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四大书院:你知道有几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4:06 1

摘要:古往今来,凡是郡县乡村,每一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这尤以书院为代表。在古时候,书院就是传道授业的场所,还具有藏书、供祭的功能。书院最初始于唐代,主要发展于宋代。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誉为“中国四大书院”。古代的学校分“官办”与“民办”,

兰州第六届“寻找你的家和乡愁”乡村行活动散文作品选系列:苦水四大书院:你知道有几个?

作者:苗汀 周厚澎

古往今来,凡是郡县乡村,每一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这尤以书院为代表。在古时候,书院就是传道授业的场所,还具有藏书、供祭的功能。书院最初始于唐代,主要发展于宋代。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誉为“中国四大书院”。古代的学校分“官办”与“民办”,官办叫“学宫”和“义学”,民办叫“书院”和“私塾”,书院相当于今天私立的大学和研究院,多具有民间经营性质。

那么,在苦水,人文荟粹,名人倍出,这得源于有义学和书院,书院以私塾形式出现,后逐渐被官方的义学取而代之,成为地方特色教育机构。苦水虽在贫野僻壤,但在历史上也有四大书院:萱帽书院、南峰书院、朝阳书院、梅公书院。这苦水的四大书院,在苦水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华丽的篇章。

萱帽书院

萱帽书院是一个家族私塾学堂,是和苦水周员外家有关。据《玫瑰天涯》民间调查:萱帽书院创办于明朝崇祯初年,是由苦水堡富裕大户、苦水周氏四世祖周国礼创办,萱帽书院得名源于周国礼和萱帽山主持王吒什是至交,品茗对奕,畅谈人生。成为萱帽山最大的香火之资的捐赠者。

至顺治初年,苦水周氏七世祖周祺邦,收义子王进宝,培养王进宝在萱帽书院读书习武,后送义子从军,成为奋威将军,并在苦水堡南街建了周氏辕楼。

民国十八年,苦水萱帽书院的周氏辕楼易主他人,周有民郁郁而终,以秀才终一生,宣告萱帽书院结束。

至2003年,苦水周员外家第十六世孙周厚澎(苗汀)筹建萱帽书院,为重塑周氏家风,立志打造苦水周员外家文化传播基地,现民间藏书达2万册,收藏各类书画作品数千件,尤其以民国时期为主。

南峰书院

南峰书院,最早的记录源于《苦水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四大支派之琅琊王系,始由山西运城河汾口移居今榆中石桥子村,待至王桂又于明朝洪武四年迁居永登苦水乡。又分支北川徐家河,在明朝时期,以徐家河王姓,创办了南峰书院,又有“南峰秀”之一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苦水北川以南峰书院为基础,设立了“南峰义学”,有学田60亩,所收地租为教师薪俸,有学生20多人,免费上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在兰州师范任教、享有“数学泰斗”之称的周少浠(祜甫)先生专程来家乡召集乡村父老倡议改建“义学”,群众捐筹学田100余亩,基金小麦100石,修课桌数十套,改建教室5间,聘请苦水籍从兰州师范毕业的学生任教,招收苦水及河口、红古、河嘴、树屏、西槽等地的学生入学。经永登县民国政府批准,南峰义学改名为“永登县李佛镇南峰小学”。1950年校名改为“永登县苦水区第一完校”。1984年初,学校定名为“苦水镇中心小学”。

朝阳书院

清朝道光年间,有王乃宪的读书人赴陕西三原赶考,回乡途中从西安带回了几株玫瑰苗。种植在了下新沟梁子磨(今下新沟村1社)。苦水特殊而适宜的水质、气候、土壤等等及自然条件,让王乃宪的几株玫瑰苗生长的枝繁叶茂,玫瑰的美丽也引得当地人竞相种植,从此就扎根在苦水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独特的香型,并命名为:“苦水玫瑰”。王乃宪成为苦水玫瑰引种第一人。

乃宪名字寓意为:博学多才、宽容大度、三省吾身、谦虚恭敬。字子慎。太学生,后隐居于朝阳山下,开设“朝阳书院”,授业解惑。“抱道自娛,不乐仕进”。“生平博极群书,学宗濂关闽,尤精于释典、内经。凡天文、地理、太乙、禽遁、九章算数及星命象占诸法靡不湛深。手制周髀浑天铜仪”。而这手制周髀浑天铜仪,至今还完好无损地在红城镇的一户人家里珍藏着。

朝阳书院,在李窑沟开办以来,王乃宪“晚年尤好经济实业之学,诸如种棉、织布、栽稻、沤靛等事无不躬亲而手试之。手植桑数百株,课家人养蚕。”王乃宪自改李窑沟异名为:树桑村。归隐地方之心,可见一斑。成为当地人的一大美谈。并尝自署门联云:补地缺以养蚕远绍西陵事业;破天荒而种稻居然南国水田”。

《红城张氏家谱》记述王乃宪“年逾八旬犹不释卷,目能读细字“。而最为传奇的记载是:“朝阳书院,一进二院,藏书颇丰,尤以经济学为居多。”

朝阳书院,以私塾形式出现,以朝阳山为名,培育人才,实属李窑沟树桑村之教育启蒙也。后在文革时期,朝阳书院所有藏书均被红卫兵收去,成了破四旧之物,让后来人扼腕痛惜之。

梅公书院

苦水地区,在民国时期和明清时期,树屏地区属苦水管辖范围之内,凡是在树屏地区居住的居民,多数为苦水移民,风俗习惯和语言表达均和苦水相同无异。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哈家嘴村民霍钟玉(1802—1883),为地方达贤之人,曾荣膺耆宾。与地方绅士集资创办“梅公书院”私塾学堂,聘请秀才薛天标、张九悟、施建才等先后任教,为树屏地区落后的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流。解惑答疑,摈弃愚昧,培育地方英才,成了梅公书院的主要宗旨。该书院后于1951年停办,改为初级小学。接着,张家庄义学和崖头私塾(道光二十二年)也相继创办,为开启树屏地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添花增色彩。

来源: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