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沧州,人称“武术之乡”。有关史料记载,沧州武术盛于明清。尤在清代,沧州习武者众,门派众多,押镖行业兴起,武林高手迭出。故沧州又被称作“小梁山”,有“镖不喊沧州”之说。这一切都使官府侧目,豪富折腰。
沧州,人称“武术之乡”。有关史料记载,沧州武术盛于明清。尤在清代,沧州习武者众,门派众多,押镖行业兴起,武林高手迭出。故沧州又被称作“小梁山”,有“镖不喊沧州”之说。这一切都使官府侧目,豪富折腰。
沧州武术门类基本可分为少林、武当两大派系。前者有滑拳、燕青、功力、劈卦、长拳,通臂、明堂、八极、太祖、六合、唐拳、螳螂拳、沙脚、戳脚、地趟、翻子、弹腿、猴拳、醉拳、大洪拳、小洪拳等;后者有太极、八卦、形意等。武术器械有刀、枪、剑、戟、鞭、锏、斧、镗、棒、钩、铲、镰、锁、镖、拐子、流星以及象鼻刀、苗刀、虎头双钩等。
沧州武术有其鲜明特色:有的则大开大合、勇猛迅及,有的则小巧灵活、诡谲多变。总的特点是速度快、力度大,变化多,刚柔相济,善于攻守,长于实战。
沧州武英众多,武德高尚。不但为沧州武术的传播立下功勋,而且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传统。清初丁发祥,现代武英王子平曾打败来华较技的外国数名大力士,大长了民族志气。义和团首领王之臣曾率团众追击清军范天贵部,屡胜。
1949年前,沧州武术不被官方重视,武术家社会地位低下。1949年后党和政府多方关怀沧州武术的发展。同时大大提高了武术家的政治地位。尤其是1978年以后,国家对武术提出了“发掘、研究,整理,继承”的方针,沧州武术得到了全面振兴。现沧州各级武术协会均已成立。市内建有武术馆1座和多处武术塑像。另有武术学校3所,业余武术活动点92个。全市139所中、小学武术普及率达95%,8 2所中学,小学建有武术队。市级武术比赛(分学生、职工、社会)每年举行3次,市区约5万人参加武术活动。武术新秀在全国、省级比赛中成绩优秀。
自1979年以来,全市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和观摩表演赛8次,夺得金牌12块,王志海独获4块。1984年省职工武术比赛共设13块金牌,沧市获7块。有的武术新秀应邀参加电影、电视武打片的拍摄,并随有关代表团出国访问。1982年,日本松田隆治率武术访华团11人来沧学习,研讨武术,澳大利亚旅游团两次来沧参观。1985年2月省体委正式命名沧州为“武术之乡”。
来源:历史的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