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贵州日报》头版+整版聚焦毕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14:58 2

摘要:4月2日,记者在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见到文兴巧时,她正忙着整理民宿床铺,左手捏住床单一角,用力一抖,床单便舒展开来,用不太方便的右手压住另一角,轻轻抚平,床单就铺好了。

4月8日

《贵州日报》头版+整版

刊发《[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

毕节市海雀村:林海飞出幸福歌》

《生态海雀:植一片绿富一方民》

具体报道如下

↓↓↓

海雀村新貌。李学友 摄

4月2日,记者在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见到文兴巧时,她正忙着整理民宿床铺,左手捏住床单一角,用力一抖,床单便舒展开来,用不太方便的右手压住另一角,轻轻抚平,床单就铺好了。

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房间里,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洗漱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刚走了一批学员,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批学员了。”文兴巧说,学员临走时还从她这里买走了洋芋片、松子、蜂蜜、天麻等土特产。

趁着民宿的“淡季”,文兴巧着手准备种天麻:“你看,菌材都拉来了。准备投资五六万元,种五六亩。”

“在村子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坐在火炉边的文兴巧一抬头,便能看见密密麻麻一墙的奖状,都是孩子在学校得的,这时候她总会嘴角上翘,一脸幸福。

18年前,当她从附近的四方村嫁进海雀“穷窝窝”时,她以为,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苦日子。因为右手先天三级残疾,有些自卑的文兴巧总是埋怨命运捉弄人。

婚后,丈夫对文兴巧关怀备至,让她重新点燃了生活的信心。“同时,亲身感受到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全村植树造林的精神,更是彻底改变了我。”文兴巧说。

文兴巧家的民宿后面,便是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大伙种下的万亩林海,莽莽苍苍,春风拂过,松涛阵阵。

“以前,这些全是光秃秃的山坡,家家户户穷得揭不开锅啊。”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的话,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40年前。

1985年5月底,新华社内参《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这样写道:“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立即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一场反贫困试验由此拉开。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因此被称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中央领导的批示,激发了海雀人奋进的力量。四十出头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全村同胞扛着锄头、背着树苗走上山头,用十多个冬春种下了1.37万亩林海。如今万亩林海经济价值超8000万元。

山上绿了,山下的水土保住了,海雀人探索科技种粮,喂养牛羊,慢慢解决了温饱。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从不屈服的海雀人率先向贫困宣战,明晃晃的柏油路修进村子,水泥路通组连户,路通了,海雀人探索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文均福说,作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海雀村应当在总书记赋予的“三大主题”实践中走前列。

围绕绿色发展,感恩奋进的海雀人不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章。

“要好好守住这片林子嘞,有了这片林子,空气都能卖钱。”走在林区巡山小道上,文均福一边叮嘱护林员,一边自豪地说,“2022年,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落户海雀,涉及林地面积7346.5亩,周期内碳减排量34627.7吨,按现在的价格算,价值300余万元,目前完成交易20余万元。”

林子深处,已经退下来的老支书文正友像父亲文朝荣当初一样,拿着镰刀在林子里转悠,一边巡林,顺便看看前不久才种下的林下天麻。“去年我们试种了400多亩,效果好得很,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文正友说,今年全村林下天麻种植预计超过1000亩。

围绕漫山的绿,村里打造了文朝荣精神陈列馆和贵州省委党校、毕节市委党校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带动海雀人开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文兴巧是村里第一个端上旅游饭碗的人。嫁到海雀后,初中毕业的文兴巧先在村小代课,后外出务工,靠着勤劳肯干,夫妻俩建起了新房。

2019年,得知村里打造海雀现场教学基地,脑子活络的文兴巧决定把新建的房子二楼装修成民宿。“学员来了,总要有地方住嘛。”文兴巧觉得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2023年底,看着前来培训的学员越来越多,文兴巧又把三楼打造成了民宿。“现在一共有10个房间,3个单间10个标间。”文兴巧说,她还接手管理外出务工的村民罗孝友的民宿,收入六四分成。

看到文兴巧勤劳能干,基地聘请她为保洁管理员,学员入住民宿之前,一家一家查看卫生情况,月工资3000元。

学员们很喜欢海雀土特产,文兴巧又做起了土特产生意,她把自己种的洋芋晒成洋芋片,把乡亲们采摘的松子、土蜂蜜等收起来,卖给前来培训的学员。

“2024年民宿分红4.4万元,保洁工资3万多元,卖土特产收入2万多元,总收入超过了10万元。”文兴巧一算账,干劲更足了。

“以前走亲访友,都不愿意提起海雀,如今,我打算做自己的土特产品牌,就叫海雀阿巧。”文兴巧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村里像文兴巧一样开民宿的群众有27户,去年光分红就分了75万元。”文均福说,村里还发展大棚食用菌,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发展民族蜡染刺绣,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站在高处俯瞰,粗壮挺拔的华山松和马尾松从山脚一直绵延到山顶,山风吹拂绿浪翻涌,鸟鸣与松涛应和,宛如一首幸福的歌谣。

护林员王光德向孩子们讲述海雀村植树造林的故事。陈曦 摄

海雀现场教学基地是我省5家省级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李学友 摄

村民喜获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分红。高琦 摄

海雀村民栽种竹子响应新一轮退耕还林。李栋 摄

2018年7月,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海雀,被称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1985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被当地的极端贫困所震惊,写下了那篇“震惊中南海”的内参,“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的故事令人泪目。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40载光阴似箭,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毕节摆脱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大踏步迈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如今的海雀村,旅游公路进村入户,绿水青山生机勃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感恩奋进的各族群众守护着“绿水青山”,迎来了“金山银山”,过上了幸福生活。

三代人的接续奋斗

4月3日,清明节前一天,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在巡山护林途中来到爷爷文朝荣的墓前驻足良久,“爷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林子守护好,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群山环抱,绿色遍野,时代楷模文朝荣在苍松翠柏之中静静长眠。站在墓前举目四望,老支书当年带领乡亲们克服重重困难种下的苗木已成参天大树,万亩林海笼罩在蒙蒙薄雾中,蔚为壮观。

20世纪80年代的海雀村,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面对光秃秃的山坡沟壑,乡亲们吃不饱穿不暖。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寝食难安,他下定决心带领大家种树:只有山上有树才能挡住风沙、保持水土,大家才能发展种植养殖,家乡面貌才能改变。

说干就干。1987年冬天,文朝荣动员2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上山种树,拉开了海雀村人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大幕。北风凛冽,寒意袭人,乡亲们在老支书的带领下不畏风雪勤种树,饿了就吃火烧洋芋,累了就躺在地上休息。从那年起,受够了苦日子的海雀人十多年坚持不断种树,村里30多个“和尚坡”逐渐变得翠色欲流,挡住了风沙,留住了水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一代人艰苦奋斗,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增长至77%。老支书文朝荣卸任后,他的二儿子文正友被乡亲们选举为海雀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继续建设家园。

“海雀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现在我们的林下天麻种植已经见成效,目前正在扩大规模。”和记者交谈时,已退休的文正友依然关心家乡发展。他拿着镰刀走向林下天麻基地,麻利地清除杂草,不时站起身眺望生机盎然的村庄,那些“4个人只有3个碗”“一年到头吃不饱饭”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到林海荡漾、小楼林立、产业兴旺的生态家园,海雀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年过六旬的文正友倍感欣慰。回忆40年前跟着父辈种树的日子,再看看如今美丽的家乡,他又想起父亲的话:“这个职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老百姓信任你,你就要一心为民,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从2004年到2021年,文正友带领村民实施退耕还林项目1250亩,硬化了村组路、连户路、院坝,引进食用菌等产业落户海雀村,动员群众把自家住房装修成民宿,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3元,一半多人家购买了轿车。

文正友卸任后,外出闯荡多年、见多识广的青年党员文均福返回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的文均福兢兢业业工作,在治理环境卫生,巩固民宿、天麻、食用菌产业上持续发力,新时代的和美乡村欣欣向荣。

“经过海雀村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这里从飞沙走石的穷山沟变成了生态小康村。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要勇担使命,把这片林子守护好,把民生实事办好,把家乡的产业做起来。”文均福说。

在文均福的带领下,林下天麻如今发展到1000多亩,带动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今年正在扩大规模。依托万亩林海和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海雀村建起村集体农特产品超市,村集体经济达60万元,27户村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2022年4月,海雀村获得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同年12月实现碳票交易。周期内碳减排量34627.7吨,按现在的价格价值300余万元。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们村从曾经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阔步小康,海雀人铭记在心。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贵州考察,更是让我们倍受鼓舞。我们一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文均福表示,如今海雀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在生态旅游、林下种植养殖、中药材等产业上做文章,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大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马金学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伸了个懒腰,就开始打扫起卫生,他特意将民宿收拾一新,换上崭新的被套与洗漱用品。

“天气一暖和,海雀村就要热闹了,我们的客人也要来了。”将换好的被套使劲一甩,再用手仔细平铺好边角,马金学干得十分利落,民宿开业5年来,日子过得舒心又安心。

马金学是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村民,民宿是村里的新兴产业。而这都得益于贵州省委党校、毕节市委党校海雀现场教学基地的创办。

为践行弘扬文朝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赫章县依托海雀村原有设施与资源,建立海雀现场教学基地,以“教学在林间、吃住在农家、体验在田野、群众是教员、大家齐参与”为办学模式,立足全省、面向全国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2024年,赫章县朱明镇发开村党支部书记陈效到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参加村干部培训班后,深受文朝荣精神激励,回村后结合实际,示范带动村民种植130亩红菜薹,销往广东、湖南等地,目前已实现净利润50余万元,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

“大家看,这把锄头就是老支书生前用的,这把锄头见证了万亩荒山到万亩林海的蜕变。”今年3月,赫章县2025年乡科级干部党性修养进修班走进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学员们通过“沉浸式+情景式+互动式”综合教学,深刻领悟文朝荣精神,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

作为省委组织部重点打造的5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之一,海雀现场教学基地成立以来,共承接省内外培训班280期12675人,实现收入1043万元。

在基地的带动下,海雀村以教学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用,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除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办的10间生态民宿,还带动27户村民办起民宿。

“基地每年还以培训收入的5%作为村集体合作社的分红,2024年分红75万元,同比增长2.3倍。”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一片山林孕育美好生活

中午时分,微风吹拂林海沙沙作响,巡了一上午林的王光德坐在山头,从背包里拿出食物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欣赏眼前的美景。“海雀变绿了,我们的村庄也变富了。”他感慨道。

王光德是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村民,巡山护林的路,他穿着橘黄色的护林服,在这片翠绿的林海里一走就是11年。“我喜欢听林间的鸟鸣虫叫声。”他说。

回想起第一天穿上护林服的日子,王光德依然记忆犹新:“穿上这身衣服就要担起守护林子的责任,只要走得动,就要一直走下去,这是我答应老支书的。”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4年2月,海雀村党支部原书记文朝荣病逝前,特意把王光德叫到病床前叮嘱:“光德啊,你是我看着长大的,要好好守住这片林子,我们不能再过以前的苦日子。”从此,护林员的身份与王光德紧密相连。

当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扛着锄头、抬着树苗,将一个个光秃秃的“和尚坡”种下华山松、马尾松时,王光德也曾有过疑问:“种树就能让我们吃上饭?”

令王光德没想到的是,种树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饱饭,日子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长大的松树挡住了风沙,有林子就可以长草,有草就可以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料,地膜种植玉米技术又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家家户户养起了大肥猪。”王光德说,老支书实现了向村民许下的诺言。

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到77%,获得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起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财富!”巡山之余,王光德还常常向海雀村青少年讲解当年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故事,叮嘱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好这片林子,“要一代又一代地守护好这片林子,因为守护林子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

傍晚时分,王光德将镰刀别在腰间,缓步走向山脚下的家,嘴里轻快地唱起山歌,“种下绿树一片林,日子越过越舒心;植树造林福子孙,绿水青山是金银。”

记者手记

万亩林海映初心

从“尘埃散漫风萧索”到青山绿水绕人家;从“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到年人均纯收入18633元;从“4个人只有3个碗”到100多户群众开上小轿车。海雀村的巨变,既是几代人不懈奋斗结成的累累硕果,也见证了时代发展的印记。

这巨变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从40年前的那份重要批示到毕节试验区诞生,从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到如今和美乡村焕新颜,殷切嘱托化作强大动力,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海雀人继往开来。

这巨变来源于不畏艰难、感恩奋进。从文朝荣老支书带领乡亲们顶风冒雪植树造林到如今万亩林海郁郁葱葱,勤劳勇敢的海雀村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将风沙之地变成了绿色家园,阔步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奋斗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当年,安美珍大娘家“一条裤子父子换着穿”的苦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而时代楷模文朝荣老支书带领大家十几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也已化作精神丰碑,激励着后来人勇毅前行。

今日海雀,林海碧波风景如画,美丽村寨欣欣向荣。而海雀村的蝶变故事,正激励着900多万毕节人民感恩奋进,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而砥砺前行。(谢朝政 汪瑞梁 王星)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