹的房子,突然变得十分安静,这让杨世贵开始感到后悔。假如当初自己跟着大家出去打工,而不是固执地待在这里,或许自己的婚姻也不会走到这一步。这种后悔的情绪涌上心头,让他无法释怀。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许当时自己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守着这片土地,导致婚姻的破裂。
【寻求变通】
在2013年,这个汞矿撑不下去了,最终决定申请破产。也是在这一年,杨世贵第一次离开了养育他的故土,迈向了外面的世界。
由于技术和学历的限制,杨世贵只能选择在矿场打工谋生。他的工资是按照天数来计算的,每天可以赚取60元的收入。尽管工作条件可能比较艰苦,但他依然努力坚持着。
虽然收入微薄,但总算有进账。虽然赚的并不多,但至少有一点收入支撑。即便挣得很少,每个月也总有笔钱能收入囊中。简单说,我总能赚来一点收入。
事情总是不如愿,杨世贵才在工地上工作了两个月,就因操作失误导致机器损坏并受伤,最终被辞退了。工地方面考虑到安全因素,决定不再让他继续工作。
杨世贵再次回到汞矿,感到有些迷茫和无助。
当时,正是儿子考上大学的时候,学费和生活费用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身体逐渐衰弱,需要有人照料她。这段时光对我们家庭来说真是挑战重重。
杨世贵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不知道是该出门赚钱还是留在家里。然而,汞矿上的领导得知了他的困惑,并向他伸出援手。领导建议他留在矿上,负责管理工人的资料。这样,他既能解决自己的困惑,也能确保工人的资料不会丢失,对于那些还未调走的工人,他们的工作和退休福利也能得到保障。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直到2020年,我的工资才有所增长,达到了3000元。
杨世贵的生活开销其实挺简单的,主要就是负责儿子的教育费用和老母亲的赡养费,所以他的收入还够用。
最叫人难以忍受的,就是那种无法被他人感知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仿佛像是独自漂浮在宇宙中的一颗星球,四周空旷无边,无法被人看见也无法被理解。只有一个人在这样的孤独中默默前行,无人能与之分享喜怒哀乐,也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内心所想。这种感觉让人感到非常的寂寞和无助,仿佛被世界遗忘在了角落。
矿厂的领导交给杨世贵一个任务,那就是监管整个厂区,每天在这广袤的18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进行巡逻,确保没有任何火灾隐患。杨世贵非常尽职尽责,除了每周要前往县城探望母亲之外,其余时间他都会住在厂房之中。他的工作让他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整个厂区的安全都掌握在他手中。
这里一到夜晚就变得异常阴森恐怖。特别是冬季,伴随着狂风的呼啸,破旧的厂房内会不断回荡着风声,制造出种种诡异的声音。仿佛置身在一个幽灵出没的恐怖场景中。
夜幕降临时,深山里只有一间小屋闪烁着微弱的光亮。那里只有一盏灯泡在微弱的亮度下工作,还有一台老式电视机在播放着节目。这里的灯光虽弱,但却是寂静深夜中唯一的温暖所在。
由于我对互联网不太了解,加上这里的信号不稳定,杨世贵除了看电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为了消磨时间和有个伴,他养了一只大灰鹅。去年,他又花了100元钱,请朋友从县城带来一只小狗,以此作为自己的新伙伴。
他呼唤着小狗,脖子上铃铛的响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声音清脆而响亮。他和狗狗在厂区里巡逻,每走一步,铃铛声就随着他们的步伐响起。时间慢慢流逝,当他们结束巡逻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杨世贵其实有一辆摩托车,这辆摩托车是他儿子特意为他买的,为了让他的出行更加便利。儿子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走多了腿脚容易吃不消,时间长了还可能引起腿疼。有了这辆摩托车,杨世贵出行就能轻松一些了。
其实杨世贵挺珍惜他的摩托车的,不会轻易骑出去。汞矿那的路不平,他担心骑着摩托车会把轮胎磨坏了。因此,只有他偶尔回县城的时候,才会舍得骑着它去一趟。
杨世贵的儿子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丹寨,成为一名教师。然而,在这份工作上奋斗了两年之后,他心中涌起了一股闯荡世界的冲动。于是,他毅然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经过努力,他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留在了深圳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杨世贵从不强迫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他认为这是孩子个人的决定,只要孩子感到快乐、幸福,就没有必要强求他们陪伴在身边。他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杨世贵想让儿子未来能有个自己的房子,免得他到了这个年龄才开始考虑结婚的事。可当无意中听说深圳买房需要一笔超过一百万的大钱时,他震惊了。现在,他经常陷入沉思,自言自语道:“这么多钱,我们怎么可能负担得起呢?”看来买套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时光一天天溜走,回到汞矿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杨世贵的手机通讯录里虽然存着许多工友的联系电话,但他却迟迟不敢打电话给他们。他心里有些害怕,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曾经的工友。他担心自己的心情会变得沉重,无法像以前一样轻松地与他们交流。尽管他知道联系他们很重要,但他仍然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有一次,他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却是一个年轻女孩,声音非常哽咽,她告诉他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孤独的杨世贵,身处汞矿之中,每当面对生死离别,他的内心承受的压力已经接近极限。好友相继离去,只会让他感到更加寂寞难过。因此,他决定不再主动联系他们了。
听说汞矿遗址有可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杨世贵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高兴。他也想让更多人了解这座曾经繁荣的小香港的故事。如果真的是这样,该地方或许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到了那一天,他可能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了。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