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直播带货领域问题苗头 推进多方协力治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6:29 2

摘要: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消费模式,近年来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市场学会发布的《2024年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趋势观察》报告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3万亿元,其增长势头为电商行业贡献了80%增量。

文|刘俊卿

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消费模式,近年来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市场学会发布的《2024年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趋势观察》报告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3万亿元,其增长势头为电商行业贡献了80%增量。

高速发展的同时,电商领域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近5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10.5倍,投诉举报增幅高达47.1倍,明显高于传统电商,其中2024年直播带货投诉举报案40.2万件,同比增长19.3%。

1

直播带货领域出现一些问题苗头

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年度报告(2024)》(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新闻舆情主要反映了营销宣传问题、产品质量、销售违禁品、不文明带货、退换货问题、价格误导、诱导场外交易、发货问题等八方面问题。

其中,营销宣传问题以占比27.6%居首位,且连续三年呈现增长态势,成为行业顽疾。产品质量问题占比为18.4%,销售违禁品比例为16.3%,相较前一年,排名由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成为2024年提升最快的问题点。此外,不文明带货、退换货问题、价格误导、诱导场外交易、发货问题,比例分别为12.7%、9.9%、9.1%、3.5%、2.4%。

《报告》还显示,内容平台的消费维权舆情比例高达61.2%,明显高于电商平台的38.8%。此外,从不同门类产品的主播看,食品饮料/日用百货类主播问题比例为42.4%,排在首位;农产品/生鲜类主播问题比例为26.8%,排在第二。两个品类主播问题数据合计69.2%。

事实上,除了一系列行业数据外,一些头部大主播先后陷入“翻车”危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直播带货的真实情况。

2

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权益

回顾2024年,从“小杨哥”及三只羊公司销售“美诚月饼”事件,到东北雨姐销售红薯粉材质虚假标注,从网红主播销售非法添加苄氟噻嗪“小粉豆”,到主播肖某某编造故事卖惨营销被行拘,再到主播骆某某涉嫌CSS油橄榄精华虚假宣传等。类似的典型案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上演一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对直播带货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相关企业也因损害消费者权益付出巨大代价。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3月26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查的100件宣称具有功效的食品中,有69件产品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涉及降糖食品、跨境功能类食品、跨境婴幼儿食品及所谓具有“神奇成分”食品等多个类别。

例如,在宣传某“降糖食品”的直播间,主播通过暗示或直接宣称能够替代降糖药物,诱导消费者停止在医院的正规治疗。而专家组对配料表成分进行评估、论证研判后认为,这些食品成分并没有确凿的临床证据支持其“降糖”功效,部分产品甚至连药理学上基本的生物利用度数据都缺失。宣称“停药”不仅违背医学伦理,如果消费者轻信了宣传说辞,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

但与主播此起彼伏忽悠声相对的,却是不断暴露在公众视野下的直播带货行业暴利。成都MCN机构嘉犀传媒数据显示,美妆类头部主播佣金率普遍突破40%,远超行业30%的基准线。当直播带货陷入“高佣金、压成本、售假货劣货”的恶性循环,无疑也将对产业生态造成严重冲击。

不难看出,直播带货之所以乱象不断,且花样不断翻新。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商家为追求销量和利润,有意夸大商品效果,或者选择性展示商品优点忽视其缺点。且个别平台或主播,通过技术手段虚构观看人数、点赞数和销售额等数据,吸引流量误导消费者和广告商。二是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使消费者很难在购买前货比三家,购买风险随之增加。三是直播带货规模极大,监管力量再强也做不到对每个直播间逐一巡查,且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对直播带货的定性仍存在分歧,由此带来了多头监管、维权困难等问题。

3

健康发展亟须多方协同发力

事实上,为了推动直播电商健康发展,相关监管制度设定、监管工作实践一直在持续完善。2023年出台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将通过互联网直播方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纳入管理。2024年7月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针对直播带货、大数据杀熟等网络消费乱象进行规范,将原《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上升为法定义务,明确了平台、直播间和主播“人人有责”。甚至在今年3月16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倡导实价优质,依法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但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直播电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还需从政府部门、平台、直播和消费者多个角度协同发力。

一是强化监管意识并提升监管效能。针对网络直播电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和督促业内经营者合规经营;建立大数据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AI技术监测异常交易行为,提升监管执法精准性。

二是强化平台责任意识并加强内部规范治理。加强网络直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网络直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监管措施和自治规则。

三是提升主播合规意识并规范其言行举止。作为直播带货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主播首先要强化合规意识,明确责任边界,严守广告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外,直播带货主播需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和言行举止,拒绝“剧本表演”,通过真实试用、实地溯源提高可信度。

四是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提升信息辨别能力,避免“踩坑”,通过留存关键证据,向消协或有关行政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申请仲裁、法院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在直播带货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套路没有出路,真诚才是王道。唯有以公平竞争为船,以消费者信任为帆,直播带货才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瞭望智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