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岗位春招受热捧,人才需求凸显产业发展新态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6:36 4

摘要:在当下的春招热潮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岗位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招聘同比增长超 30%,其中人工智能行业对该岗位的招聘需求最为突出。

在当下的春招热潮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岗位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招聘同比增长超 30%,其中人工智能行业对该岗位的招聘需求最为突出。

算法人才供需两旺,引领技术创新潮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金融、医疗等更多场景延伸,传统行业迎来智能化变革。以广州视睿电子科技公司为例,其研发的课堂智能反馈系统,能够为教师提供涵盖师生问答、课堂行为等内容的人工智能课堂报告,助力教学方法改进。而这份报告的生成,离不开背后的算法工程师。

算力需求催生硬件岗位,拓展就业新空间

算力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快速应用,对高算力、高性能的人工智能加速器的需求急剧增加,相关产品产量也随之快速增长。

据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4 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 74.1%。人工智能加速器设计和研发是跨学科领域,不仅需要深厚的电子工程知识,还需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机器学习算法有深刻理解,相关团队由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和系统架构师等组成,行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

数据相关岗位受青睐,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数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关键 “燃料”,海量数据训练赋予大模型强大的泛化能力。因此,数据科学家、分析师、工程师等岗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备受欢迎。同时,一些聚焦技术底座的职业,也因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受到科技企业关注。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相关岗位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较为全面的岗位整理作为参考:

技术研发类岗位

机器学习工程师:负责设计、开发和部署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优化算法性能,以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预测和分类等任务。

深度学习工程师:专注于神经网络架构的设计与研究,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Transformer 等,利用深度学习框架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常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自然语言处理(NLP)工程师:主要开发文本分析、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应用,需要掌握 NLP 库如 spaCy、Hugging Face 等,以及语言模型微调技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自然语言。

计算机视觉工程师:从事图像识别、目标检测、视频分析等工作,例如在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诊断等领域,通过 OpenCV、YOLO 等技术和算法,使计算机能够 “看懂” 图像和视频中的内容。

数据与工程类岗位

数据科学家:负责数据分析、特征工程以及构建预测模型。需要熟练掌握 SQL、Pandas 等数据处理工具,具备统计建模能力,并通过 A/B 测试等方法评估模型效果,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数据工程师:主要构建和维护数据管道,负责数据的提取、转换和加载(ETL),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支持 AI 模型的训练和应用。需要熟悉 Hadoop、Spark 等大数据处理框架和数据仓库技术。

AI 运维工程师(MLOps):负责模型的持续集成、部署、监控与迭代,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掌握 Docker、Kubernetes 等容器技术,以及云平台(如 AWS、GCP)的相关知识,能够使用监控工具对模型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应用与产品类岗位

AI 产品经理:负责规划 AI 驱动的产品,了解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协调技术团队进行产品研发和落地,制定产品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具有竞争力。

AI 解决方案架构师:为企业定制 AI 解决方案,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和特点,整合各种 AI 技术和资源,设计出适合特定场景的系统架构,如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解决方案。

生成式 AI 工程师:专注于开发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如图像生成、视频合成、代码生成等,熟练掌握 Diffusion 模型、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API 等技术和工具,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成式内容。

新兴与交叉领域岗位

机器人工程师:开发 AI 驱动的机器人,涉及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开发、传感器融合、运动控制等方面,使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导航、任务执行等功能,应用于工业生产、服务领域等。

AI 硬件加速工程师:致力于优化 AI 芯片(如 GPU、TPU、NPU)的算力效率,需要具备硬件架构知识,熟悉 CUDA 编程以及低功耗设计技术,以提高 AI 硬件的性能和能效比。

AI + 生物信息学家:将 AI 技术应用于生物信息学领域,如药物发现、基因分析等,通过生物数据建模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解决生物医学中的复杂问题。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420.2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24.5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过63.4万余家、33.5万余家和33万余家。

此外,通过天眼查天眼风险和深度风险来看,涉及司法案件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2.23%。

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差异化培养,以适应不同产业方向的需求。在人工智能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各地正积极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与引才同步推进,通过项目落地汇聚人才要素,力求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来源:如意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