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聼風樓不才,将千年的传承与羁绊用文字把他们串联起来,向先辈英雄们致敬,颂赞炎黄儿女丰碑,为我华夏文明谱绘最美华章。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谨以此文,向我华夏数千年来所有戍边将士、百姓及后人致敬!
五千年来,多少炎黄儿女,几多铮铮铁骨,为华夏守边护国舍生忘死。
今天,聼風樓不才,将千年的传承与羁绊用文字把他们串联起来,向先辈英雄们致敬,颂赞炎黄儿女丰碑,为我华夏文明谱绘最美华章。
一,戍边卫国古代篇。
公元74年,汉代西域都护府“十三将士归玉门”。
十三将士归玉门是指东汉时期,耿恭率领的驻守西域的孤军在面临匈奴数万军队的围攻和极度困境下,坚守城池长达一年,最终在援军的帮助下,仅剩13人成功返回玉门关的悲壮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具体发生在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分别驻守金蒲城和柳中城。
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随后转向攻打耿恭的驻地。
耿恭及其部下在城中粮尽水绝的情况下,煮铠甲和弓弩的筋革充饥,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孤城。
经过一年的艰苦抵抗,援兵到来时,城中仅剩26人,而最终能跟随援军返回玉门关的只有13人。
玉门关守将为他们沐浴更衣,表彰他们的忠勇。
公元766年,郭昕最后的悲歌,长安音绝,孤悬绝域。
唐代宗永泰二年以云麾将军身份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
那个时候安史之乱已使唐朝元气大伤,吐蕃趁机攻占陇右、河西,切断了西域与中原联系通道,安西四镇成为孤悬绝域的“飞地”。
面对吐蕃围困,郭昕组织军民开荒屯田,在库车、阿克苏等地开垦农田,保障粮草供应。
为抵御吐蕃进攻,郭昕联合回鹘、沙陀等部族,以残兵多次击退强敌,甚至曾全歼吐蕃攻安西之军。
建中二年,郭昕借道回鹘,终于向长安派出信使,唐德宗才知道安西仍在坚守,但国力耗尽的大唐已无力支援,唯有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等。
元和三年冬,吐蕃发动总攻。
此时龟兹城中仅剩数干,皆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的郭昕率部浴血奋战,最终全员殉国无一人投降。
郭昕与安西军悲壮的故事真的是,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为国戍边的华夏之魂。
正如敦煌文书所载:“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这群孤勇者用鲜血书写了中华边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还有康雍乾三代用兵把葛尔丹势力斩绝于域外;
左公率领湖湘子弟血战天山南北从沙俄和阿古柏手中夺回故土;
直到王震将军的新疆建设兵团军民同心一起守护祖国的大西北。
多么可贵的土地,多么可敬可爱的人!
没有我们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戍边英雄们千年传承和坚守,哪有我们如此广阔富饶的国土,哪有我们今天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繁华美景。
从聼風樓个人角度来说,我敬的不单单是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时的安西都护府,清朝的左公和他的湖湘子弟,以及王将军亲力亲为的贴身驻守建设和鱼水深情;我更加敬畏的,是我们几千年持续不断的这种奉献与传承。
如果有灵魂在,那些终其一生,迟迟再也没有等到大唐援军的先辈将士们,如他们所愿,如今丝绸之路上华夏文明盛世的光影,正熠熠生辉!
二,戍边卫国现代篇。
这份传承,一直到今天,我们多少戍边的英雄还在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他们,我们的安宁,我们的平静以及对我们孩子、对未来的所有憧憬,皆因他们的付出而得以实现。
今天聼風樓把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们请到一起,让我的读者朋友和孩子们见证他们的丰功伟绩,让我们自媒体的节目也留下我们戍边将士们最美的华章。
这个出现在聼風樓文章里的戍边英雄,是用热血胸膛挡住乌压压一大片入侵的敌人,把身后的安宁与幸福留给祖国和人民的祁发宝同志,
聼風樓请大家记住英雄的名字。
祁发宝,男,汉族,1979年3月生,甘肃省武威市人,中共党员,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步兵指挥专业毕业大专学历,大校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卫国戍边英雄团长。
中共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22年新闻联播报道显示,他已晋升副师级。
上面那张图片我们只能看到他伟岸挺拔,为祖国和人民抵挡灾难的背影,大家一定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并记住,这就是让我们每天能够安心过日子的人。
事件经过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们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
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
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中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们退让。
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
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
见此情景,陈红军等带人立即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也壮烈牺牲。
很快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
祁发宝被救出后,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包扎伤口时,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随后又晕倒了。
下面这位小兄弟实在是太年轻了,他叫陈祥榕(2001年12月9日-2020年6月15日),男,汉族,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下山口村人,中共党员,戍边烈士、一等功臣,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
也就在祁发宝带领几名战士与外军交涉的过程中,突然受到印方暴力攻击,引发加勒万河谷冲突,陈祥榕作为盾牌手一直抵挡在最前面毫不畏惧、最后壮烈牺牲,年仅19岁。
陈祥榕同志从2019年报名参军加入部队后,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如此高尚纯洁的情怀被他当做工作的战斗口号,并一直在部队工作中坚定地奉行,直到为了我们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
聼風樓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催人泪下的现代成语故事“陈母问勇”。
我们这位戍边烈士陈祥榕的母亲姚久穗,2015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可是自己一手带大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姐姐陈巧钗,另一个就是弟弟陈祥榕,一家三口相依为命。
2020年6月,当我们的英雄陈祥榕在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中牺牲后,部队领导亲自上门慰问并询问这位英雄的母亲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她婉言拒绝并询问她的儿子在部队里的工作用不用心,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勇不勇敢……
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赢得了我们全社会发自内心的敬重。军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对烈属的慰问。屏南县专门提供工作岗位,将她安排到屏南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工作。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定期上门,帮助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021年,陈祥榕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2024年10月17日,“问勇路”在新疆和田揭牌。
下面这位英雄名叫王焯冉(1996年11月-2020年6月),男,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一等功臣,烈士。
2016年,年轻的王焯冉毅然走上边关卫国戍边。
2020年6月,也就是加勒万河谷事件中,23岁的王焯冉随部队渡河增援一线,大家要知道,雪山上的河谷可没有桥的,都需要我们的战士直接从冰冷的河水里直接蹚过去。
当王焯冉第4次蹚河时有战友被激流冲散,王焯冉和战友们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战友们获救了,王焯冉自己的一只脚却被卡在了水下石缝之中,永远倒在了冰冷刺骨的加勒万河激流之中。
王焯冉烈士在执行任务前,曾写下胸怀家国让全国人民潸然泪下的家书:
“奶奶,这么长时间里我最牵挂的就是您,孙子这些年一直想好好让您享福,可是我却一直不在家……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您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您们当儿子,好好报答您们。”
2021年2月,中央军委给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2021年5月,军队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公示为“军队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成员)。
2021年6月,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10月初,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中村社区民兵连被命名为王焯冉民兵连。
2021年11月,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22年4月,当选“感动中原2021年度人物”。
下一位英雄也是在这次加勒万河谷事件中牺牲的戍边烈士:肖思远,(1996年12月-2020年6月),男,汉族,河南延津人,曾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汽修2014级3班的学生,2016年在校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代理排长,中士军衔,一等功臣。
在团长祁发宝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负责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线投入战斗。
甚至受伤突围后还义无反顾返回参加战斗,发现还有战友被围攻,肖思远再次冲向前去拼死营救战友,用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的攻击,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摘自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2021年2月,中央军委给肖思远追记一等功。
2021年5月,军队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公示为军队“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成员)。
2022年4月,当选“感动中原2021年度人物”。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肖思远的弟弟时常梦见哥哥端着枪威武的样子,他也下定决心跟随哥哥的步伐毅然决然参军入伍,说要把哥哥的精神传下去。
肖荣基,男,出生于2004年,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弟弟,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下士。
这位小兄弟参军以来,先后获“优秀新兵”、“杨根思连”训练标兵、“优秀义务兵”、三等功等荣誉。
最后聼風樓介绍的这位就是营长陈红军,(1987年3月20日-2020年6月),男,汉族,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营长。
2009年,陈红军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他本来已经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说正在征兵就临时“变卦”走进部队军营。
和上面几位英雄一样,在那次加勒万河谷事件中,在团长祁发宝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时,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为营救团长毫不畏惧突入重围,与早有准备且人数众多外军激烈搏斗英勇牺牲,年仅33岁。
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
2021年2月,中央军委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
2021年5月,被评选为军队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预备人选。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陈红军“七一勋章”。
2022年1月,入选2021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名单。
2024年8月,戍边烈士陈红军被写入新版语文课本。
说到这里,聼風樓绝不能忘记我们戍边烈士的家人,下面这位是陈红军烈士的在婚妻子肖嵌文女士。
陈红军牺牲时,他的妻子肖嵌文已怀孕5个多月。
2020年10月25日,陈红军烈士的儿子出生后,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及时跟进服务,协调相关部门将烈士的孩子落户在西安市。
因肖嵌文女士已落户西安市,陕西、甘肃两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密切配合,不但为烈士妻子提供周到的孕产期服务。还为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肖嵌文女士,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就近协调她到西安音乐学院教师岗位工作。
英雄烈士为我们坚守一生平安,祖国和人民也不应该忘记英雄们的家人。在这方面,聼風樓认为国家和地方做得非常的好,真的。
除了我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其实作为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有一个民族历来也是祖国边疆的守护者。
聼風樓想,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我们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塔吉克族。
(在这里聼風樓建议点击播放下面的音乐听着看文章更爽哦。名族特色音乐《帕米尔的春天》)
他们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聼風樓也知道早就已经传遍大连南北,我们但凡稍微有点年纪的人,比如《冰山上的来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我们几乎个个人都如雷贯耳。
而且聼風樓记得我还专门为此还写过他们,所以在这里我就简单的给各位介绍一下吧。
在公开网络和国家官方网站等到处都有图片上这几位英雄人物的百年戍边佳话,被我们最高领导们称为“永远的帕米尔雄鹰”的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戍边人。
谁着巴依卡爷爷辈的逐渐老去,爸爸辈的巴依卡家族目前正在做着我们子弟兵一样的工作,而且他们可是免费的、永远的那种。
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巴依卡家族中新生代的儿子女儿们,又将从父辈们手中接过守卫祖国边疆的重担。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都尔汗说,爷爷告诉他们,守边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聼風樓贴出来的图片以及陈述出来的这些塔吉克族戍边英雄,只不过是帕米尔高原上几万塔吉克戍边同胞中的一个家族的几个人而已。
所有的塔吉克人虽然没有穿上军装,可他们都在情不自禁默默地为我们守护者祖国的西大门,他们可是我国有众多政策倾斜与特殊照顾的同胞,那可都是他们应得的。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那个只有雄鹰翱翔的地方。
聼風樓在这里向他们致敬!
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子弟兵战士、地方基层干部和像你我一样的普通老百姓,都在夜以继日默默的奉献他们所能做到的一切,为祖国保护边疆,为我们守护安宁。
三,赤胆忠心未来篇。
聼風樓最近还在网络上有幸读到一位刚刚上大学的新疆年轻女孩,在漫长的上学路上写下的肺腑之言,祖国那一路眼花缭乱的极致美景和各地不一样的人文风光,让她明白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真的值得她用一生来守护。
她在文末说直接感叹,她学成一定要回到家乡建设守护祖国的边疆。这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崇高的觉悟,真的让虚度半生的聼風樓感动不已。
下面聼風樓就引用这位姑娘的励志美文给大家看看,我们不但后继有人,而且文化道德修养和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远超我们的想象。
〈引用开始〉
(紫色斜体部分)
我家是边疆汉族。
有一天,我考上了大学。
大学离我不近,也就是从鸡屁股到鸡头那么远。
上火车的那一刻,全家都是兴奋的。我可是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啊。父母也因为工作忙碌,除了少年时期,几十年没出过省。
车缓缓开动,一天一夜后,窗外的风景仍旧一直停留在我从小对外面的印象:绿洲的城市村县,兵团的耕地,沙漠,戈壁,隐隐有几个风蚀地貌以及……烽火台。
这种从小看腻了的风景总是太无聊。我就睡了过去。
下一次睁眼,就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从漫漫黄沙,变为了郁郁葱葱。
看到了黄河,看到了窑洞,看到了草原,看到了青山,看到了不知名的小湖,看到了林间薄雾中不经意奔跑的小鹿……
这是一个疆域多么广阔的国家啊!算上转车的时间,整整坐了四天。
戈壁雪山,森林草原……一幕幕不同的景色,就这样不断在窗外展现,上演。
每当列车停下又开驶,就又是不同的方言在身边交流。
驶近北京,隐隐约约的,还看到了长城!
从荒凉的戈壁烽火台,到群山下的长城!这些,都是祖先的痕迹。
他征服,他控制,他管理,他耕耘。
戈壁上烽火台的狼烟燃起又落,群山后方的时代更迭起起伏伏。
沧海桑田,这窗外的村庄,又是哪位祖先背起行囊,驻足生根。
默默苍生,他孕育,他成长,他重生……他和他们的后代,至今仍然继承着他们的血统,他们的姓氏。
不知道多少代后,他们的子孙继续扛起行囊,就这样一步步从大海,从森林,从山川,向着西部某一个地方生根,孕育,死去,人复人,代复代……
铸就了今天戈壁之上的烽火台,向着祖先发源地,那个充满绿色的地方,传递着战事的信息。
从小,我不懂或者无法体会那些老师让我们背的诗词所描述的景观:二月春风似剪刀(三月都是凛冽的杀猪刀),姑苏城外寒山寺(寺庙是什么样的呢?跟这里圆顶的清真寺一样吗?不过两种寺我都没去过呢)。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为什么晚上的露珠能沾到衣服上?世界上真有露珠这种东西存在吗?为什么我没见过)。
倒是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样的诗感同身受。
但是为什么描写我们这里,都是从军,思乡的诗呢?以前不懂,现在明白了。也体会到了戍边的将士们拼杀守卫的理由。
看到肥沃的良田,广阔的平原。我顿悟了,为什么游牧民族非要攻打占领我们。要我我也也想要啊,但祖先硬是扛下来了,一扛就是几千年。
扛到曾经只有异族的土地上,如今仍是我们的人。
扛到这个民族,经历了战乱,饥荒,但仍然繁衍了十余亿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扛到这个民族,如今能实现先人遗志,上可九天揽月,下至五洋捉鳖。
奔赴星辰大海,仍承祖先语言。这样的民族,真的不多。
我们这个民族,朴素内敛,不咋会能歌善舞,不善对外宣传。
只会在地球上创造一个个bug:活的最久的文明(有几个民族历史过千?两千呢?那么五千呢?)人丁最兴旺(过千万已经是大体量国家了,单说民族呢?过亿有几个呢?那过十亿呢?)最不信"邪"(宗教,尝试了千年死活就是没法在这片土地上独霸天下)。
未来,他也会继续,刷新着记录,创造着bug。
我是边疆的汉族,我瞭望着东方,那是我们的过去。
我凝视着西部,这是我的家,我最终也会回来,和那戈壁滩上的烽火台一同,展望着,我们的未来。
〈引用完毕〉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这才是“后浪”该有的样子,更是让聼風樓特别敬佩的样子。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寥寥数笔,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厚重历史如写意画卷般徐徐展现于眼前。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国人不应只沉醉江南的杏花烟雨,也应牢记北国的朔气金柝。因为真的有人愿意放弃在内地舒适的生活,去边疆奉献自己及其后代们的所有。
此刻,聼風樓终于明白每每大厦将倾之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炎黄儿女奋不顾身。
若将来再有图存事,微末如我,也必定效仿先烈,不为主义不为私利,只为这片美好的土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有如此美文美人,也引来全国各地网友的无数赞美以及对祖国西北风情与地理文化的羡慕之情。
后记:深沉的爱
某东部城市网友动情地评论道:从东部坐飞机回新疆的时候看着山峦起伏,星辰变换也是颇有意境了,尤其是在下午落日之前飞,可以体验到一种追着太阳跑的感觉,仿佛那一刻我们都是夸父。
看到这里,生于西南地区的聼風樓也很是感叹,除了少年时课本上描述的神州各地种种风土人情,成年后东南沿海四处工作,确实让自己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然而目前为止最遗憾的事,西藏新疆聼風樓还真的没有去过,待子女成人脱身之时,定前往祖国的心神之地一饱眼福,纵享白雪黄沙洗净我内心的烦杂。
俗话说,行万里路,格局胸怀自然宽广。
可看了那位上学路上新疆姑娘和网友们笔下的描述,那种大开大阖,金戈铁马的意向;是大漠孤烟,是羌管悠悠;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角声满天秋色里;是戈壁,是高山,更是我这个“南方人”未曾体验的萌动。
聼風樓虽走遍大半个神州,可不到西藏新疆,哪里称得上行万里路,哪里算得上拥有宽广的胸怀呢?
某广东网友紧接着评论道:我是岭南地区的,这里潮湿炎热的环境,稻米可一季三熟,连树木都始终长青。我从小向往祖国的新疆。我的家乡拥有辽阔的海洋,我向往却是肃然的沙海。和祖国的西北辽阔的边疆比起来,别说岭南了,连江南都显得太小家子气。
某河南网友也感概地说起自己的感受:我是正宗中原人氏,当我路过豫北的大片土地时,看着低矮的远山和田野,心中想着一个个春秋的历史片段,都曾发生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当我爬上新郑古城郭的时候,子产是不是当年也这样望向远方?当我到开封古城的时候,幻想着“烛影斧声”是不是离我停留的地方很近呢?
原来苦苦追寻的民族历史感啊,一直都流淌在我们身体的血液里。
还有这位被感动到的福建网友分享了自己骑行路上,游历了祖国沿海后的感触:我是一个骑行者,潮汕沿海,闽南山区,江浙水乡,淮北流域,鲁南丘陵,直到胶东半岛。
在晋江大桥上突然回想起那首歌,就一直单曲循环,直到苏北一座在建的大桥上,一路行来难自抑,哭喊着唱了出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大家的真诚故事分享流露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热爱再一次让聼風樓热泪盈眶,我巍巍神州华夏,既有黄沙金戈的大西北,也有温柔似水的江南水乡,既有彪悍肥沃的东北黑土地,也有千年执着西南边陲。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啊。
特别是下面这位自称少数民族兄弟网友的评论,让聼風樓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格局,什么才是胸怀坦荡。
我们除了民族称谓略显不同,在其他的任何方面并没有什么区别,我虽为少民,但依然为这个国家自豪,依然认同国家先贤和先烈,并不在意他们是什么民族,相反主观上我觉得汉文化为主对国家和华夏民族的延续更好。
我虽为少民,只要同胞不待我为异类(真从未有过),我依然愿意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所有的一切,绝不含糊!
我们这个民族,有血性的西北男儿,也有才气出众的江南书生,保家卫国也从不只是男儿的勇猛,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千万里的风光,今日的华夏文明从不论男女、民族和地域,我们血管里都流淌着炎黄的血液,我们都深深的爱着彼此。因为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都是一家人。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那些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爱意与敬仰的孩子,便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大国少年,不外如是。
唯有厚重的历史沉淀、广阔的国土人文和几千年的广大传承,才能孕育出如此大气磅礴而又自信坚定的年轻人。
我们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今天依然能听到祖先的声音,也能看到他们生活奋斗的痕迹,更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他们的爱恨情仇,也能够吸取他们为我们谱写的万千叮嘱、无数希冀与借托,今天我们生来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在我们每一次前进的路上,先人都与我们同在。
几千年来起起落落,风光过,低谷过,传承到现在,我等安能使其掉颜色?
最后再次向几千年来所有卫国戍边以及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英雄们致敬!
好了,今天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这里是西南贵州的『聼風樓』,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来源:聼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