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寒冬,郑州西北郊小双桥村的麦场边,几位村民挥锹取土时,铁器与硬物相撞的清脆声响划破寂静。刨开浮土,一件锈迹斑驳的青铜器显露真容——形似方匣,密布秘纹。专家研究后,给出惊人推测,这是商民祭天工程的重要元件。
1989年寒冬,郑州西北郊小双桥村的麦场边,几位村民挥锹取土时,铁器与硬物相撞的清脆声响划破寂静。刨开浮土,一件锈迹斑驳的青铜器显露真容——形似方匣,密布秘纹。专家研究后,给出惊人推测,这是商民祭天工程的重要元件。
这件青铜器保存程度令专家惊叹:器物整体俯视呈“凹”型,正面近正方形,上下两边均向内折;左右两侧面近平行四边形,中间有竖长方形方孔。正面兽面纹双目圆睁,鹿角状分叉的巨角直指苍穹;侧面龙虎纹肌肉虬结,象臣服其间,三组纹饰以阴线勾勒,线条凌厉如刀。
虽然暂不清楚这青铜器的实际用途,但专家丝毫不敢怠慢。因为,这青铜器出土的小双桥可谓是商代考古的宝地。
这小村子位于郑州西北的石佛乡,早在1985年夏天,当地农户就在耕作时挖出过商朝的青铜器,并在此地陆续发现了多处大型宫殿建筑,大量陶器、卜骨、铜器、蚌器、铜渣和原始瓷等,甚至还有当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朱书陶文”。
经过断代,小双桥遗址属白家庄期,接郑州商城而繁荣,合于商代第十二任国君仲丁迁隞的历史记载,弥补了商代中期历史的空白。
这件青铜器模样规整,与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及生活杂器等造型结构大相径庭。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联系出土地附近发现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人们推测出了这件青铜器的真身——镶嵌于建筑物上的构件。
后来,在史书上,人们也找到了这件青铜器真正的名字——“金釭(gāng)”。东汉史学家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李贤注:“列钱,谓以黄金为釭,其中衔璧,纳之于壁带,为行列历历如钱也。”
金釭是古代宫殿壁带间横木上的环状金属装饰物。金釭可分为内转角、外转角、中段、尽端四种形制,主要用于连接房屋的木质构架,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水平对接,一般用于接口与转角处,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连接方式,从最早的绑扎到后来的榫卯,而金属连接正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在榫卯技术成熟之前,商代工匠以青铜构件实现木结构的革命性连接。其凹槽设计可紧密咬合梁柱,抗拉强度远超传统的绑扎工艺。陕西凤翔秦宫遗址出土的曲尺形铜构件,证明这种技术沿袭千年。
而小双桥挖出的这件“金釭”,堪称商代建筑美学的微缩典范:
在功能设计方面,整体呈凹型结构,上下内折边宽3.4厘米,侧面长方形孔洞(6×4.2厘米)可穿插木柱,兼具加固与连接功能。其内部中空的设计,既能减轻重量,又可嵌套于梁柱节点。
在人文表达方面,正面兽面纹以鼻梁为中轴线对称展开,巨目圆睁威严无比,而侧面的龙虎搏象纹,是王权、武力、统治的权力意象,这比秦代瓦当上的青龙白虎早上千年。
小双桥遗址正位于商都隞邑的南郊,其中的高台建筑当是商人的祭天之坛。兽面纹构件的纹饰与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形成神圣的呼应。 在小双桥遗址中,人们还曾发现了3米厚的夯土墙基,再加上这精美厚实庄严的青铜“金釭”,人们可以想象,在黄河流域屹立百年的商王宫阙是多么雄伟壮丽。
如今,在河南博物院的展柜中,这件青铜构件闪耀着幽绿光泽等待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其纹饰间沉淀的,不仅是商代工匠的巧思,更是一个文明对空间、权力与永恒的深刻思考。当现代建筑师在CAD图纸上勾勒钢结构节点时,或许应该回望这片中原厚土——三千年前的先民,早已用青铜写就了一部营造史诗。
来源:瑞知道一点号