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是有以下6种疾病,子女基本都会遗传,不少人并不清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15:28 4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一份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超过60%的人类常见慢性病,其实都带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

换句话说,很多你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得的病”,其实早已在你出生时就埋下了种子——只是它沉默地蛰伏在你的基因中,等待那一刻的爆发。

很多人以为,遗传病只有罕见的“怪病”才算,比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

其实不然。糖尿病、高血压、某些类型的癌症,甚至连“抑郁倾向”都可能遗传。

它们不张扬,不突兀,却在你以为“只是工作太累”“只是吃多了点油腻”时,悄然逼近。

本篇文章,将剖开6种具有强烈遗传性的疾病,每一种都可能潜伏在你的家族基因里。更重要的是,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复制”父母的病史。

我们将从中西医两个维度,带你识破这些隐蔽的健康危机。

在门诊中,常见这样一种情况:年轻人,30出头,体型不胖,饮食正常,却被查出血糖飙高。追问家族史时,才发现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多基因遗传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若父母中一人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概率为40%;若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超过70%。

西医视角: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发病核心。而这种抵抗,往往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这种功能缺陷,很多时候是与生俱来的。

中医角度: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其与“阴虚内热”“脾胃湿热”有关。

如果父母体质属“燥热”“阴虚”,子女往往也会继承类似体质,稍有饮食不节、情绪波动,即容易诱发“消渴”之征。

不是胖就会得糖尿病,瘦人也会。

真正的高危因素,是遗传和忽视。

有一种高血压,叫做“原发性高血压”,全世界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它没有明确诱因,但遗传倾向极强。

根据《柳叶刀·公共卫生》数据,有高血压父母的子女,其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血压,不只是情绪波动的产物,更是血管调节能力的体现。有些人天生交感神经活跃,肾上腺素分泌旺盛,血管收缩剧烈,即便饮食清淡,也难逃高血压的命运。

西医视角:高血压的遗传,与血管弹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钠盐代谢有关。

中医视角: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阳过亢、气机不畅者易生“血上冲头”,即高血压。

若父母体质属“肝阳偏亢”,子女多有“火旺”“上实下虚”之象,正是高血压的“体质种子”。

别只盯着盐,盯住你的家族史。

抑郁,不是“想得太多”,也不是“玻璃心”的代名词。它是脑神经递质——尤其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5-HT——失衡的结果。

这种失衡,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美国精神病学会指出,如果父母中一人患有抑郁症,子女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若双亲皆患,风险可提高至5倍以上。

西医视角:抑郁症患者常存在5-HTT基因多态性异常,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

中医视角:中医将抑郁归为“郁证”,多属“肝郁气滞”,而“郁”之体质,有明显家族传承现象。

父母性格内敛、易怒、焦虑者,子女多有同源之情志模式。不是你悲观,是体内化学物质让你看什么都灰暗。它可能来自你的父母。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是暴饮暴食的结果。确实如此,但也不完全如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具有家族聚集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肝病专家庄辉指出,NAFLD的发病率在有脂肪肝家族史的人群中显著升高。

某些基因变异,如PNPLA3,会显著增加肝细胞内脂肪积聚的风险。

西医视角: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上述机制中,遗传因素占据主导。

中医解释:脂肪肝属“肝郁脾虚,湿热内生”之证。

若父母属“痰湿内盛”体质,子女多易有“湿热下注”“脾虚夹痰”的倾向,易形成脂肪沉积。不是你吃得多,是你的肝先天就不擅处理脂肪。

你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从不喝啤酒、不爱吃肉,却依然被痛风折磨。其实,70%的痛风患者都存在尿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异。即便饮食再克制,体内尿酸也难排出。

研究发现,SLC2A9与ABCG2两个基因的变异,直接影响尿酸的肾脏排泄能力。它们的异常,往往是遗传的。

西医视角:痛风本质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症,而这种代谢障碍,多数有遗传基础。

中医视角:中医称痛风为“痹证”,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之象。

父母若为“湿热体质”,子女往往也会有同样的体内环境,成为痛风的温床。不是你吃错了,而是你排不出去。

基因让你“守着尿酸过日子”。

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都已经被证实具有家族聚集性。

以BRCA1、BRCA2基因为代表的突变,会显著提高女性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患者中,超过20%有明确家族史。而结直肠癌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更是一种显性遗传病。

西医视角:癌症的遗传基础在于肿瘤抑制基因的缺陷和原癌基因的激活。而这些基因突变,往往代代相传。

中医视角:中医不谈“癌”,而称其为“积聚”“癥瘕”。认为其本因多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

如果父母体质虚弱、气机不畅,则子女也容易形成“瘀毒体质”。肿瘤不是偶然,是基因在某一刻“失控的遗传记忆”被唤醒。

要打破遗传的宿命,等病来了再治,永远是下策。

聪明的人,会在“看似健康”的时候,悄悄开始修补身体的漏洞。

定期体检,早于症状:若家族中有上述疾病,请从30岁开始,每年至少一次专项筛查。

饮食不求极端,但求稳定:中医强调“饮食有节”,西医主张“营养均衡”。两者合参,才是长期之道。

用脚步打破基因魔咒:每天快走30分钟,哪怕只是绕着小区。

运动是“后天”对抗“先天”的最大底牌。

遗传,不是你的错。但忽视它,就是你的责任。

那些你以为是“生活偶然”的疾病,其实早已藏在家族的故事里。你读懂了吗?

参考资料:

1. 《自然·遗传学》2022年第54卷,关于糖尿病遗传倾向的研究

2. 《柳叶刀·公共卫生》:高血压的家族遗传风险分析

3. 《中华肿瘤杂志》2021年第43期:乳腺癌家族聚集性研究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开数据:痛风与脂肪肝流行病学报告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6.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文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普外科秦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