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 扎根乡村牧野大展身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09:55 2

摘要:乡村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乡村。内蒙古持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优化人才“引育留”生态链,让各类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汇聚,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带着农牧民干、帮着农牧民赚,让更多群众共享乡村蓬勃发展的红利——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北疆新农人”直播培训。

“全区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李庆国在田间查看种子。

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青年致富能手杨汶兴线上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彭海霞 摄

“鄂尔多斯农推官”刘百川宣传推介当地农畜产品。

乡村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乡村。内蒙古持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优化人才“引育留”生态链,让各类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汇聚,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带着农牧民干、帮着农牧民赚,让更多群众共享乡村蓬勃发展的红利——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田文荣创建“阿图纳拉”品牌,让家乡牛肉变身热销全国的美味零食;在赤峰市敖汉旗,杨亮用北虫草“串”起循环产业链,带动联合社年净利润突破千万元;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李庆国成立大豆种业公司,手握8个独家品种,繁育出6.8万亩“金豆田”……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开启“聚才兴村”新气象

走进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的阿图纳拉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切割、调味、称重、打包……一条条生产线火力全开,营养美味的通辽牛肉被加工成牛肉干、牛肉酱等爆款产品,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该公司是通辽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3家现代化工厂,开发出40余款肉类休闲食品,将土特产装进真空锁鲜包装,摆在超市、便利店等近万家门店的货架,成为全国消费者的解馋零食。

这家年产值达6亿元的公司创始人田文荣,曾在北京等地从事互联网、游戏、唱片等“高大上”行业。2016年返乡改行成为“新农人”。这令人费解的跨行,始于一个简单的念头:“看到家乡牧民因为肉卖不出去而愁眉不展,就想帮一把。”

这一帮就是近10年。如今,该公司日产成品2吨,业绩逐年攀升。2024年,其自有品牌销售4000万元,助力通辽肉牛产业从“卖牛肉”变为“卖牛肉食品”,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本地。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如今,越来越多的“田文荣”选择返乡施展抱负。他们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对故土感情深厚,在发展产业、整合资源等方面,对乡亲们更具带动作用。然而,吸引乡土人才真正筑巢,不能仅靠“感情牌”,更需要精准高效的政策托举,才能将乡愁转化为可持续的生产力。

自2022年国家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通过“优中选优+靶向培育”双轮驱动,在自治区范围逐级遴选产业振兴带头人,委托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培育机构,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目前,内蒙古累计培育‘头雁’2638人。经过培育后,‘头雁’在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郑风忠说。

当人才羽翼渐丰,更需要制度性东风助其翱翔。内蒙古先后出台“头雁”项目倾斜政策209条,内容涉及种养补贴、饲草收储、畜牧良种补贴等农牧业产业支持以及职称评审、人才评选、优秀表彰等人才评价工作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与内蒙古银行合作发布“头雁贷”金融产品,采用灵活多样的抵押方式、专属的优惠利率、便捷的借贷流程、多样的还款方式,为产业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如今,随着一系列人才政策的落地,一幅“人才点翠、沃野生金”的祖国北疆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数据显示,2024年,内蒙古“头雁”项目通过直接拉动、服务带动、辐射联动55.5万余户农牧民户均增收1.2万元。

从“土专家”到“多面手”,构建“育才兴农”新生态

在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三宝山村,一株株金黄的北虫草在大棚里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清香。这里是“80后”新农人杨亮打造的虫草王国。

这位中专毕业时“为生存发愁”的农村青年,如今拥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总经理、高级农业师等多个头衔,他经营的敖汉旗惠州北虫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75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累计带动700余人捧上“金饭碗”。杨亮笑称自己的逆袭密码藏在一次次的培训笔记里:“若没有有关部门的悉心培育,北虫草可能至今还是‘土疙瘩’。”

2016年起,杨亮在市、旗两级农牧局的推荐下,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高素质农牧民工程等培训。“作为一个中专生,能走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高等学府,面对面得到资深专家的指导,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杨亮翻着泛黄的培训笔记感慨。

各种各样的培训让杨亮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以前只知道埋头种‘草’,卖鲜‘草’,培训后才意识到北虫草浑身是宝。”他指着培养基废料加工的有机肥说,“专家一句话点醒我——把初级农产品当原料卖最吃亏!”

2019年,参加赤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青年农场主培训后,杨亮联合其他学员组建了内蒙古蒙新联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行“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实现产品多元化、品牌化发展。2020年,杨亮在联合社内部构建循环产业链:北虫草培养基被加工成牛羊发酵饲料,低价卖给养殖合作社,牛羊粪污与培养基废料制成有机肥供给种植合作社。同时,杨亮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各合作社的农畜产品,并帮助大家找销路。目前,联合社拥有7家合作社、9个家庭农场,管理耕地2.32万亩、牛羊近5000头、北虫草150万盆。2024年,联合社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社员年均增收6万元。

杨亮的“点草成金”故事,正是内蒙古全域推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程的生动注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以锻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多面手”为目标,构建覆盖12盟市85个旗县的四级联动培育体系,持续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动能——2023年中央财政投入8924万元培育2.3万余人,学员满意度达99.9%;2024年再获中央财政8707万元支持,培育学员1.2万余人,学员满意度达99.7%。

“培训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眼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高云也深有感触。之前还在为牛羊销路窄而发愁的他,去年注册成立了公司:“以前觉得养好牛羊就行了,培训中老师反复强调‘没有质量和品牌加持,好肉也难出草原’,今后我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企业从‘卖肉’转向‘卖品牌’,带动周边农牧民一起致富。”

从“潜力股”到“绩优股”,绘就“汇智强农”新图景

当返乡人才的“归巢效应”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在广袤乡村交汇,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逐梦沃野,描绘出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全区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李庆国以“种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5万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建起2万吨级仓储中心,保价收购周边村屯粮食,粮价低迷时按保底价结算,市场走高时则随行就市,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2020年,李庆国成立呼伦贝尔市中农种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8家科研机构组建大豆种质创新合作联盟,专攻农业种源“卡脖子”难题。2024年,种业公司大豆良种繁育面积达6.8万亩,为周边农牧民提供了110个就业岗位。如今,他的种业公司拥有8个独家品种经营权,其中包括内蒙古2025年农牧业主导品种“蒙科豆9号”。

在素有“塞外药乡”之称的赤峰市喀喇沁旗,李苹从城市“逆流”返乡,接过父辈手中药材种植的“接力棒”。面对药农“选种如开盲盒”的困境,她创立了内蒙古金百禾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入先进技术、严格管控质量,为药农选育优质种子、种苗。同时,定期开设田间课堂,为药农提供种植全过程技术指导。

如今,她的公司种子加工相关工作年均带动1.2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公司年供优质种子500吨左右,带动当地2600余户农户繁育约7万亩种子种苗,成为辐射呼伦贝尔市、新疆昭苏县、甘肃张掖市等地的中药“种源库”……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为激励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扎根乡村大展身手,让农牧民从“身份象征”转变为“能力认证”,内蒙古打破学历、论文、资历“硬指标”,为农牧民量身定制职称评审体系——

自202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人社厅联合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开展了为期2年的农牧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2023年,两部门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设立农艺(农经)、畜牧(兽医)、工程(农机、水产专业)3个类别的农牧民职称。目前,内蒙古已有2411名农牧民获评高、中、初级职称,他们均来自农牧业生产一线。

“当前内蒙古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资金统筹、跨部门协作等方面仍需加强。接下来,我们将靶向施策,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和创新创业扶持,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以人才驱动助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石云峰说。(记者 方圆)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