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制度输给秦制,却在民间“暗度陈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5:04 2

摘要:你可曾好奇,为何秦朝短短二世而亡,其制度却在汉朝 “复活”,甚至影响深远?秦亡之后,“汉承秦制”成为历史定论,这一现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复杂的因果逻辑?今天我们就深入这段历史,洞悉制度演变如何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维度交织互动,左右王朝命运,为理解中国古代社

你可曾好奇,为何秦朝短短二世而亡,其制度却在汉朝 “复活”,甚至影响深远?秦亡之后,“汉承秦制”成为历史定论,这一现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复杂的因果逻辑?今天我们就深入这段历史,洞悉制度演变如何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维度交织互动,左右王朝命运,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独特视角 。

在华夏历史的大舞台上,秦朝就像一颗咻地划过天际的流星,闪亮却短暂。可秦朝构建的制度体系,绝非昙花一现的偶然产物,而是以磅礴之势凿开历史的厚壁,深刻地嵌入华夏文明的演进轨迹。

它宛如在历史的浩渺沧海中掀起的惊涛骇浪,那澎湃的余波跨越时空界限,持续激荡着后世王朝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强大暗流,其影响力绵亘千载而不绝 。

秦朝一灭亡,按说它的制度也该跟着入土为安了吧,嘿,偏不!“汉承秦制”这事儿,在《史记》和《汉书》里都能找到证据,实锤得很。

萧何整出的汉律九章,可不是他拍脑袋瞎编的,而是在秦律这个“旧模板”上修修改改、删删减减,这才成了汉朝治理国家的 “宝典”。

研究那些出土的简牍,像张家山汉简、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还有龙岗秦简,就好像有了时光机,能清楚看到汉律和秦律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

拿张家山汉简来说,里头的“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修订的律令,一起出土的奏谳书更是个宝贝案例集。好家伙,里面居然还有秦朝和秦国时候的案例。

秦王政六年那会儿秦国还没统一全国呢,这些案例就是秦朝司法体系在汉朝“接着奏乐接着舞”的铁证,不光法理上差不多,好多具体条文那都是一脉相承,说明汉初继承秦制可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深入骨髓的。

不过呢,汉初虽然对秦制“照单全收”了不少,但也悄悄做了些改变。为啥要改?

这就得从秦朝 “光速” 灭亡说起了。从汉朝刚建立,从汉高祖到汉文帝,“秦朝为啥凉了,汉朝为啥起来了”这个问题,就跟悬在脑袋上的大宝剑似的,时刻让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发愁。

陆贾在《新语》里先开了个头讨论这事儿,后来贾谊更是火力全开,在他的大作里一顿分析,《过秦论》里那句 “仁义不失,攻守之势异也”,那简直就是振聋发聩,成了分析秦朝灭亡原因的经典名言。

要弄明白秦亡汉兴这事儿,还得把目光拉回到西周时期。西周的制度体系就像一棵超级大树,分出了两条很牛的树枝。

一条是金文里记载的西周官制和制度慢慢变成秦制;另一条是西周初年王官之学“六经”里的知识,在春秋战国那乱糟糟的时代不断发展。

那时候,中原大地霸主轮流坐庄,晋国、楚国、齐国这些国家,文化和制度都被蛮夷戎狄影响得够呛,没一个正儿八经用周礼的。晋国用“狄礼”,楚国被南方越文化和自家楚蛮文化熏陶,还自己称王了,而齐国则用“夷礼”。

就鲁国,在周公把长子伯禽封到曲阜后,死心眼儿地守着周礼,堪称周礼的忠实粉丝。从墓葬考古能发现,一直到春秋晚期,鲁国曲阜的墓葬里还能看到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文化特征,a型和b型,分别对应周人文化和东夷文化,井水不犯河水。

整体来看,一直到春秋末年,鲁国才慢吞吞地打破了国野的区别。所以在秦汉之交,鲁国成了儒学和其他学派的“孵化中心”,和齐国、楚国一起,组成了学术超级繁荣的区域,诸子百家就在这儿诞生啦。

但那时候文化传播有个大问题,主要在社会中上层转悠,而且上层阶级手里的文化传承和实际政治操作,就像两条平行线,老是对不上。

就说周礼吧,经过春秋战国的文化大杂烩,早就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融合了齐国、楚国、宋国等好多地方的文化。它在理论上构建出的理想社会,听起来完美得不行,可和现实政治一对比,差距大得能装下一头大象。

这种从逻辑出发无限推导出来的东西,就像阴阳五行学说,没接触西方科学的时候也能把世间万物说得头头是道,但和实际情况根本不沾边。

在古代判断制度的时候,大家老是觉得理论上说得通就行,不管现实咋样,和西方科学注重实际验证、结合数理逻辑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西周金文记载的制度,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周王室姬姓同姓能管住那些“野人”,国家组织都是围着这个目的转的。而周礼搞出来的国家形态,把国家想象成一个靠人伦差序分等级的和谐大家庭,把周制里集团内部的相处模式无限扩大到全天下。

这其实是儒家知识分子在原来国野体系崩溃后,对新国家和社会形态的大胆设想。可惜啊,这想法更多是在脑子里推导出来的,没好好研究现实社会。

到了秦制时代,儒家知识分子心心念念的制度没在政治上占上风,只能在民间当“学术遗产”传下去。秦朝的政治体制核心是郡县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玩法。

令史、卒史、王御史这些刀笔吏在里头可重要了,他们靠着复杂的文书体系,把业务官员和授权主管隔开,负责上传下达,结果也把上下隔绝开了。

这套体系在中央集权方面那是杠杠的,文书流程规规矩矩,但问题也不小,业务太复杂多样,统一管理太难了,而且秦朝地盘越来越大,维持这个大组织的成本蹭蹭往上涨。

就拿洞庭郡迁陵县来说,人没几个,户口也就 200 户左右,刑徒有百来号人,可定编官吏居然有103个,实际在岗50多个。当地收上来的赋税连官吏俸禄都不够,还得从外地郡县调5000石粮食来填窟窿,这还没算运粮食的成本呢。

秦始皇和秦二世还使劲折腾,一会儿北征匈奴,一会儿南征百越,秦帝国体制的成本彻底爆表,收益根本跟不上,最后只能“翻车”了。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秦末大起义中,真正能玩转地方业务、有组织能力的可不是六国旧贵族,那些曾经显赫的六国旧贵族,在起义里,大多只是被人摆弄的木偶。

像韩王成、魏王咎、魏王豹这些人,光看血统,都能唬唬人,可在现实里根本没号召力,组织能力更是有限,虽然能够吸引很多贵族子弟,比如陈平就在魏国做到了太仆,可他们的核心力量相当有限。

反过来看,周苛、周昌、萧何、曹参、夏侯婴、陈婴这些卒史、令史,属于地方的头面人物,往往才是起义的“中流砥柱”。周苛是泗水郡卒史,萧何、曹参都是沛县令史,陈婴是东阳县令史,他们在秦朝地方行政体系里管着实际业务,手里握着关键的组织资源。

比如刘邦能快速拉起自己的核心团队3000人,就全靠秦的基层官僚组织,比如他身边的周昌、周苛兄弟是泗水郡卒史,比萧何的县令史级别还高,这些原来秦朝的官吏,和地方的豪强联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刘邦团队的主力。

因此,在秦制变汉制的过程中,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尽力安抚和吸纳秦吏和豪强进入政权,同时,抑制滥用民力的冲动,减少兵役和徭役,安定民心,这才有了长达400年的两汉时代。

来源:刘三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